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优化:原理与应用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优化:原理与应用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给出隧道正确的掘进方向,并保证准确贯通,应进行洞内控制测量。掘进长度超过2倍导线边长时,进行一次洞内洞外延伸测量,导线测量视线与障碍物距离大于0.2 m。以导线形式作为洞内平面控制时,正式中线点由邻近的导线点以极坐标法测设在地面上之后,应在中线点上安置全站仪,以任意两个已知坐标的点为目标采用后方交会法测设中线点(测站点)坐标,以检查中线点放样的正确性,如图9-4。图9-4后方交会法测设中点坐标

平面控制测量技术优化:原理与应用

为了给出隧道正确的掘进方向,并保证准确贯通,应进行洞内控制测量。由于隧道洞内场地狭窄,故洞内平面控制常采用中线或导线两种形式。

1.中线形式

中线形式:洞内不设导线,用中线控制点为已知点,直接进行施工放样。一般以洞外导线点测设出洞内中线点,测设中线点至少3个测回。测设中线点的距离和角度数据由理论坐标值反算,这种方法一般用于较短的隧道。将上述测设的新点,再以高精度测角、量距,算出实际的新点精确点位,再和理论坐标相比较,若有差异,应将新点移到正确的中线位置上。这种方法可以用于曲线隧道500 m、直线隧道1 000 m以下的隧道。

2.导线形式

导线形式:洞内控制依靠导线进行,施工放样用的正式中线点由导线测设,中线点的精度能满足局部地段施工要求即可。导线控制的方法较中线形式灵活,点位易于选择,测量工作也较简单,而且具有多种检核方法;当组成导线闭合环时,角度经过平差,还可提高点位的横向精度。导线控制方法适用于长隧道。

洞内导线,应布置成多边形导线环,应根据贯通精度的要求布点,宜选择在施工干扰小、稳固可靠、通视良好的地方,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小于200 m,在曲线地段不宜小70 m。

掘进长度超过2倍导线边长时,进行一次洞内洞外延伸测量,导线测量视线与障碍物距离大于0.2 m。

洞内导线与洞外导线比较,具有以下特点:洞内导线是随着隧道的开挖逐渐向前延伸的,故只能敷设支导线或狭长形导线环,而不可能将全部导线一次测完;导线的形状完全取决于坑道的形状;导线点的埋石顶面应比洞内地面低20~30 cm,上面加设护盖、填平地面,以免施工中遭受破坏。目前很多单位将入洞导线点设在两侧侧墙壁上,如图9-2,可以设置固定可安装拆卸支架。

图9-2 全站仪强制对中

洞内导线一般采用双导线如图9-3所示,并行导线每前进一段交叉一次,每一个新点由两条路线传算坐标(如5点坐标由4和4′两点传算),最后取平均值;亦可以实量5—5′的距离,来检核5和5′的坐标值。导线测量完成后采用平差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核对。(www.xing528.com)

图9-3 双导线

当有平行导坑时,还可利用横通道将正洞和导坑联系起来,形成导线闭合环。

无论是采用中线形式,还是采用导线形式作洞内控制,在测量时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每次在建立新控制点之前,必须检测前一个控制点的稳定性,只有在确认控制点没有发生变动时,才能用它来发展新控制点。

(2)尽量形成闭合环、两条路线的坐标比较、实量距离与反算距离的比较等检查条件,以免发生错误

(3)导线应尽量布设为长边或等边,一般直线地段不短于200 m,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 m。

(4)全站仪使用前,应放在洞内适应洞内温度和环境一小段时间,再开始进行测量工作。

(5)以导线形式作为洞内平面控制时,正式中线点由邻近的导线点以极坐标法测设在地面上之后,应在中线点上安置全站仪,以任意两个已知坐标的点为目标采用后方交会法测设中线点(测站点)坐标,以检查中线点放样的正确性,如图9-4。中线点K0+540由导线点C1测设出来之后,将全站仪安置在K0+540点上,照准C1和B2,反测测出中线点K0+540坐标,和设计值进行比较核对。

图9-4 后方交会法测设中点坐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