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袖和分割袖的区别与结构

连袖和分割袖的区别与结构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袖是圆袖与衣身组合而成的袖型;分割袖是在连袖的基础上,将袖身重新分割后形成的袖型,都是服装常用的衣袖种类。(二)连袖结构设计原理连袖是将圆袖前、后袖身分别与衣身合并,组合成新的衣身结构。②半插肩袖:分割线将衣身部分的肩、胸部分割,与袖山并合,如图7-26所示。

连袖和分割袖的区别与结构

连袖是圆袖与衣身组合而成的袖型;分割袖是在连袖的基础上,将袖身重新分割后形成的袖型,都是服装常用的衣袖种类。

一、连袖结构

(一)连袖结构种类

连袖结构种类如图7-23所示,按照前袖中线与水平倾斜角α的大小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种。

图7-23 连袖结构

1.宽松型连袖

前角为前肩斜角,后角为后肩斜角,此类袖下垂后袖身有大量褶皱,形态呈宽松风格。

2.较宽松连袖

前角α2 = 前肩斜角~35°,后角为α'2 = α2,此类袖下垂后袖身有较多褶皱,形态呈较宽松风格。

3.较合体连袖

前角α3 = 35°~50°,后角为α'3 = 35°~47.5°,此类袖下垂后袖身有少量褶皱,形态呈较合体风格。

(二)连袖结构设计原理

连袖是将圆袖前、后袖身分别与衣身合并,组合成新的衣身结构。其结构设计原理如图7-24所示,在前衣身上,将圆袖的前袖山大部分袖山缝缩量去除后,将袖山与衣身并和,并和时袖中线与水平线间倾斜角α可取三种角度,且倾斜角α与连袖袖山高具有一定对应关系:

图7-24 连袖结构设计原理

α = 0~20°,袖山高AT为0~10cm;

α = 21°~35°,袖山高AT为11~14cm;

α = 35°~50°,袖山高AT为15~17cm;

在后衣身上,将袖山与衣身并和,袖中线与水平线间倾斜角可取α为0~2.5°,最后用光滑曲线将袖中线和袖底缝画顺,制作成与效果图相符的造型。

(三)连袖结构制图方法

连袖结构的制图方法,以较宽松风格连袖制图为例(图7-25)。

图7-25 连袖结构制图原理

(1)在前衣身SP处,画与水平线呈α = 前肩斜角31°~35°的直线,取长为袖长,画袖口线与袖中线垂直,前袖口大= CW - 0.5cm。

(2)取前袖山高 =(11~14)cm,在前袖窿弧线与前胸宽线相交点A处取AB = AB',交于袖山高线,得到袖肥尺寸。

(3)将袖中线与袖底线根据造型效果的需要画顺。

(4)在后衣身SP处,画与水平线呈α的直线,取长为袖长,画袖口线与袖中线垂直,后袖口大= CW + 0.5cm。

(5)取后袖山高 = 前袖山高,且在后袖窿弧线与后背宽线相交的点A处取AB = AB',交于袖山高线,得到后袖肥尺寸。

(6)在将后袖中线及袖底线根据造型效果画顺时,应使后衣袖与衣身的交点长度与前衣袖与衣身的交点长度相同,且前后袖底缝长度应等长。

二、分割袖结构

(一)分割袖结构种类

1.分割袖结构按袖身宽松程度分类

(1)宽松型:前袖中线与水平线交角α = 前肩斜角,后袖为α。

(2)宽松型:前袖中线与水平线交角α = 前肩斜角~35°,后袖为α。

(3)较合体型:前袖中线与水平线交角α = 35°~50°,后袖α为35°~47.5°。

(4)合体型:前袖中线与水平线交角α = 45°~65°,后袖为α -(α - 40°)/2。

2.分割袖结构按分割线形式分类(图7-26)

(1)上部分割袖:

