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按照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分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疫情防控方面的优势,从疫情发生之初就提出要用大数据手段防输入、防扩散、防输出。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从疫情防控、医疗救治、复工复产等多个方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效地支持了全省疫情防控工作。
(一)运用大数据实现“找人”
疫情防控的关键是找到潜在风险人员。通过整合三大运营商数据,发现重点监控人群范围及流向,及时将每日数据发送市(州)、县(区),为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四川省大数据中心仅2020年1月27日就向全省21个市(州)发送数据38万条。同时,通过与公安部门的重点地区入川人员信息进行比对,精准锁定1788名高风险人员、6691名密切接触者,高效实现找人目标。同步开发上线“四川战疫快报”,建设疫情地图、诊疗数据、病例轨迹等模块,对确诊和疑似病例活动轨迹进行分析追踪,精准排查密切接触者,有效地支撑了疫情防控决策。
(二)运用大数据实施“堵漏”
针对部分高风险人群“怕隔离、不敢问诊、不敢上报、不愿上报”问题,省大数据中心会同省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率先推出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的“四川群防快线”,搭建起群众与政府线上沟通交流和服务的桥梁。截至2020年3月30日,平台累计访问量达到5479万人次。
实时动态更新国家、省、市的权威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发布全省各地发热门诊、定点医院分布情况,让群众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疫情信息,即时查询周边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就近就医诊治。
开通网上自我诊测和视频问诊功能,会聚全省200余名呼吸道疾病专家,为群众提供在线免费视频问诊和咨询服务,让群众全面了解自身身体状况,降低群众现场问诊感染风险,减少医疗机构压力。截至2020年3月30日,通过网络自测19261人次,在线专家视频问诊789人次,共排查确定高风险等级人员5509人。
面向广大群众在线征集疑似病例和重点地区入川未登记报备人员线索,并将线索信息实时推送给县级疫情防控指挥部进行排查,有效弥补了线下疫情排查漏洞。
(三)运用大数据助力复工复产
为了更好地推动复工复产,省大数据中心开发上线“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申报和查询系统”,务工人员通过各级政府网站、天府通办APP、农民工服务平台、四川群防快线,以及公众常用的微信、支付宝等接入系统后,一人生成一个健康码,随时随地均可亮码、扫码证明持有者的健康状况。该系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四川电视台等10余家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专题报道。截至2020年4月8日,全省共有1431.5万人获得省级健康码。(www.xing528.com)
为精准稳妥推进全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省大数据中心在四川政务服务网和天府通办APP推出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题,为公众、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社保、金融财税、行政审批、稳企稳岗等250余条政策文件、复工复产动态以及防控要点。
(四)推动数据融合共享
开发四川省健康码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推进“健康码”数据融合共享和互信互认。通过接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与“国家码”互通,现已向国务院办公厅共享数据677万余条。促进省际互认,与广东、浙江、重庆等8个省(市)建立健康数据共享机制,现已向广东、浙江分别共享数据159万和94万余条。打通省内互认通道,获取省级健康证明的外出务工人员,仅需线上一次申报,即可生成当地健康二维码。国务院办公厅将四川作为全国第一个共享健康信息的典型案例进行了推广。
(五)强化数据安全保护
始终把确保数据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制度上,严格遵守中央网信办做好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和国家安全标准,与技术支撑企业、项目参与人员签订保密承诺书,数据收集对象原则上限于确诊者、疑似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收集的数据仅用于疫情防控。
在技术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在省级政务云上开辟独立专区进行存储。所有对外显示数据必须经过脱敏处理,有效保证了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在管理上,省大数据中心、公安厅网安总队、省委网信办等相关单位加大安全监测及监督,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技术手段,开展多批次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修补漏洞,减少安全隐患。
(六)强化线上政务服务
大力推行不见面审批。通过紧急改造升级身份认证、人脸识别、电子证照等基础保障系统,将更多的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纳入网上办理,发布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公告,鼓励和引导广大企业、群众运用四川政务服务网或天府通办APP等进行远程线上办理,疫情期间全省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0%以上,实现了疫情期间让群众和企业不出门,让数据多跑路,让政务服务不打烊、不断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