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山丘区及风沙区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水土流失按侵蚀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融冻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五种类型。其中,水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风蚀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其次在黄泛平原沙土区与滨海地带;融冻侵蚀主要分布在高寒山区;重力侵蚀主要形成于广大山丘区的山体自然崩塌泻溜;泥石流多发生于山区,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我国水土流失以水蚀和风蚀为主,其中水蚀最为严重,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西南云贵高原、北方土石山区、南方丘陵山区和东北黑土地区等五大水土流失区。我国的水蚀地区,又是我国的主要贫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有3亿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因此,水土流失常常与贫困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据统计,全国271个贫困县,水土流失区就有235个县,占87%。
从地类分布来看,产生水土流失的土地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山区、丘陵区的耕地50%~90%分布在坡地上;二是荒山荒坡,山丘区的荒山荒坡一般坡度较陡,大部分用作放牧,如果滥垦和过度放牧,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三是沟壑,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有沟壑14.4万条,这些沟壑都是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最严重的地区。(www.xing528.com)
水土流失从成因上分析,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和植被。这些因素经过复杂组合,同时处于不利状态,如陡坡、暴雨、土松和无植被覆盖等,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会有所控制或者比较轻微。人为因素主要是人类社会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地貌所造成的水土流失。例如,陡坡开荒、超载放牧、乱砍滥伐,破坏森林和植被;开矿、修路、采石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后不加保护,又随意乱倒废土、弃石、矿渣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的客观因素,虽然人类目前还难以控制自然,但可以探索它的规律,通过各种措施来减缓自然的侵蚀作用,最大限度地缩小其危害的后果。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加剧水土流失本来是可以防治的,但是由于没有坚持按照《水土保持法》办事,所以人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已成为当前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