①插肩袖:分割线将衣身的肩、胸部分割,与袖山并合,如图7-26(a)所示。

②半插肩袖:分割线将衣身部分的肩、胸部分割,与袖山并合,如图7-26(b)所示。

③落肩袖:分割线将袖山的一部分分割,与衣身并合,如图7-26(c)所示。

④覆肩袖:分割线将衣身的胸部分割,与袖山并合,如图7-26(d)所示。

(2)下部分割袖:

①袖身分割袖:在袖身上作分割,改善运动功能,如图7-26(e)所示。

②衣身分割袖:在衣身上作分割,改善连袖运动功能,如图7-26(f)所示。

③衣身袖身分割袖:在衣身、袖身上同时作分割,改善连袖运动功能,如图7-26(g)所示。

图7-26 分割袖按分割线形式分类

3.分割袖结构按袖身造型分类

(1)直身袖:袖中线形状为直线型,故前、后袖可合并成一片袖或在袖山上作省的一片袖结构。

(2)弯身袖:前后袖中线都为弧线状,前袖中线一般前偏量≤3cm,后袖中线偏量为前袖中线偏量- 1cm。

(二)分割袖结构制图法

分割袖的结构制图方法按分割线形式分类进行分析。

1.直身型插肩分割袖

直身型插肩分割袖结构制图方法,如图7-27所示。

图7-27 直身型插肩分割袖

(1)在前衣身SP处画与水平线呈α角的直线(α可在0~45°中取),在直线上取袖长,取袖肘长= 0.15h(身高)+ 9cm + 垫肩厚,在袖口处向内撇去约为0~2cm(用○表示)的长度,画袖口线与袖中线垂直,取袖口大=袖口- 0.5cm。

(2)取袖山高 =(0~9)cm +(≤2)cm(此时α = 前肩斜角);(9~13)cm +(≤2)cm(此时α = 前肩斜角~35°);(13~17)cm +(≤2)cm(此时α = 35°~50°);(>17)cm +(≤2)cm(此时α = 50°~65°),在前袖窿弧线与前胸宽相交点A处(也可不拘泥于该点,根据效果图确定A点位置)交于袖山高,取AB = AB',确定袖肥,并连接袖口,按造型画顺袖中缝和袖底线,然后按造型要求自领窝部位向袖窿处画分割线。

(3)在后衣身SP处画袖中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前角(前角- 40°)。其余线条画法与前袖同,袖山高亦与前袖同,且要求AB = AB',最后画顺袖中缝、袖底缝。按造型要求,自领窝部位向袖窿处画分割线。

2.弯身型合体插肩分割袖(www.xing528.com)

弯身型合体插肩分割袖结构制图方法,如图7-28所示。

图7-28 弯身型贴体插肩分割袖

(1)在前衣身SP处画与水平线成α角(α = 50°~65°)的袖中线,取袖长,袖肘长 =0.15h(身高)+ 9cm + 垫肩厚,在袖口处偏斜2~3cm(用○表示),画袖口线与袖中线垂直,取袖口大 = 袖口- 0.5cm,袖口凹量0.5cm。

(2)取袖山高≥19cm的量,作AB = AB',得到袖肥,画顺袖底缝和袖口线,按造型要求画准插肩袖分割线,要求袖底部与袖窿的凹度尽量相同。前袖缝画成凹状弧线。

(3)在后衣身SP处画与水平线夹角为α -(α - 40°)/ 2的后袖中线,在后中线上取袖长,在袖口处向外偏量为○- 0.5cm,取袖口大 = 袖口 + 0.5cm,袖口凸量为0.5cm。作后袖山高 = 前袖山高,且AB = AB',画插肩袖后分割线,使袖山底部凹量与袖窿凹量尽量相同。后袖窿画成凸状弧线。

