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坝基处理设计方案的分析介绍

坝基处理设计方案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Ⅱ组岩高程2073.00 m干密度试验最大值为2.158 t/m3,最小值为2.081 t/m3,平均值为2.14 t/m3。试验结果该岩组承载力最小为1.5 MPa,变形模量最大为431.4 MPa,最小为126.9 MPa,经综合分析确定河床坝轴线上游开挖高程为2073.50 m,下游为2083.00 m。帷幕灌浆设计坝基及近岸地段基岩防渗设计标准为透水性≤3Lu以下5.00 m控制。

坝基处理设计方案的分析介绍

(1)河床覆盖层建基面高程确定

面板堆石坝坝基置于河床覆盖层上,为了确定覆盖层作为坝基的可行性和建基面的高程,在上、下游围堰完建后,坝基开挖到Ⅱ组岩(冲积块石砂卵砾石)表面和中部时,现场进行了颗粒级配和密实度试验。试验结果Ⅱ组岩(冲积块石砂卵砾石)高程2083.00 m干密度最大值为2.134 t/m3,最小值为2.078 t/m3,平均值为2.116 t/m3

Ⅱ组岩(冲积块石砂卵砾石)高程2073.00 m干密度试验最大值为2.158 t/m3,最小值为2.081 t/m3,平均值为2.14 t/m3。相对密度最大值为0.91,最小值为0.78,平均值为0.87。同时进行了3组现场载荷试验。试验结果该岩组承载力最小为1.5 MPa,变形模量最大为431.4 MPa,最小为126.9 MPa,经综合分析确定河床坝轴线上游开挖高程为2073.50 m,下游为2083.00 m。

(2)河床覆盖层强夯处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建基面的密实度,在大坝平趾板下游100.00 m范围建基面振动碾压后,其上又采取了强夯处理措施,夯点距为4.00 m,重锤自重20.8 t,锤径为2.20 m,夯锤落距为15.00 m,夯击点数不少于10次,通过强夯以后,建基面的整体沉降达到了40.0 cm以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强夯后的覆盖层,按照反滤保护的要求,在河床建基面首先夯填2.00 m厚的垫层料,再夯填2.00 m厚的过渡料,以保证河床砂卵砾石的渗透稳定。强夯的施工场面如图7.2-1所示。

图7.2-1 坝基强夯

(3)河床防渗墙设计(www.xing528.com)

河床平趾板上游侧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截渗,墙厚为1.20 m,底部最低高程为2047.00 m,墙顶高程为2074.30 m,墙顶长度为47.00 m,其中顶部2.80 m范围采用现浇C25混凝土,下部采用机械造孔浇筑C25混凝土,墙体上、下游侧均配钢筋网,钢筋直径为25 mm,间距均为20.0 cm。

(4)基础固结灌浆设计

为防止沿趾板底部产生渗流接触破坏,增强表层岩体的抗渗性能,提高趾板基础岩体的整体性,改善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和防渗性,对趾板基础进行基础固结灌浆,并在趾板下设置锚筋,以增强趾板与地基的连接。

固结灌浆沿左、右岸趾板布置,孔距2 m、排距3 m呈梅花形布置。在高程2134.72 m以下,孔深10 m;在高程2134.72 m以上,孔深8 m。在断层破碎带和裂隙密集区等地质缺陷部位视具体情况加密和加深灌浆孔。固结灌浆采用自上而下孔内阻塞分段灌浆法施工,灌浆压力为0.4 MPa,灌浆材料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5)帷幕灌浆设计

坝基及近岸地段基岩防渗设计标准为透水性≤3Lu以下5.00 m控制。

帷幕沿面板坝趾板中心线至左岸坝肩伸入坝顶外水平长200.00 m和右岸坝肩伸入坝顶外水平长300.00 m的帷幕相连接,形成完整的防渗帷幕线。整个帷幕深度约为坝高的3%~100%,最大帷幕深为136.20 m。

防渗帷幕排距均为1.50 m,河床防渗墙处帷幕排距为0.80 m,帷幕孔间距为2.00 m。帷幕灌浆采用按分序加密、自上而下分段、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高压灌浆法施工,灌浆压力为3.0~4.0 MPa,灌浆材料一般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帷幕灌浆坝顶左右岸设有灌浆平洞,平洞廊道为城门洞型,尺寸为b×h=2.80 m×3.50 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