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性要求维修简便、迅速、经济,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一般在装备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提高装备的维修可达性 维修可达性是指进行维修操作时能够迅速方便地达到维修部位,即维修部位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为此要合理地配置装备各组成部分及其检测点、润滑点、维修点,并保证有足够的维修操作空间等。
(2)提高装备的标准化和互换性程度 提高装备的标准化、通用化、模件(块)化和互换性可简化维修,而且利于减轻后勤保障(备件、工具、设备等)负担和战时拆拼修理。
(3)使装备具备完善的防差错措施及标记 一方面设计中要采取措施防止维修差错,主要是从结构设计上防止差错的可能性,如采取防装错、装反措施等;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设置防止差错的辅助措施,如设置必要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等标记。
(4)要利于保证维修作业安全 即在设计时考虑并采取必要的保护装置、措施,包括防机械损伤、防电击、防火、防爆、防毒、防核事故等。(www.xing528.com)
(5)要利于保证检测诊断准确、快速、简便 随着新一代高性能装备的功能多样化、结构复杂化,为保证其可靠运行而大量采用余度技术,所以故障检测诊断、性能测试已经成为维修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电子设备和复杂系统,运用传统手段的故障诊断往往占整个维修时间的60%以上。因此,在装备研制早期就应考虑故障监控和诊断问题,包括故障监控方式、检测系统、检测点配置等,通过设计实现对故障的监控和诊断简便、迅速、准确。
(6)重视贵重件的可修复性 装备上的一些重要而昂贵的零部件应具备可修复性,这不但可以节省维修费用,而且有利于减轻后勤(备件)保障负担和战时抢修。因此,应使之具有可调整、可矫正、可焊接、可拆装、可镀性,以便采取有效的原件修复措施。
(7)要符合维修中的人素工程要求 就是在综合考虑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人体几何尺寸等因素的基础上,提高维修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人员疲劳,达到人与机器有效结合和人对机器的有效利用。
以上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于不同的装备应有所侧重。如对电子装备,要侧重模块化、插件连接、自动检测;而对于一些机械系统,可能更需要强调维修的可达性、互换性、通用性和贵重件的可修复性等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