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戏衣即演员在演出时所穿着的服装。它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体现人物身份、地位的重要手段之一,按功能可分成蟒、帔、褶、靠、衣五大类。
(一)昆曲戏衣的造型特征
传统的昆曲戏衣造型多为宽袍阔袖、宽大平直、无腰身的H型,这种款式遮盖了胸、腰、臀等人体曲线部位,从功能性来讲,可以很好地适应不同身材的演员穿着;从装饰性来讲,能够使服装与人体间产生空间,使演员的形体在唱、念、做、打中时隐时现,呈现轻松飘逸的动态美,更好地表达昆曲的风格特征,提升远距离的舞台效果。如图2-7所示的加官蟒,其款式齐肩圆领,大襟右衽,宽身阔袖,衣长及足,总身长138cm,两袖通常229.5cm,下摆宽95cm,用于《跳加官》剧目演出时,不仅展示出角色所需的持重严肃,更折射出一种超脱于生活之上、自然形体之外的精神力量。昆曲戏衣所表达的蟒之庄重威严、帔之潇洒明快、褶之大方质朴、靠之壮丽威武的总体风格,正是端庄、大方、含蓄、质朴的民族气质在昆曲戏衣中的集中体现。
自2004年至今,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的世界巡演获得极大成功,为昆曲及其服饰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从灯光到舞台置景,再到服饰,都融合了现代剧场的新观念。从昆曲戏衣的造型来讲,旦角戏衣的胸部围度减小,呈现出上小下宽的X廓型或A廓型,右侧开叉,系同色缎带(图2-8),这样的处理,不仅延续了昆曲服装的动态飘逸之美,同时还能呈现出女性的袅娜身姿,在传统审美中融入了现代因素,使昆曲表演更加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
图2-7 加官蟒
(二)昆曲戏衣的款式特征
图2-8 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昆曲戏衣的款式非常丰富,是人物身份的主要体现,款式与繁复的装饰相结合,使戏衣的每个类别都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极高的可观性。昆曲戏衣视觉符号是现代艺术设计丰富的灵感源泉,对其款式特征的归纳梳理见表2-7。
表2-7 昆曲戏衣的分类与款式特征
昆曲戏衣中的“蟒”是在明清“蟒衣”基础上形成的。明代“蟒衣”被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刺绣“蟒纹”的袍服为“蟒衣”,周身以金、银及彩色绒线刺绣纹样。女蟒和男蟒的款式大致相同,其款式细节如图2-9所示。男蟒的类型主要有加官蟒、太监蠎、文武衣、散团龙小生蟒、十团龙老生蟒、大龙净角蟒和改良蟒等,女蠎的类型主要有旦角蠎、老旦蠎、梅派女蠎等。
图2-9 昆曲戏衣散团龙小生蠎款式细节
帔的形制是由明代“褙子”艺术化处理而来,男帔、女帔款式基本相同,其款式细节如图2-10所示。夫妻同时出场时,一般均穿底色、纹样相同的帔,为“对帔”。帔在舞台表演时,帔内应着褶子(衬袍),用以遮蔽前身所开的缝隙。男帔的类型主要有团龙帔、团花帔、角花帔等,女帔的类型主要有团凤帔、团花帔、角花帔、闺口帔、观音帔等。
褶子也可称为道袍,原型是明代的斜领“大袖衫”。褶子是昆曲舞台上用途最广、装扮形式最多、最为常用的袍服类戏衣,其款式细节如图2-11所示。褶子的品种较多,根据款式的不同可分为男褶子、女褶子和圆领褶子;根据纹样的不同,可以分为团花褶子、起边团花褶子、起边褶子、散点满花褶子、折枝花褶子、角花褶子、走兽褶子、大折枝满花褶子、花领素褶子和素褶子等;根据面料的不同,褶子可分为素绉缎制的软褶子和大缎、软缎制的硬褶子。
图2-10 男女龙凤对帔款式细节
图2-11 男褶款式细节
靠亦称铠甲、甲,古称“披挂”。由明代胄甲经过美化、夸张、加饰而成。为中国戏曲剧目中将帅的护身战甲。昆曲衣箱中最基本的配备为男靠十件、女靠五件。靠的扎扮,分硬靠和软靠两种,背部扎靠旗全身披挂的为硬靠,或称大靠,不扎靠旗的为软靠。靠的附件有背壶、靠旗杆和靠绸。靠的款式细节如图2-12所示。靠因周身绣满表示甲片的图案纹样而极具可观性。女靠与男靠形制大致相同,但靠肚稍小,腰下为彩色飘带,配有云肩,造型较男靠细巧,绣片数量更多。
图2-12 男靠款式细节
官衣来源于明代官员所着的团领衫,亦称补服、补服官衣、补子圆领。《扬州画舫录》中所记载“江湖行头”中有一种“五色顾绣青花”,指的就是官衣。官衣通常没有刺绣花纹,只在前胸、后背缀方形补子,官衣的款式细节如图2-13所示。官衣有男女之分,男官衣的主要类型有男官衣、青素官衣、丑官衣、判官衣、黑白青素、改良官衣,女官衣的主要类型有老旦官衣、女官衣等。
图2-13 官衣款式细节
(三)昆曲戏衣的色彩特征
