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假冒伪劣行为方面,因而,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加。其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之后才开始快速增加。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有从食物生产、流通到消费的整个供应链或产业链的角度、从检验检疫的角度、从技术进步的角度、从市场和政府失灵的角度、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等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主要方面:(1)生长环境的污染,包括大气、农业用水和土壤的污染。(2)农药(兽药)不合理使用,包括禁用农药的使用,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农药结构的不合理。(3)肥料的不合理使用,包括化肥滥用和有机肥的问题。(4)种养殖生产经营方式落后。(5)病虫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滥用。(6)信息披露不及时和不畅通。(7)监管和治理体制与模式存在缺陷。(8)监管措施不力,执法不严。(9)社会诚信缺失,信用体系不健全。[3]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周德翼,2008;汪普庆2012;龚强等,2013)。那信息不对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解释这一问题可以从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其实,食品安全问题是伴随着社会变迁和农业食品体系变迁而产生的。[4]
一般而言,人类的食品(农业生产)体系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www.xing528.com)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前工业社会)。指的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时期,当时大部分人居住在乡村,食物自给自足,生产与消费重合,生产者就是消费者,两者之间没有信息不对称,也没有运输成本。即使在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城市居民与农民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城市中的产业与农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的社会就是乡村社会、农业社会和熟人社会。农业社会的小镇集市,发挥着调剂农户之间由于自然与社会的不确定性导致的食物余缺。因而,自给自足阶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没有机会主义行为。
第二,生产与消费分离阶段(现代社会)。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移居城市,产生了大量的食品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城乡一体模式开始出现分离和断裂;城市与农村空间分离,由此催生出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从产地到销地之间漫长的供应链(生产者—多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需要,工业化农业受到政府的鼓励和推动,并正在迅速取代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耕方式。在这样的食物体系之下,食品原料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和全球化,食品生产的中间环节越来越多,生产工序越来越复杂,导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远,两者之间互动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疏远,进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断裂,信任消失。生产者并不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或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及其变化。在发展主义和工业化范式导向的治理思维和发展政策的影响下,长期以来,农业和食品部门致力于解决过去数十年内快速增长的全球人口的温饱问题,即粮食安全问题[5],各国的重要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支持政策都是以提高产量为核心。因此,食品生产者以提高产量、改善外观、延长储藏期等目的,进而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但并不真正关心消费者对健康、营养、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同样,消费者也并不了解农业生产和食品生产的真实情况,而且,消费者也无法与生产者之间对话与互动,无法将自己的需求传递到生产者,消费者主权逐渐丧失。
总而言之,自给自足阶段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而现阶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彻底断裂,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互信沦丧,甚至出现冲突加剧,对立凸显的趋势。因此,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当下食物体系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