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接触疲劳:不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接触疲劳:不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机械零、构件受高接触应力的周期性作用的现象,叫接触疲劳。按初始裂纹的位置来分,接触疲劳可分为麻点剥落和表层压碎两大类。在接触应力小、摩擦力大、表面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裂纹首先在表面萌生,产生麻点剥落;反之,裂纹首先在次表面萌生,产生表面压碎,但两者往往同时发生。在τ0作用下产生微裂纹,裂纹方向与接触表面平行。滚动接触零件间摩擦系数大小,也影响着疲劳破坏的类型和特征。

接触疲劳:不同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机械零、构件受高接触应力的周期性作用的现象,叫接触疲劳。

按初始裂纹的位置来分,接触疲劳可分为麻点剥落和表层压碎两大类。在接触应力小、摩擦力大、表面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裂纹首先在表面萌生,产生麻点剥落;反之,裂纹首先在次表面萌生,产生表面压碎,但两者往往同时发生。

麻点剥落和表层压碎型破坏形式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见图4-18。

由图4-18a可见,在接触应力作用下,在表层发生塑性流变(厚度约0.1~0.3mm)。当τ表面τb时则产生微裂纹,润滑油被压入微裂纹,并被封闭造成高的压力。促使微裂纹扩展到一定程度,裂纹的一边受弯曲太大而折断,即形成麻点剥落。由图4-18b可见,在最大压应力σmax作用下,在表层以下深为Z0Z0≈0.5b),距接触面中心线为±0.85b处,存在τ0=τzymax,如图4-19所示。因接触处在不断变化,故该处的剪应力由+τ变化到-τ,其应力幅值为2τ0。在表层下深度为Z1Z1≈0.786b),接触面中心线处存在τ45°max。根据赫兹理论:

图4-18 接触疲劳失效示意图

a)麻点剥落示意图 b)表层压破原理图

式中 b——接触面宽度;

图4-19 表层以下切应力分布

E1E2——分别为两接触物体的弹性模量,若E1=E2时,则978-7-111-34931-0-Chapter04-84.jpg;(www.xing528.com)

ρ1ρ2——分别为两接触物体接触弧段的曲率半径,若物体为平面则ρ=∞,若为凹面接触则用-ρ

l——接触面长度

F——加在两接触物体上载荷;

ν——泊松比,一般取ν=0.3。

由于在表面下Z0处的τ0周期性变化,其应力幅值Δτ=2τ0,其值大于表面下Z1处的应力幅值(其为τ45°max),故往往着重考虑τ0的作用。在τ0作用下产生微裂纹,裂纹方向与接触表面平行。以后裂纹不断扩展,并产生垂直于表面或与表面成某一角度的分枝裂纹,分枝裂纹进一步扩展,则发生脆断,这就造成表层压碎型接触疲劳破坏。

剪切应力与材料剪切强度是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决定因素、当其比值(前者比后者)大于0.6时,裂纹在硬化层与心部交界处产生和扩展,最后造成压碎型剥落。当比值小于0.55时,就出现表层压碎和麻点剥落的混合形式或者只出现麻点剥落。

滚动接触零件间摩擦系数大小,也影响着疲劳破坏的类型和特征。当摩擦系数由小变大时,最大切应力的位置向表面移动,当摩擦系数大于1/9时,最大切应力趋向表面,故裂纹从表面开始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