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总览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总览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京广铁路为分界线,西部区域的煤炭资源大大多于东部。东部地区18个省市区,国土面积为350万km2,煤炭地质储量仅占全国的15%。西部规划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4省区,该规划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地质工作程度很低,尚有不少地区为煤炭地质勘探工作空白区,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资源后备区。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总览

1.我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状况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探明的能源资源总量构成中,煤炭占87.4%,石油占2.8%,天然气占0.3%,水能占9.5%。截至2004年底,累计发现和查明煤炭资源量10997亿t,保有资源量10295亿t,居世界第3位。其中,已利用资源量3938亿t,尚未利用资源量6358亿t,精查储量752亿t,详查储量1113亿t,普查储量1437亿t,找煤量3000多亿t。

2.我国煤炭资源状况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在全国煤炭地质总储量中,以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为分界线,北部区域的煤炭资源量大大多于南方。北方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苏北、鲁、皖北、豫西17个省市区,国土面积为50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2%,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93.5%;南方包括西南、两湖、两广、海南和赣、浙、沪、闽14个省市区,国土面积为460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48%,煤炭地质储量仅占全国的6.5%。在南方区域,煤炭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云、贵、川3省,煤炭地质储量占南方总储量的90%。

以京广铁路为分界线,西部区域的煤炭资源大大多于东部。西部包括西北、西南和晋、蒙西、豫西13个省市区,国土面积约为610万km2,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85%;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又主要集中在以山西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国土面积为110万km2,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51%。东部地区18个省市区,国土面积为350万km2,煤炭地质储量仅占全国的15%。

从省区来看,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4省区的煤炭地质储量占全国的81.3%;东北3省占1.6%;华东7省市占2.8%,江南9省占1.5%。

根据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格局,习惯将全国煤炭分布划分为三个区带,即东部调入带(京广铁路线以东区域)、中部调出带(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宁夏4省区)和西部自给带(包括新疆、甘肃、青海、西藏4省区和西南地区)。

东部调入带。查明地质储量1628亿t,保有储量1363亿t,已经利用储量876亿t,尚未利用储量487亿t,储量利用率为64%。东部调入带分为东北规划区、华北东部规划区和华南规划区。该区经济发达,煤炭需求量大,供不应求,需要从中部规划区大量调入,是我国煤炭净调入区带。该区地质工作程度高,煤炭开发强度大,很多矿井资源枯竭,急需接替资源。

中部调出带。查明地质储量8090亿t,保有储量7819亿t,已经利用储量2598亿t,尚未利用储量5221亿t,储量利用率为33%。该区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集中了我国64%的煤炭资源量,既有我国最优质的动力用煤,也有最优质的炼焦用煤和无烟煤,是我国主要煤炭供给区。

西部自给带。查明地质储量1279亿t,保有储量1115亿t,已经利用储量463亿t,尚未利用储量660亿t,储量利用率为42%。西部自给带分为西部规划区和云贵川规划区。西部规划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和西藏4省区,该规划区煤炭资源丰富,但地质工作程度很低,尚有不少地区为煤炭地质勘探工作空白区,是我国主要的煤炭资源后备区。西南规划区是我国南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虽然煤层硫分普遍较高,但煤系中部及黔西北地区也有大量低硫煤,占全区查明资源量的50%以上,是我国华南、西南以及西电东送工程(南线)坑口电站的主要煤炭供给区。该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尚不发达,交通运输条件较差,煤炭需求量相对较少,煤炭主要在规划区内流动,生产和消费呈现自产自销的基本态势,是我国煤炭自给区带。

3.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www.xing528.com)

我国煤炭工业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煤炭产量迅速增长。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煤炭供不应求的情况得到缓解并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特别是从1997年以来,由于受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煤炭需求量下降,煤炭产量也随着市场的变化逐年减少;随着国家关闭非法小煤矿、整顿煤矿生产秩序等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煤炭产量日渐稳定,供求关系有所改变。

截至2004年末,全国已利用煤炭资源量(即精查和详查资源量)3938亿t,剩余可采储量1200亿t。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剩余可采储量659亿t,国有地方煤矿剩余可采储量201亿t,乡镇煤矿可采储量340亿t。乡镇小煤矿占用的可采储量并不多,但分布十分广泛,一些不适合大矿集中开采、地质构造复杂、储量分散的小型块段得到了充分利用。这类乡镇煤矿在构造复杂的南方地区尤为广泛,但是在国有重点煤矿井田范围内开采的乡镇煤矿也有1万余处。

据测算,全国煤矿资源回收率大约为35%,资源富集地区的小煤矿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资源丢失浪费十分严重。全国尚未利用资源量6358亿t,其中,精查资源量752亿t,详查资源量1113亿t,普查资源量1437亿t,找煤量3055亿t。

2008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全社会用电量、原油表观消费量年度增幅,分别同比回落1.6、9.57和2个百分点。同时,全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投资增幅分别比前三季度下降8、17.4个百分点,电源项目基建投资完成额也同比下降10.78%。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t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t,居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t,实现稳步增长,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m3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m3。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kW和2.87万亿kWh,均居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1980~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t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t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我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t标准煤。我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我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约为25亿t标准煤,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98倍;2008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7.92亿kW,居世界第二位;2008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为1.7亿kW,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核电建设力度空前,新核准1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装机容量为910万kW,超过世界核电大国核电发展全盛时期的最高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能源保障能力继续明显增强,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正积极地变化,我国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越来越坚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