昆曲戏衣的色彩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指戏衣的底色,二是指戏衣刺绣的色彩。戏衣的底色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再加上为辅的“杂色”以及金、银等光泽色,就构成了昆曲戏衣的色彩体系。其中,上五色为红、黄、绿、白、黑,也称正色;下五色为紫、粉、蓝、湖、香等,也称副色,见表2-8。
表2-8 昆曲戏衣的色彩归纳
传统昆曲戏衣底色用上、下五色,且具有强烈的尊黄、尚红特征,明黄为帝后的专属色,而红则为新科状元、新郎、新娘的官衣或吉服主色。基于底色原则之上,昆曲服饰的色彩运用首先表现为底色与装饰图案色彩之间的强烈对比,多用补色对比、冷暖色对比以及高彩度色与无彩色对比,这种对比使服装显得极为鲜明、悦目,既可为舞台增色,又可使人物成为焦点,最终达到突出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目的。如在《击鼓骂曹》折子戏中曹操的红蟒,服色为上五色的大红色,绣金色龙纹,形成红底与黄色(金与黄相近)装饰图案的强烈对比,金色将艳丽的大红衬托得更为华美,凸显曹操人物身份的尊贵特征;而在图2-14所示的《连环计》中,吕布着下五色粉蟒,绣“三蓝”团龙纹、蟒水纹,粉底与蓝色图案之间呈现的是一种明快清新的对比,既突出表现了吕布年轻俊朗的外貌,也暗示其存有瑕疵的品格倾向。如图2-15所示《水浒记·情勾》中张文远的绿色男花褶(昆曲舞台上的绿褶子一般为丑态毕露的油滑男子所穿),所绣的“三红”栀子花布局繁密,使绿底和红色图案色彩面积等量,传递出剧中人的浮艳庸俗之感。
图2-14《连环计》中戏衣的色彩搭配(www.xing528.com)
图2-15《水浒记·情勾》中戏衣的色彩搭配
昆曲服饰图案的色彩运用不仅表现为强烈的对比,也会融入调和色彩,求得整体的色调均和,这一点在现代昆曲服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图2-16所示《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其帔的主图案本身为红、绿补色对比,视觉效果绚丽,但是在粉色底与红色花卉图案之间则为同色系调和,同时融入白色长裙的无彩色调和,使服装整体雅致生动,人物形象端庄秀美。
图2-16《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四)昆曲戏衣的图案特征
昆曲戏衣图案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荟萃了中国民族传统图案的精华,可分为古代美术图案、历史服饰图案、民间吉祥图案、宗教图案、象形图案、文字图案等。昆曲戏衣是装点纹饰图案最多的载体,每一件昆曲服装,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又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昆曲戏衣的图案归纳见表2-9。
表2-9 昆曲戏衣的图案归纳
昆曲戏衣不仅图案丰富,图案布局也别具一格,追求运用一定的布局手段,形成人物形象的对比,进而区别人物的身份尊卑、行当家门,以及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昆曲戏衣图案布局有满花、点花、角花、边花、散花之分,一般人物身份越高,所穿着戏衣的图案就越繁密。如图2-17所示的蟒袍,即为满花图案的布局。以龙为主纹样,辅以蟒纹、海天江崖纹,边饰点缀吉祥纹、云纹等,标示出帝王将相身份的高贵。而图2-18所示的文小生花褶,则在衣摆处呈角花布局,饰以清丽明快的栀子花,与斜襟大领图案相呼应,既表达了书生的平民身份,又与其俊朗的面容相称,尤其体现其性格文静、品格高洁、气度潇洒的特征。还可以运用一定的图案布局来表达剧中人物的年龄,如中年以上多用团花,青年多用边花、角花、折枝花等。
图2-17 蟒袍的满花布局
图2-18 文小生花褶的角花布局
昆曲戏衣图案是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等秩观念影响下的中国古代纹样观念的体现。昆曲戏衣通过图案来规范角色行当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图案又赋予服装一定功能或某种寓意内涵。服装中的凤纹即表现“鸟中之王”,并专与“花中之魁”牡丹相配,被规范为身份高贵女性的象征,通用于后妃、公主和女将等角色的服装;昆曲服饰推崇圆形的适合纹样,团龙、团凤多见,这是因为圆形在我国古代具有“天圆地方”的哲学含义,同时还具有美满、吉祥的象征意义,如蟒袍上的团龙就是身份高贵、气质庄重的象征。相对于适合纹样中的圆形纹样,自由纹样则更为生动、活泼,其象征性也更加直观,如蟒袍上自由纹样的行龙,龙身舒展自由,动感强烈,不受约束,一般用于性格豪爽粗犷,气质威武人物的着装。