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资源贫乏,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凌河流域“十年九旱”。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调查,1901~1949年49年间,较大的旱灾共发生10次,平均5年一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平均6~7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旱灾。其中1959~1978年20年间就有10年春旱、8年秋旱与秋吊。据统计,辽宁省朝阳市1950~1985年36年间国家共返销粮食33.37亿kg,平均年返销粮食9271万kg。足见干旱缺水是大凌河流域粮食产量不稳不高的主要原因,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水污染严重,对供水安全和环境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大凌河流域沿河分布有朝阳、阜新等城市,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和生活废污水排入大凌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致使城市段几乎均为劣Ⅴ类水质,上游排水导致下游供水水源污染问题日趋突出,如白石水库由于上游朝阳市和北票市的废污水大量排放,造成白石水库水质严重污染,影响了其供水功能的正常发挥。白石水库2000年落闸蓄水初期正遇上辽宁省连年干旱,水库拦蓄的水大多是上游朝阳、北票等城市污水。因此,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流域内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占总评价河长的56%,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特别是枯水期,由于地表径流少,污染尤为突出。地表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危及人体健康,而且加剧了沿岸地下水的污染和近海水域污染,严重影响了流域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3)地下水超采严重,局部区域已引起海水入侵等灾害。大凌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贫乏,地下水局部超采严重,造成部分地区严重超采和海水入侵。尤以地下水开采集中的大、小凌河冲积扇地区为重,由于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地下水降落漏斗已经形成,范围呈逐年扩大趋势,由1990年的27km2扩展到2000年的近100km2。漏斗中心区地下水位已下降到海拔-4m。随着扇地后缘地下淡水水位的下降,淡水静水压力水头对海水的顶托作用逐渐减弱,海水入侵以楔形形式,每年以20~40m的速度向淡水区推进,致使扇地南部部分村屯地下水氯离子含量增高,居民生活饮用水困难,对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www.xing528.com)
(4)上下游争水问题突出,对流域内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由于流域内水资源短缺,初始水权不明晰,造成上下游、河道内外、不同行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争水矛盾日益突出,对流域内社会安定构成严峻挑战。如白石水库向下游供水问题,辽宁省政府曾多次协调水库与下游用水户之间的矛盾。尽管2003年辽宁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白石水库下游用水户的供水、水利工程水费和水资源费征收问题的文件”,但地方政府还是有许多反对意见。由于下游傍河取水水源地建成在先,水库建设在后,水库的关闸蓄水直接影响下游水源地供水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权属不清,造成问题复杂化,至今尚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果水资源使用权初始分配问题能够明晰,上下游争水和白石水库的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5)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总侵蚀面积占全流域48.9%,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60%。由于水土流失,加剧了地表水体污染,耕地日益瘠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河道淤积,许多小水库淤积严重,导致供水能力降低。大凌河流域地处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系统脆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径流量小。加之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活和生产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生态用水严重不足,枯水期部分河段断流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河流功能退化,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