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缺水城市,供求矛盾突出人所共知。而且大家出了不少主意,想了不少办法,总结起来无非是“开源”和“节流”。数十年来,在“开源”和“节流”这两个方面政府都做了不少工作,成绩很大,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其实,在“节流”方面,我们还有文章可做。目前国际上盛行的“3R”政策,即节水(Reduction)、重复利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来争取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提倡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用,提高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的效率,目的在于避免“跨流域调水”的艰巨工程。因此,21世纪人类对水资源开发管理的观点重在“节流”,而不是“开源”。以美国为例,其水资源按人均比中国多好几倍,但在过去的20年间,即已开始实施节水措施,收到好的效果。1975—1985年,全国每天总用水量一直停留在13.7亿立方米左右,计划到2000年下降到12.5亿立方米左右。主要措施是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及处理城市污水重复利用,以保证取水总量不增加。自然,美国重视节水技术的提高和更新也是重要的原因。
目前的中国,尤其是北京,要在短时期内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显然是很困难的。但是,必须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才好。要想实现或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诸如用水和管水的体制、技术及观念等都必须实行大胆扎实的改革。
如改变“消费型水价”为“节水型水价”,就必须改变那种水是上天恩赐的自然资源、不存在什么价值的传统观念,这当然要提高水价。
水资源的规划、调控、供给和治理,在行政上应实行一体化。从国际大城市的管理经验来看,缺水的特大城市,必须采取地表水、地下水、污水乃至外调水等多水源综合、统一管理措施,才是有效的。而我们在这一点上恰恰相反。多头管理体制直接造成了水资源管理、供给、利用和治理之间的不协调,大大削弱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及防治污染的能力。新时期,在这方面应该有所变革。 (www.xing528.com)
农业节水,北京郊区自1980年后期推行喷灌以来,喷灌技术已推广到市辖各县。全面实行节水灌溉,已指日可待(喷灌节水40%—50%,喷灌工程投资可在4年左右收回)。而首都工业节水潜力很大,但困难严峻,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逐渐建立起来的庞大重工业中心,这恰恰是北京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首钢和燕山石化作为政府的两大财政支柱,很难疏散开。只能靠更新设备和工艺,减少水耗。生产1吨钢耗水25吨以上,美国只不到5.5吨水;中国造1吨纸,需450吨—500吨水,而德国重复利用,只需要7吨水。同时,依靠科技,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也会带来工业节水的良好前景。
同时,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和重复利用的强度,增加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实现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无论是改革技术还是更新设施,都要以大量资金为依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面对这一国情,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实现水资源消耗“零增长”而努力;另一方面,还是要考虑跨流域调水的问题,这是解决水资源供给的一个过程或组成部分。这方面我们提出了多种方案和设想,目前的问题是要进行比较和分析,到底实行远距离跨流域调水还是近距离调水有效、有利。在方案的设立中,多比较优劣得失,对我们当前资金短缺的现状会有裨益。我向大会提供的论文是提倡近距离跨流域引水,在这里就不多讲了。
一个非常重要的设想是,通过近期的开源能为市区和郊区提供较为充足的回灌用水,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调蓄,解决水资源水位下降造成的规模漏斗,改善北京地下水环境。
1995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