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消能区右岸荨麻沟口以下岸坡为松散砂碎石覆盖,其上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方案施工道路布置区域,施工期间,按照从上到下顺序布设的公路分别有:九甸峡专用公路、Ⅳ-4施工及永久上坝公路、Ⅳ-3施工道路、Ⅳ-2施工及永久上坝公路和Ⅳ-1施工道路。永久防护工程的目的有两个:(1)防止泄流对右岸岸坡造成冲刷,影响右岸岸坡稳定;(2)确保九甸峡专用公路和右岸Ⅳ-2和Ⅳ-4永久公路的安全。
根据地质资料,下游消能区右岸为荨麻沟冲积物,表面为砂卵砾石覆盖层,覆盖层厚度很大,最大厚度为40 m左右,覆盖层下部为角砾状灰岩,岩石岸坡较缓,主要分布的断层有位于河床底部倾向右岸的F17断层和倾向左岸的F58断层,由于两断层切割面很深,距岸坡的距离很远,对岸坡的稳定不构成威胁,因此防护设计不予考虑断层的影响。由于九甸峡专用公路已经建成,如果从上到下布置其他几条道路,按照砂卵砾石常规永久稳定边坡1∶1.5布设道路,则由于坡面空间过小,无法实施;如果从岸边的Ⅳ-1公路开始从下向上布设道路,则由于Ⅳ-1~Ⅳ-4道路路面占用空间位置过大,造成大规模砂卵砾石坡面开挖,开挖量大、边坡高,并使得已建的九甸峡专用公路处于临空状态,因此,上述方案均不可行。经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防护设计对该坡面覆盖层的处理研究了几种措施,并从方案的可行性、施工难度、施工时间及施工工期、投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最终选定下部为混凝土重力式挡墙,上部为浆砌石护坡的方案。
(1)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的设计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到边坡上道路的布置情况,防护设计对消能区右侧覆盖层边坡的坡脚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的方案作为防淘墙。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的主要任务除防止旋涡水流淘刷右岸岸坡以外,还承担整个右岸覆盖层边坡的整体稳定。混凝土重力式挡墙长度约为250 m,高度为15~26 m,顶宽1.0 m,外坡直立,内坡为1∶0.5,基础坐落在较为完整的基岩上,采用现浇C15混凝土。混凝土重力式挡墙选取两个不同高度的典型断面进行了抗滑稳定、抗倾和应力应变的计算,其结果满足规范的要求。
(2)右岸岸坡的防护设计(www.xing528.com)
右岸岸坡的防护设计采用部分开挖、坡脚混凝土重力式挡墙、边坡浆砌石护坡的联合防护措施。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消能区冲坑的范围和深度、上闸室道路的布置和高程等,确定了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的位置、长度和高度,边坡的开挖方式、开挖范围,边坡支护的措施。
边坡开挖采用从上到下的开挖方式进行,覆盖层边坡按1∶0.75的临时坡开挖,10 m高程设置一马道,马道宽度为2 m;下部岩石边坡按1∶0.3进行开挖,开挖至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的建基面。岩石开挖边坡采用喷C20混凝土,厚15 cm,直径25 mm、长3 m锚杆,间、排距1.5 m的联合支护形式。
由于泄流时回入河床的旋涡水流淘刷右岸岸坡,所以在右岸坡脚采用了混凝土重力式挡墙的方案作为防淘墙。混凝土重力式挡墙长度约250 m,高度15~26 m,顶宽1.0 m,外坡直立,内坡为1∶0.5,基础坐落在较为完整的基岩上,采用现浇C15混凝土。为了改善挡墙的应力状况,在挡墙底部设置了两排直径28 mm、长7 m的锚杆,锚杆入岩3 m,间距1.5 m。挡墙底部预埋了两排排水孔,孔径为150 mm,间距为5 m。
Ⅳ-2和Ⅳ-4永久道路后期采用在开挖临时坡面上夯填碎石土的方式形成。混凝土重力式挡墙以上到Ⅳ-2道路之间的边坡、Ⅳ-2道路至Ⅳ-4道路之间的边坡、Ⅳ-4道路以上的边坡均回填成1∶1的永久坡,10 m高差设一马道,马道宽度为2 m。为了防止由于雨水的冲刷,造成道路的边坡出现局部的塌方和掉块情况,在回填成1∶1的永久坡面上设置了一层厚50 cm的浆砌石,同时在浆砌石中按照梅花形布置了孔径150 mm,间、排距5 m的排水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