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析库区贫困的症结

解析库区贫困的症结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库区贫困是水库兴筑的伴生现象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反思数十年,尤其近十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库区生产条件和库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努力,总结历史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不难发现,种种努力的效果并不理想。实践证明,实施库区移民的非农化转移,减少库区人口是改变库区普遍存在的人地关系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

解析库区贫困的症结

库区贫困是水库兴筑的伴生现象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为较好地解决水库淹占导致的库区人地关系尖锐矛盾,在兴筑水库之初,各级政府在对库区实行经济补偿和物资扶持的同时,努力实施了组织部分库区人口远迁、鼓励投亲靠友,招工、招干、企业安置及就地后靠等四种移民方式,以压缩库区人口规模,取得了短期效益。其中以就地后靠方式为主,占移民总数的80%以上。所谓后靠是指水库淹占聚落的人口向水库周边边缘地区迁移的移民方式。后靠迁移虽照顾了库区移民顾恋乡土的观念,但大量人口集中在水库周边地区,直接加剧了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据统计,山东大中型水库人均淹没耕地1.28亩,人均剩余耕地仅1.21亩,而且多系山岭薄地;其中人均占有耕地0.5亩以下的有181583人,人均0.2亩以下的有14244人。水库区普遍存在的人多地少矛盾兼库区单一农业经济形式的制约,导致库区盲目开荒、砍伐林木、破坏植被,以增加耕地,结果使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随着库区人口的增加,水库区人均耕地一般呈减少趋势(表6.3)。济南、青岛烟台三市水库区人均耕地略有增长,这一方面与库区垦殖荒坡地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库区人口非农化转移有关。

因人多地少,且耕地贫瘠,兼单一农业经济方式,绝大多数库区人均各项收入均明显低于各水库所在县市的平均水平。80年代中期以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用于改善水库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至90年代初库区各项人均收入虽有所提高,但相当一部分库区与所在县市平均水平的差距却有加大的趋势。这种状况不仅与政府的大量投入不相称,而且也不利于库区的脱贫和可持续发展

反思数十年,尤其近十年来各级政府为改善库区生产条件和库区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努力,总结历史的经验和值得吸取的教训不难发现,种种努力的效果并不理想。在水库区所做的社会调查表明,这一方面是由于数十年来对水库区各方面建设的欠账太多,积累的问题太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地关系的矛盾太尖锐。这首先表现在水库区农业经济形式与人均耕地太少的尖锐矛盾,使水库区资源环境严重超负荷运转,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加以库区本身水利设施不配套、交通不便、管理落后、教育萎缩、信息闭塞、资金短缺等,使投入多而收效少的矛盾成为必然,而且将是长期的。 (www.xing528.com)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库区众多后靠移民被安置于水库周边狭隘区域所造成的土地严重超负荷运转,这种状况不改变,国家高投入而水库区低产出的经济运作方式将会延续相当长的时期;同时,这还深入揭示了库区超载人口向水库下游受益地区实行非农化转移的客观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

社会调查结果还表明,在上述库区四种移民方式中,以实行某些导向性政策,鼓励水库下游受益地区企业事业单位吸收与消化来自库区的过剩人力资源,实行非农业安置,社会效果最好。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建设与发展库区的政策不配套,政府部门决策不够得力,加之库区人口文化程度低等原因,使库区人口的非农业化转移进展慢、数量少,这部分人口仅占库区移民的3%左右,比重太小,未能明显减轻库区人地关系尖锐矛盾造成的压力

实践证明,实施库区移民的非农化转移,减少库区人口是改变库区普遍存在的人地关系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烟台门楼水库区人口非农化转移的实践也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