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平安时代[1],绢丝织就的绚丽华服深受追捧,为贵族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进入镰仓幕府[2]时代,历史开启了以武士阶层为主角的新篇章,朴素的服装成了社会主流,而丝绸文化由此蒙上了一层阴影。在江户时期,丝绸经常成为勤俭节约政令针对的对象,也成了普通百姓无法企及的豪华之物。
话虽如此,人们对丝绸的需求依旧无法根除。当时日本用的生丝主要从中国进口,这就导致日本铜钱大量流失,因此日本幕府政府推出了奖励蚕桑的国家政策,直至江户末期还不遗余力地推行机械缫丝。
进入明治时代后,蚕桑事业开始备受瞩目。当时,法国与意大利的蚕遭受到流行病的影响,日本产的生丝出口量大增。借此机会,明治政府于1872年决定招聘法国技师建立官办制丝厂。借此东风,著名的涩泽荣一(1840—1931)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时期。
涩泽荣一曾经在幕府末期赴法国留学,并参观过技术先进的制丝厂。当时的日本幕府无人熟悉蚕桑业,从建设制丝厂、选定出口蚕种到制定奖励蚕桑事业的政策等,均由涩泽荣一一手推动。
日本群马县的富冈地区过去曾经是日本最大的蚕茧集散地,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涩泽荣一决定在此建立机械制丝厂,为日本的“殖产兴业”国策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后来著名的富冈制丝厂的前身。
后来,涩泽荣一又参与了包括日本第一国立银行(即后来的瑞穗银行)、东京证券交易所等500余家企业的建设工作,被后世誉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涩泽荣一一生实现了无数耀眼的丰功伟绩,因此蚕桑领域的成就反而极少被人提及,但是笔者认为创办富冈制丝厂的基业应该列为他的重大贡献之一。
富冈制丝厂
日本制丝厂生产的生丝大量出口至全球各地,蚕桑业成了日本的主要产业之一。1922年,生丝出口金额占日本对外出口额的48.9%。这些外汇为后来日本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历经短短数十年的明治维新,日本就能与欧美列强比肩,这一切都离不开蚕这种弱小的昆虫所吐出的细丝。
蚕桑业在技术上亦实现了多方改良,例如1906年动物学家外山龟太郎提出培养一代杂交蚕为丝源的建议。最终,外山龟太郎通过将日本家蚕与外国蚕种杂交获得了新蚕种,不仅具有强于亲代的抗病性,而且大幅提高了丝产量。时至今日,农业及畜牧业利用杂交改良品种已经是常识。(www.xing528.com)
后来,随着品种不断改良,家蚕的产丝量大幅提高。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生产1俵[3]生丝需要消耗184万个蚕茧;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仅需要19万个蚕茧即可。单只家蚕的生丝产量提高了约10倍。
但是,经过反复多次的品种改良之后,家蚕彻底丧失了野外生存的能力。例如,改良蚕种的幼虫无法凭借自身体能长时间附着于树干上,成虫丧失了飞翔能力。现代的最新蚕种能将所摄取的蛋白质中60%~70%转化为蚕丝,完全蜕变成了超高效的吐丝机器。在人类驯养的多个物种中,蚕是唯一彻底丧失了野外生存能力的物种。
随着制丝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弊端也逐一显现。虽然富冈制丝厂具有极为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正如《女工哀史》和《啊,野麦岭》两本书所刻画的那样,各地工厂里的无数女工身处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许多人因罹患肺结核而失去了生命。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所述,每千名女工的死亡数高达13人,但事实上许多肺结核患者生前就被送回了家乡,许多死者并未被列入统计之内。这也导致了肺结核在日本各地肆虐,一时间成了日本国民的常见病症。这一切都是日本工业近代化所付出的代价,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后来,化学家们开发出了多种蚕丝的替代品——尼龙与涤纶等性能优异的合成纤维。虽然合成纤维的手感不如丝绸,但是具备了价格低廉、保温性良好、易于染色等特性,轻易地夺走了丝绸固守上千年的市场地位。事实证明,用新产品取代了多年来与人类共生共存的丝绸之后,人类也因此从制丝相关的繁重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1] 平安时代(794—1192)是日本古代的一个历史时期,从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开始,到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2] 镰仓幕府(1192—1333)是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其建立者是源赖朝。
[3] 译者注:日本包装单位,芦苇或稻草编织的麻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