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北京地区解决水危机的实践与经验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北京地区解决水危机的实践与经验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元以来随着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成为困扰历代统治者的一大难题。总结北京历史时期三次水危机,不难看出,每当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后,北京不可避免地就要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而历次水危机的缓解,靠的正是对北京附近水系的调整与改造。

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北京地区解决水危机的实践与经验

由于坐落在永定河冲积扇这一特殊地貌上,历史时期北京地区湖泊众多,地表泉水数以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运河漕运、休憩休闲的需要[1]。金元以来随着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成为困扰历代统治者的一大难题。

金代定都北京以前,北京城址位于莲花池以下。莲花池河从城西绕到城南,然后傍城南门外东流,为城市提供了便利的地表水源[2]。金代定都北京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由16万人猛增至40万人,莲花池水系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统治者将目光放在了北面的高梁河水系上,进行了一系列河湖水系的调整与改造,高梁河水成为漕运的重要水源。

元代创建大都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到泰定四年(1327年)城市人口达95万人[3]。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使大都城在选址时完全放弃了原莲花池附近的旧城,城址转移到东北郊的高梁河水系。面对运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建议从昌平白浮泉引水,顺平缓下降的地形,西折东转,迂回南流,沿途接纳各处泉水,经瓮山泊,沿旧渠道下注高梁河,流入大都城内积水潭,再由积水潭开凿通惠河,抵达通州。这一建议取得了巨大成就,南方粮船由通州可直达都城,积水潭上“舳舻蔽水”。

明代至清代中前期,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相对稳定,北京城水源开辟并没有太大建树。自清代中期开始,为兼顾城内湖泊河渠和西郊园林用水,统治者开始考虑开辟新水源,试图将西郊一带泉水汇集,扩大瓮山泊,在其东岸以东低洼地带另建新堤,作为拦水坝拦蓄上游泉水,扩大后的瓮山泊改称为昆明湖。同时将西山卧佛寺附近以及碧云寺和香山诸泉利用引水石槽引水东下,汇玉泉山诸泉东注昆明湖。整个工程规模虽然不大,却已尽郊区引水之能事。

总结北京历史时期三次水危机,不难看出,每当人口膨胀、城市规模扩大后,北京不可避免地就要受到水资源短缺的限制,而历次水危机的缓解,靠的正是对北京附近水系的调整与改造。那么,今天北京附近的水系还能否为北京提供更多的水资源呢? (www.xing528.com)

[1]邓辉,罗潇. 历史时期分布在北京平原上的泉水与湖泊[J]. 地理科学, 2011(11).

[2]侯仁之. 北京历代城市建设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A]. 侯仁之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3-115.

[3]韩光辉. 北京历史人口地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73-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