从纹样本身来看,武将的开氅、褶子多用虎、豹等走兽,象征其勇猛;文生的褶子用的“四君子纹”,即梅、兰、竹、菊,借花木秀雅之貌、耐寒之性,比喻人的秀美和品格的高洁;武丑的花侉衣上的蝶舞纹比喻人物“身轻如燕”,具有轻功;谋士则用太极图、八卦纹来象征智慧和道术;还有用蝙蝠纹、寿字纹等来象征吉利。因此,图案作为昆曲戏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其装饰性,还是其象征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传达人物情感、形象、性格等因素,使人物角色更具典型性,最终丰富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如图2-19所示青春版《牡丹亭·惊梦》一折,通过运用服饰图案来暗示角色关系,柳梦梅白色褶子上点缀着梅花图案,而杜丽娘服饰的蝴蝶图则巧妙地暗示着“蝶恋花”的爱情主题,意在表现主人翁对“情”的执着痴迷。
图2-19《牡丹亭·情梦》剧中角色服饰的语义暗示
(五)昆曲戏衣的材质特征
昆曲戏衣面料基本都采用丝绸织品,因为丝绸织品纤细、光滑、柔软、透明,表面极具光泽度,正符合昆曲戏衣富丽华贵又典雅含蓄的品质特征;同时,在昆曲表演舞台上,演员的唱、做、打表演需要做出大幅度动作,采用具有滑爽、挺括、悬垂性好、飘逸感强的丝绸面料,有利于演员舞蹈动作的完美表达。从面料的组织结构来看,传统昆曲戏衣主要使用缎类、绸类、纺类、锦类、纱类、绒类等面料。
昆曲戏衣中使用最多的是缎类,又分为大缎、软缎、绉缎三种。其中大缎与绉缎使用更多。大缎常用于蟒、靠一类的昆曲戏衣,这是由于大缎外形挺括有骨,牢度适合刺绣,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光泽度。在昆曲表演时,武将着大缎材质的靠,外形坚挺威武,双方对打时踢靠会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完美地表达了武将刚毅、勇猛的形象。绉缎常用于帔、褶一类的昆曲服装,其质地较大缎柔软顺滑,悬垂性好,加上面料本身具有吸光性,因此绉缎具有非常柔和的光泽感。绸类面料比缎类更加柔软轻薄,素色的塔夫绸常用于百褶裙或打腰包。如《雷峰塔·断桥》中白素贞的白裙腰包,白色的塔夫绸通过褶皱形成具有一定明暗关系的百褶裙式样(图2-20),使单一的白色有了渐变,工艺处理使素色产生层次变化,增加了服装的美感,进而丰富人物的外在形象。
图2-20 塔夫绸材质的昆曲服饰
昆曲戏衣边缘装饰部位的面料与戏衣主体面料也有不同之处。如昆曲戏衣的褶子面料用绉缎,而水袖的面料则用纺类(图2-21),这类面料密度比绸类稀疏,更为轻薄,在表演时能够依靠演员的抖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绪。锦类织物厚实坚韧,质地华贵,常用于戏衣靠腰部的边缘装饰,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还具有实用的功能性。纱类是一种半透明的织物,不仅用在服装上,如《牡丹亭》十二花神服装,有时也用在配饰上,如《牡丹亭·幽姌》中杜丽娘头饰上的乔其纱装饰,既轻盈飘逸,又有朦胧的美感。
图2-21 昆曲戏衣的水袖
(六)昆曲戏衣的工艺特征
昆曲戏衣的工艺特征之一在于苏绣工艺的图案表现,再者在于嵌、滚、结等传统工艺与款式结合的细节表现,最突出的特色在于美妙绝伦的刺绣工艺。
苏绣因受文化影响而带有诗情画意的韵味,苏绣丝线色彩丰富,颜色呈多色阶套色,而且细致透明、抱合好、拉力强、能劈丝分缕至一丝一线,苏针又“坚而不脆”、针身匀圆、针尖锐利,上述种种因素,使得满是苏绣装饰的昆曲戏衣呈现出纹饰秀丽、色泽高雅、针刺细密、绣而整洁、合色无痕的艺术特色。
苏绣工艺使昆曲服装格外光彩耀眼。如图2-22《单刀会》中的关羽、周仓所着男靠,使用大量金银线,使服装外部轮廓坚挺,契合人物刚正的性格;质地较硬且具备光泽度的金银线增加了服装在舞台上的华丽感,传达出人物的庄重与不可侵犯。
图2-22 昆曲戏衣上金银线的使用
昆曲戏衣刺绣工艺所使用的针法非常丰富,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抢针与套针针法。如《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对称纹样女帔,其中主图案的花瓣采用平套、散套针法;花芯采用打籽针法;枝干采用散套、梗绣针法;叶子采用抢针、平套针法;下身的花边图案采用抢针法,使整套戏衣呈现出简洁素雅、既统一又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又如《牡丹亭》中杜丽娘褶子上的牡丹花图案,就是采用同一色调、不同纯度、层层推进的套色退晕针来完成的,既含蓄精致,又变化丰富;杜丽娘女帔上的蝴蝶图案则采用反抢针法,以突出立体效果,使图案栩栩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