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哲学自身的先天缺陷,记忆属于灵魂的理性部分还是属于感性部分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哲学自身的发展——认识论的传统——却把记忆变为知识的一部分,使得记忆完全丧失了本体论地位。[49]但是,记忆问题依然和一个概念保持着密切关联,使得记忆并没有完全消逝,这个概念就是印象。在本文中,印象被规定为是以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近代心理学提出的概念,纯粹与心灵或精神实体有关。
洛克对记忆现象的分析比较突出记忆之物自身的特性,即记忆容易受到时间的影响。他认为尽管如此,我们所有的想法仍在不停地消失,即使那些被最深地锲刻到最好的记忆里的东西……我们年青时的想法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经常先我们而去;我们的思想就像一座坟墓,我们走上前去看到墓石和大理石还保存着,铭文却被时间消磨了,图画也被风雨冲蚀了。在洛克这里,“铭文”的比喻以及思想、想法都会消失的说法都很容易让人想到亚里士多德,在洛克这里,体现了记忆的重要问题,即记忆内容如何在意识中保留的问题,如何抗拒时间的侵蚀。当然,洛克的观点多少有些问题,因为在一些现实的案例中,会发现某些记忆的情节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反而是更加清晰地“在那儿”,时刻折磨着所有者,影响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洛克的记忆内容是被动的形式存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与洛克不同,休谟则从知觉构成的基本单元入手。他认为自己发现了知觉的基本单元:印象和观念。印象和观念的根基都在于知觉,印象和观念二者区别的界限是活力(vivacity)。印象是第一性的知觉,或者是外在的因素或者是内在的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观念则是继印象之后出现的,相比印象缺乏活力,而观念的联结构成知识。它们的顺序应该符合“相似性、相邻性和因果性原则”。[50]
在休谟看来,知觉(印象和观念)都是精神内容。我们只能意识到在心灵之中的东西。因此,记忆也是在心灵之中的内容。在休谟的思路中,记忆讨论会遭遇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印象与观念是否都是记忆的存在形式?在休谟看来,印象是外在刺激或者内在刺激的结果,而观念则是印象活力弱化的结果。所以,如果记忆“是知觉的滞留”(胡塞尔),印象理应是记忆的存在形式。但观念呢?作为活力缺乏的观念应该更符合“第一记忆”的规定——知觉的滞留。在休谟那里,印象作为记忆内容存在毫无问题,但是观念不然,它却是作为知识的基础存在。记忆被等同于知识的一部分获得了合理的形式。[51]其二,记忆是内容。印象是“第一记忆”,那么记忆内容则也属于心灵内容之一。当我们在回忆过去之物时,实际上是回忆过去曾经发生的某个事件。这个过程在心理学中被看作是表征行为。其三,记忆是因果关系的产物。如果说印象是刺激的结果,那么“第一记忆”也是这种刺激的结果。这种认识能够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比如外部刺激对心灵产生的刺激所产生的印痕。休谟则通过联想将这个过程表达了出来。(www.xing528.com)
洛克和休谟关于记忆的理解最终受到双重批判,第一重批判来自现象学。他们提出的关于记忆的联想机制被胡塞尔完全颠覆了,他用意向关联颠覆了心理联接的观念。第二重批判来自心理学自身。布伦塔诺用描述现象学方法改造并接受了联接的观念,随着心理学进入实验心理学阶段,心理联接的观念逐渐被神经心理学(如赫伯的神经可塑性)所提出的神经元联结观念取代,也就是神经科学印迹概念的起源。
从印象角度看,尽管对记忆问题的探讨有所推进,但是与印迹相比,依然保留了因果关系这种模式,当然,哲学家们在记忆行为的探讨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表征关系和联想方式有两个方面的贡献。但是,也正是从他们这里开始,记忆沦为知识一部分的过程开始了。这一过程导致了两个不幸的结果:(1)记忆与知识(观念)的关系彻底体现为知识优先于记忆。记忆是知识的起源,是认知的低级阶段。记忆的本体论地位自从沦丧。(2)在观念的形成中,主体意识选择(联想)变得不可忽视。主体对观念习惯性或者有意识的联接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影响了在心理学中,尤其是记忆行为的讨论中,主体记住什么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