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23 昆笛
笛,吹奏乐器,是昆曲文场的主奏乐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伴奏昆曲而得名的昆笛(图2-23),笛身粗大,音色柔和委婉,也称为曲笛;另一类是以伴奏梆子戏而得名的梆笛,笛身较短小,音色刚健明亮。传统曲笛分雌雄,雌笛为小工调(西洋音乐D调),用于生、旦的伴奏;雄笛笛筒较粗,比雌笛低半个音阶,用于老生、净角的伴奏。传统曲笛笛孔为六孔等距,既是文场伴奏乐器的主奏领袖,又是校订各种乐器音高的音准乐器,所以在场面中与鼓板合称为“青龙白虎”。
图2-24 笙
图2-25 弦子
笙,吹奏乐器,由簧片、笙管、笙斗三部分组合而成(图2-24)。簧片一般为铜质,位于笙管下端,笙管为十三至十九根长短不等的铜管,排成马蹄形,装在铜制的圆形笙斗上,左面密排,右留缺口以容纳右手食指插入,昆曲伴奏一般用十七簧管的笙,演奏时多吹奏三或四个音组成的和音。笙曾是春秋、战国、秦、韩时期重要的吹奏乐器,起源非常久远,也是昆曲场面中重要的演奏乐器之一。
唢呐,吹奏乐器,也称喇叭。由侵子、木管、碗子三部分组合而成。其形制是在椎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端承接一铜质喇叭口。传统唢呐按形制尺寸可分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在昆曲场面较常使用的是小唢呐,又名海笛,其音色高亢,多用于吹奏“粗牌子”,以渲染舞台喜庆或雄壮的气氛。
弦子(图2-25),弹拨乐器,是三弦的一种,又名小三弦,身稍细,鼓圆,有扁平近椭圆形的木质音箱,两面蒙皮,以文木制成,即现今昆曲及弹词中所用的南弦,是传统昆曲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与鼓、笛合称为“三件头”。在伴奏中兼有丰富音色、控制节拍作用,成为昆曲场面的掌纲乐器。
琵琶(图2-26),弹拨乐器,最早的名称为批把。自秦汉以来,经过历代改进,逐步固定形制,发展为今天的半梨形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四弦,用手或粘甲弹拨。它的演奏技法是既能独奏、又能伴奏与合奏,演奏时竖抱琵琶,右手五指弹奏,有弹、挑、滚、摇、分、抹、勾、剔、扣、扫、拂、轮等技法。其音色清脆明亮,音域宽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是昆曲文场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
阮(图2-27),弹拨乐器,也称为秦琵琶、月琴,分为大阮、中阮两种形制,由琴头、琴杆、音箱三部分而成。琴头状如如意,两侧分设四个弦轴,琴杆修直,正面平整,背部呈扁圆形;音箱呈圆形,面板、背板微拱,面板上方设两个音孔。大阮音色圆润,中阮音色恬静醇厚,昆曲伴奏通常以中阮为主。(www.xing528.com)
图2-26 琵琶
图2-27 阮
图2-28 提琴
提琴(图2-28),古代传统乐器。也称为提胡。明代嘉靖、隆庆年间,昆山腔创始人魏良辅将其引入昆曲,与笛、弦子、笙、点鼓组合为清唱伴奏,构成昆曲清淡疏雅、柔和婉约的伴奏风格。提琴为圆形琴筒,贴薄桐木面板,两弦、两轴,用马尾弓拉奏。这件乐器,除清唱必用之外,舞台上表演的生、旦细曲也都以它来助奏。新中国成立后,昆曲乐队发展,乐器增多,为了音色的厚度、音亮的配合,加之演奏者不识其物、不习惯操纵,就使用二胡来代替,殊不知昆曲的文曲、细曲伴奏中,将竹笛、弦子、苏笙、提琴、点鼓一起使用,是多年探索而成的一套配器,极其适合表达昆曲唱腔中婉转清柔、娓娓动听的深邃乐境。提琴音量虽小,但柔中带刚,穿透力很强,而二胡则不具备这样的表现力。所以现今的苏州昆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的表演中,都已适当恢复使用。
点鼓(图2-29),也称怀鼓,厚木边,中间高,留有中空鼓心,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鼓心一大一小,可任择击奏。点鼓也是用于昆曲清唱和生旦文戏的唱段。近现代以来,昆剧表演单皮鼓使用更多,目前湖南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苏州昆剧院的演出会偶尔恢复点鼓乐器的使用。
图2-29 点鼓
除此之外,昆曲表演所用乐器还包括号筒、管、长尖、二胡、中胡、高胡、古琴、杨琴、筝等民族伴奏乐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