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场景分析

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场景分析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3.3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按测量时被测表面与计量器具的测头是否接触分类,可分为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测量方法的分类及应用场景分析

广义的测量方法是指测量时所采用的测量原理、测量器具和测量条件的总和。而在实际测量中,测量方法通常是指获得测量结果的具体方式,是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来选择和确定的。测量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各种不同的分类。

3.4.3.1 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 用计量器具直接测量被测量值或相对于标准量的偏差。如用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直接测量圆柱体直径。

间接测量 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量,通过函数关系式算出被测量。如对大圆柱形零件的直径D测量时,可先测出圆周长L,然后通过函数关系式D=L/π计算出零件的直径。

直接测量过程简单,其测量精度只与这一测量过程有关,而间接测量过程烦琐,其测量精度不仅取决实测量值的精度,而且还与计算公式及计算精度有关。一般来说,直接测量的精度比间接测量的精度高。间接测量只适用于受条件限制无法使用直接测量法的场合。

3.4.3.2 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按示值是否是被测量的整个量值进行分类,可分为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绝对测量 计量器具显示或指示的示值即被测量的量值,如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轴径等。

相对测量(比较测量)计量器具显示或指示出被测量相对于已知标准量的偏差,被测量的量值为计量器具的示值与标准量的代数和。如用比较仪测量轴径,先用量块调整比较仪的示值至零位,然后对被测量进行测量,比较仪的示值与量块尺寸的代数和就是轴径的尺寸大小。一般而言,相对测量比绝对测量的测量精度高。

3.4.3.3 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按测量时被测表面与计量器具的测头是否接触分类,可分为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接触测量 计量器具在测量时,其测头与零件被测表面直接接触,并存在机械作用测量力,如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以及电动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等。

非接触测量 测量时计量器具的侧头与被测量表面不接触的,如用光切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和用气动量仪测量孔径等。易变形的软质表面或薄壁工件多用非接触测量。

3.4.3.4 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

按同时测量被测量的多少分类,可分为单项测量和综合测量。

单项测量 同时只能测量工件上的一个单项参数。如用万能工具显微镜分别测量螺纹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用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等。(www.xing528.com)

综合测量 一次对被测工件上的某些相关联的参数误差的综合效果进行测量,以综合判断工件是否合格。其目的在于限制被测工件的轮廓应在规定的极限内,以保证互换性的要求。如用极限量规检验工件,用花键塞规检验花键孔,用齿轮单啮仪检验齿轮的切向综合误差,用螺纹塞规检验螺纹单一中径、螺距和牙型半角的综合结果是否合格等。

单项测量能分别确定每个参数的误差,便于进行工艺性分析,加工中为了分析造成加工废品的原因时,常采用单项测量。综合测量效率比单项测量高,且综合测量反映的结果比较符合零件的实际工作情况,综合测量用于只要求判断合格与否而不需要得到具体测得值的场合。

3.4.3.5 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

按被测量是否在加工过程中分类,可分为在线测量和离线测量。

在线测量 在工件的加工过程中对工件进行测量,也称为主动测量。测量的结果直接用来控制零件的加工过程,决定是否继续加工、调整机床或采取其他措施。它能及时防止与消灭废品。在线测量主要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上。在线测量是测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离线测量 对完工零件进行测量,也称为被动测量。测量的结果仅用于发现和剔除废品。

3.4.3.6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按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的状态分类,可分为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

静态测量 测量时,被测表面与计量器具的测头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如用千分尺测量工件的直径等。

动态测量 测量时,被测表面与测头之间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它能反映被测参数的变化过程,如用激光检测仪测量丝杆等。动态测量也是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3.4.3.7 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按决定测量结果的全部因素或条件是否改变分类,可分为等精度测量和不等精度测量。

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决定测量结果的全部因素或条件不变的。大多数情况下的测量都是采用等精度测量。

不等精度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决定测量结果的全部因素或条件,可能全部或部分改变。不等精度测量一般用于重要的高精度测量。

测量方法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对于一个具体的测量过程,可能同时具有几种测量方法。如用三坐标测量机对工件的轮廓进行测量,则同时属于直接测量、接触测量、在线测量、动态测量等。选择测量方法应考虑被测对象的结构特点、精度要求、生产批量、技术条件和经济性等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