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甸峡水利枢纽坝址选择的范围自包舍口村下游3 km的燕子坪至兰水泉沟的4 km峡谷地段,该段峡谷陡峭、深窄,河水面宽30~40 m,河道纵比降为1.0%~1.2%,水流湍急,两岸岩石出露范围广,悬崖峭壁高达200~400 m,河谷呈“V”形,具有良好的修建高坝条件。经多次勘察比较和大量的分析论证,初步选定了上坝址和下坝址两个比较坝址。上坝址位于峡谷进口燕子坪至荨麻沟长约800 m的峡谷地段;下坝址位于桥道堡沟至兰水泉沟,长约800 m的峡谷出口段。两坝址中间虽也有多处基岩裸露、岸坡陡峻、岩石坚硬的地段,但因场地狭窄,施工布置条件差,对外交通不便,不宜布置坝址。
(1)上坝址地形地质条件
上坝址河谷狭窄,河道顺直,除Ⅸ号剖面以上左岸略有凹进、谷底稍宽外,其余河段谷底狭窄。右岸中间缓坡地带为Ⅲ级侵蚀堆积阶地,宽约70~90 m,上覆崩坡积物,基座高程约为2115.00 m。坝址河段两岸呈不对称“V”形河谷,两岸谷坡稳定性较好。河床覆盖层一般为30~40 m,靠近左岸发育有深槽,覆盖层深达54~56 m。坝区断层主要为垂直河流向,倾向上游,倾角较陡(多在70°以上),除Ⅷ号地质剖面附近受F7、F2交汇带影响,严重透水带深20~45 m外,基岩条件均较好。受两岸高陡崖坡影响,谷底附近岩心有饼状张裂现象,对大型洞室开挖有不利影响。坝址两岸卸荷裂隙发育,切割深度达20~30 m。右岸F1断层左侧岸坡内存在地下水低凹带。右岸位于坝肩接头的阶地基座以上厚度达60~70 m的第四系松散堆积体须挖除,方量较大。
上坝址河床砂卵砾石层表面0~20 m为孤块石砂卵砾石层(孤块石直径为3~7 m),20 m以下为砂卵砾石层,上部的渗透系数为250~300 m/d。河床覆盖层以下,均为巨厚层块状稍显红色的角砾状灰岩,岩石坚硬,耐风化,表面风化层厚度一般为8~10 m,混凝土重力坝的建基面在微风化岩石上,岩石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均能满足要求。经地质勘探揭示,坝基存在较严重的渗漏问题,其较严重-微透水带达20~45 m。
(2)下坝址地形地质条件
下坝址河水面宽30~40 m,Ⅵ号剖面上游140 m段较狭窄,呈“V”形河谷,Ⅵ号剖面以下右岸稍平缓,呈不对称“V”形河谷,河床基岩为巨厚层灰岩夹泥灰质灰岩透镜体,弱风化带深8~10 m,岩性坚硬耐风化。数条与河床近乎垂直的断层切割基岩,基岩面以下35~60 m仍属较严重与中等透水带,据地质钻孔150 m深处压水试验仍未涉及微透水带。受两岸高陡崖坡影响,谷底附近岩心有饼状张裂现象,对大型洞室开挖有不利影响。(www.xing528.com)
左岸岸坡陡峭,崖高300~400 m。受卸荷裂隙切割(水平深约10~40 m,垂直深达200~300 m),左岸坡处于极限稳定状态,极易形成崩塌,对建筑物安全危害极大。Ⅵ号剖面附近,左岸切割形成深25~40 m、高100 m的不稳定体;右岸陡崖稳定性也较差,Ⅵ号剖面下游附近为三面临空的山咀,被断层切割岩体极为破碎,剖面附近受F5、F118断层交割形成三角棱体,对坝肩稳定不利。两岸岩石弱风化深8~15 m。
河床覆盖层上部20 m为含泥砂卵砾石层,局部夹有2~3 m厚的中细沙透镜体,20 m以下为孤石块石(直径3~7 m)砂卵砾石层。上部渗透系数K=60~80 m/d,20 m以下K=200~250 m/d。河床岩石为巨厚层灰岩夹泥炭质灰岩透镜体,岩石弱风化带深8~10 m。
(3)上、下坝址地质情况综述
九甸峡上、下坝址均可修建高坝,其中上坝址两岸及坝基岩石除有局部岸边不稳定体外,无大的不稳定岩体;坝肩无高陡崖坡及不稳定岩坡,具有建高坝的良好条件。下坝址两岸卸荷裂缝发育,存在着高陡边坡的不稳定体,工程处理难度大。从河谷地形看,峡谷段坡陡水急,纵比降大,下坝址坝基最低基岩面比上坝址低约30 m,对应在高程2202.00 m时弱风化带间的河谷宽度比上坝址宽约70 m,工程量比上坝址大,总体评价地质条件不如上坝址优越。上、下坝址地质条件比较见表3.1-1。
表3.1-1 上、下坝址地质条件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