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是目前解决水资源地区性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大规模跨流域调水工程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兴起。目前世界上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兴建了160多项跨流域调水工程。[1]比较著名的包括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美国加州调水工程、澳大利亚雪山调水工程、加拿大丘吉尔调水工程以及哈萨克斯坦的额尔齐斯调水工程等。这些调水工程的实施使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的意志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分配,使人们获得了相当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大规模跨流域调水计划开始进行收缩,许多跨流域调水计划重新修改,有些计划甚至被放弃。其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水源调出区的强烈反对;第二,投资大幅度增加,超出了工程受益地区的经济承受能力;第三,人们对工程经济上的可行性存在疑问;第四,难以确定跨流域调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大小[2]。
我国自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以来,对南水北调一直存在着不同认识。[3][4][5][6]尽管如此,2002年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指出,“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关系到今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7]当年12月28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率先开工,2003年12月30日,中线工程也随之而起。
在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中,中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为北京。这一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2015年完工后每年可向北京供水10亿立方米。这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北京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然而正如上文所分析,“十二五”期间北京用水总量将达到近4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量仅能够解决北京缺水量的一半。另外,大规模跨流域调水不论在工程技术、自然生态还是社会管理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即指出“跨流域调水工程除非被看作是趋于枯竭水资源的‘抢救行动’才可能得到考虑”。指望南水北调工程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矛盾[8]无疑是不现实的。而作为中国北方经济核心地区的京津冀城市群,如果失去了稳定的水源供应,将供水安全保证寄希望于南水北调工程,也是十分危险的。
[1]方妍. 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生态环境影响[J]. 人民长江, 2005(10).
[2]沈佩君,邵东国. 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现状与前景[J]. 武汉水利电 力大学学报,1995(10). b 刘昌明. 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
[3]刘昌明. 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 海河水利 ,2002(1).(www.xing528.com)
[4]黄钟. 南水北调,可能的后果[J]. 南风窗(半月刊),2007(1):20-23.
[5]左大康,刘昌明. 远距离调水:中国南水北调和国际调水经验[A]. 北京:科 学出版社,1983
[6]高丽,王继涛. 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Z]. 国 函[2002]117 号,2002-12-23.
[8]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 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年度发展报 告[R]. 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