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流域位于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上,属间隙性掀斜上升隆起区。受新华夏构造体系、纬向构造体系及经向构造体系的共同作用,地势总的特征为自北西向南东呈阶梯状降低,自西而东由北、北东向展布的努鲁儿虎山、大凌河上游—牤牛河谷地、松岭—黑山、细河谷地、医巫闾山相间排列而成。大凌河流域属华北地层区,出露地层以晚期地层居多。变质岩主要分布于努鲁儿虎山、医巫闾山及阜新县的北部;碳酸盐岩类在区域呈条带状分布;各构造盆地的大部为中生界的砂岩、页岩等沉积岩所覆盖;第三系出露面积较小,岩性为砂岩、砾岩及页岩。本区第四纪相对比较发育,丘陵地带及山前坡洪积区以黄土及黄土状堆积为主,厚度可达50m以上;大凌河的两侧及主要支流不同程度的发育冲积、冲洪积物,岩性以中砂、砂砾石为主,厚度可达15~20m。
1.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及分布
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岩组(含水岩组)可以将区域地下水划分为变质岩类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裂隙孔隙水、火成岩类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等多种类型。流域裸露的岩石区,在构造应力和风化应力的综合作用下,发育的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构成了裂隙水的赋存空间;碳酸盐岩类分布区,在构造、风化裂隙基础上,受大气降水、地下径流溶蚀作用形成的溶隙、溶洞,造就了岩溶裂隙水的赋存环境;山麓坡角、沟谷两侧呈条带状分布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是孔隙水的分布空间。(www.xing528.com)
2.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流域山丘区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平原区及河谷平原区孔隙水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有农田灌溉入渗及山前侧向补给等,特别是城镇集中地下水源区,由于地下水的集中规模性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低于河水位,使大量的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即袭夺河水量),人为增大了河道入渗补给量。山丘区由于地形陡峭,地下水水力坡度较大,径流条件良好,地下水通过裂隙、孔隙以径流形式排泄到河谷或平原。山丘区地下水主要以河川基流的形式排泄,成为地表径流的一部分,此外尚有部分地下水开采及河谷平原的潜水蒸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