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是国家数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政府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数据资源,拥有其他社会主体不可比拟的数据资源优势。政务数据的共享开放对于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我国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对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总体目标和任务进行了顶层规划,由此开启了自上而下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步伐。
(一)现状
1.设立数据管理机构
组织机构的完善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环境。自新一轮机构改革以来,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大数据管理机构,成立的机构表现形式为组建大数据管理局、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和大数据管理中心。由于缺乏统筹,各地大数据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范围五花八门,有的属于省政府主管,有的隶属办公厅、发改委、经信委等职能部委,机构性质的多元导致它们的运行机制各有差异。
表9 我国省级大数据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
续表
2.加强政策法规保障
从2014年以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有关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政策文件。特别是2018年之后,数据共享开放政策整体走向精细化,个别地区针对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规划,如上海市每年都会发布的《上海市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年度工作计划》,贵阳市出台的《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等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贵州等地成为“先行者”,在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政策总量、内容举措创新等方面引领全国。
3.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平台
平台建设是促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的重要载体。2012年,上海公共数据开放网站作为全国首个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向社会发布,在上海之后,北京、湛江、无锡等地也陆续建设了自己的开放网站。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上线90多个符合政务数据开放基本特征的中央部委、地级市及以上数据开放平台。已建的部门和地方开放平台中,涉及的数据领域(数据主题分类)约15种,包括教育科技、民生服务、道路交通、健康卫生、资源环境、文化休闲、机构团体、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农业农村、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企业服务、城市建设、地图服务。
案例16:江西省政务数据跨省共享应用
2019年9月24日,江西、浙江两省签署合作协议,将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依托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浙里办”和“赣服通”,推进身份证等11种电子证照互认等跨省数据共享应用,为110万名在浙的江西人、4.7万户在赣的浙江企业提供跨省网上办事便利。合作协议中约定,两省电子证照库可实现动态调取、实时核验、异地互认,实名用户可全流程线上办理、线上线下联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以及在线下跨省办事中,全面应用电子证照,实现即时查看、亮证以及指尖办事。据悉,江西、浙江两省电子证照跨省共享互认开全国先河。此外,江西正推进与广东、福建的跨省数据共享应用。
(二)问题
目前,我国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大力推进数据共享开放,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公共数据和商业数据开放程度低,大量社会数据仍处于散落无序的状态,不利于催生优秀大数据创新示范应用。特别是政府掌握的数据,由于政务云上的政务信息系统仍然各自为政,云上集聚的大量数据并未真正形成大数据和数据产品。(www.xing528.com)
1.不愿共享开放
在政务数据共享的推进过程中,一些部门不愿意将本部门系统的管理数据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开放。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出于权力本位顾虑。少数部门往往认为数据来源于本部门工作的积累,隐含着部门权力,就应属于部门私有,而数据的共享意味着权力的流失或者旁落。因此从自身权力和利益出发,不愿意主动提供数据。
二是缺乏法律约束和考核机制。少数部门因为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没有上级明确指令和硬性要求,而不愿意把数据共享开放。
三是自身惰性和因循守旧。有些部门习惯于因循固有的工作模式,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不愿迈出数据共享开放的步子。
2.不敢共享开放
有些部门基于风险考虑,不敢将管理数据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他们担心数据共享开放后会带来负面影响和不利后果,害怕共享开放时暴露出本部门原有数据不真实、不精确而引发问责,认为
保密比公开更重要,封闭比共享更安全,采取封闭行为更妥当。
3.不能共享开放
一些部门不能将管理数据及时拿出来与其他部门共享开放,究其原因有:
一是信息壁垒妨碍。政府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建立在部门内部和系统内部,如国家的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等,客观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信息在横向部门之间不能交互共享,人为地形成了难以横向跨越的“信息壁垒”。
二是标准问题阻滞。原先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中,由于缺乏标准体系的支撑,各部门采集的数据格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采用的处理技术、应用平台各异,数据库接口也不互通。因此,信息管理平台难以整合,导致数据导引、数据获取、数据交互交换发生迟滞、偏差,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存在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