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除应用于国家级高程控制网的加密外,还常用于建立小地区首级高程控制。三、四等水准测量线路中已知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一般采用闭合环形网的布设形式,假定起算点的高程。如果是进行高程点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结点水准网。三、四等水准点应选择在土质坚硬并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方。所有的水准点都应绘制“点之记”,并埋设水准标石,以便于观测时寻找和使用。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规定,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0中的规定。
表5-1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观测应在水准点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观测精度除对仪器的技术参数有具体规定外,还对观测程序、操作方法、视线长度都有严格的技术指标。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11 的规定。
表5-11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续表
2.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有双面尺法和变动仪器高法两种,其施测的技术要求列于表5-11中。下面以三等水准测量为例介绍双面尺法的观测程序和记录、计算方法(参见表5-12)。
提 示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规定:三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往、返观测,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黑—黑—红—红)”;四等水准测量采用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黑—红—黑—红)”。
(1)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
1)照准后视尺黑面,读取上、下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在手簿(1)、(2)、(3)位置;
2)照准前视尺黑面,读取上、下丝读数,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在手簿(4)、(5)、(6)位置;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在手簿(7)位置;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并记录在手簿(8)位置。
上述这四步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或黑—黑—红—红)”,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除可采用三等水准测量顺序外,规范还容许采用“后—后—前—前(或黑—红—黑—红)”的观测顺序,这种顺序比上述的顺序在操作时要简便些。
(2)测站计算与检核。
1)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9)=[(1)-(2)]×100(m);
前视距(10)=[(4)-(5)]×100(m);
前、后视距差(11)=(9)-(10);(www.xing528.com)
前、后视距差累积(12)=上站(12)+本站(1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视距检核可参见表5-12第③、④栏。
表5-12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手簿(双面尺法)
2)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K-(7);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K-(8)。
上式中的K 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 或4.787m,(13)和(14)的检核可参见表5-12中的第⑧栏。
3)高差的计算与检核。
黑面测得的高差(15)=(3)-(6);
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
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00]=(14)-(13);
高差的平均值(18)=[(15)+(16)±0.100]/2。
在测站上,当后尺(表5-12中第1测站后1尺)红面起点K=4.687m,前尺(表5-12中第1测站前2尺)红面起点K=4.787m 时,取+0.100;反之,取-0.100。(17)的检核参见表5-12中的第⑧栏。
(3)每页计算的检核。
1)高差部分。在每页上,后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与前视红、黑面读数总和之差,应等于红、黑面高差之和,还应等于平均高差总和的两倍。
对于测站数为偶数的页:
对于测站数为奇数的页:
2)视距部分。在每页上,后视距总和与前视距总和之差应等于本页末站视距差累积值与上页末站视距差累积值之差,即
检核无误后,可计算水准路线的总长度=∑(9)+∑(10)。
3.成果计算
对于三、四等水准测量的闭合路线或附合路线的成果计算,可根据手簿计算出的每个测站平均高差,利用“水准测量的成果计算”中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其高差闭合差,若满足表5-11的要求,则对高差闭合差进行调整,最后按调整后的高差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若为支水准路线,则满足表5-11 的要求后,取往、返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为最后结果,并以此计算各水准点的高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