3.半插肩分割袖

半插肩分割袖结构制图方法,如图7-29所示。

图7-29 半插肩分割袖

①在前衣身SP处画与水平线呈α角的直线,在直线上取袖长,取袖肘长= 0.15h +9cm + 垫肩厚,在袖口处撇去○量,画袖口线与袖中线垂直。

②作袖山高,取AB = AB',得到袖肥,画顺袖底缝和袖口线,在肩线距SP点1/3处取分割点,通过分割点画出半插肩袖分割线。

③在后衣身SP处作袖中线与水平线夹角为,在后中线上取袖长,袖口处偏量为○。作后袖山高 = 前袖山高,作AB = AB',画顺袖中缝、袖底缝。过与前袖同一分割点作后袖半插肩袖分割线。

4.覆肩型分割袖

覆肩型分割袖结构制图方法,如图7-30所示。

图7-30 覆肩型分割袖

覆肩型分割袖更多的继承了连袖的风格,所以角α取值范围应控制在0~45°之间,制图方法同前插肩型分割袖。

三、连袖、分割袖实例分析

1.方形袖窿插肩袖

方形袖窿插肩袖结构制图,如图7-31所示。

图7-31 方形袖窿插肩袖

已知:袖长 = 59cm,袖口 = 15cm,作较宽松风格的插肩袖。

制图时,取α = 30°,后片亦取α = 30°。首先按常规分割袖方法制作,然后将袖肥适当放大,袖底缝适当放长,使袖山形状成折线状,每个边都相应地和袖窿缝相等。

2.前圆后插型三片合体分割袖

前圆后插型三片合体分割袖结构制图,如图7-32所示。

图7-32 前圆后插型三片合体分割袖

已知:袖长 = 57cm,前袖山缝缩量 = 1.3cm,袖口 = 15.5cm。

制图时,在衣身上分别做前袖线(α取45°)、后袖线(α'取45°- 2.5°),前袖作成圆袖结构,将前袖身分割成两片,前偏袖量取3cm,使AB = A'B';将后袖身分割成两片,后偏袖量取2cm,使CD = C'D'。注意使EF = GH,两者拼合后形成小袖片。

3.落肩较合体抽褶袖

落肩较合体抽褶袖结构制图如图7-33所示。

图7-33 落肩较合体抽褶袖

已知:落肩长7cm,袖长 = 57cm,袖山抽褶量 = 8cm。

制图时,根据袖山、袖身风格,前袖取α = 45°,后袖取α - 2.5°= 42.5°,按常规方法作较合体落肩袖结构图,将袖身剪切、拉展形成褶量,最后画顺袖山、袖口线。

四、圆袖上制作分割袖实例

(一)袖山收省袖

1.袖山部位收省袖

袖山上收省的袖是将衣身肩宽改窄,除去3~5cm的套进量,然后将该量加在袖山上,形成袖山上收取省道的变化结构,其制图方法如图7-34所示。

图7-34

图7-34 袖山收省袖

2.制图方法

(1)在衣身前后肩缝处去掉3~5cm的袖山套进量。

(2)作一片袖型的基本袖结构。

(3)在基本袖装袖点SP'处除去缝缩量,然后在袖中线处画斜线,分别与袖中线呈α = 60°-前肩斜角和α' =[60°-(60°- 40°)/2]-后肩斜角。

(4)将袖山套进部分分别与基本袖袖山拼合。

(5)将前后套肩部分内侧拉展,使其与基本袖山弧长成≤1.5cm的差距,此量便为袖山的吃势。袖山收省量≥2cm。

(6)最后分别画顺前后袖山并修正,使之与前后袖窿弧长相等。

(二)袖山折裥袖

1.袖山部位有折裥的袖

在前、后衣身肩部减去套肩量,在袖山上作两个折裥,形成变化袖结构。其制图方法如图7-35所示。

图7-35 袖山折裥袖

2.制图方法

(1)在前、后衣片肩线上去掉6cm的套肩量。

(2)画出圆袖基本结构。

(3)将套肩量等分成2部分后,分别与基本袖袖山近似拼合,裥大分别为8cm、6cm,两裥间距3cm。

(4)方便制图,前、后袖片以袖中线为中心折叠,画顺前、后袖山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