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的概念及其产生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在我国,“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及敌方侵袭。“市”是商品交易地场所,起先人们只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进行相互交易,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移到人口集中的城中,并有了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到了近现代,“市”引伸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至于“镇”,原本与“市”有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有官防者谓之镇”,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集市出现在经济领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近现代,镇也引伸为一级行政单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在许多场合下,城市和城镇这两个概念有严格的区分。只有那些经过国家批准设立市建制的城镇才能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能称为镇,对此,我国有《城市规划法》予以明文规定。市和镇的总和才能叫做城镇或市镇。这时的城市作狭义的理解。在不严密的情况下,又常常把城市作广义的理解,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指包括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型聚落。
2.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有以下几点: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落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电力、电讯服务,以及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此外,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先是政治的产物,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军事防卫的堡垒。由于人口的积聚,逐步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四周筑墙谓之城,有买有卖谓之市。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又成为手工业中心。在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城市的兴衰主要取决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战争的需要,城市的规模和分布相对稳定。由于那时城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口的集聚程度比较低,对广大乡村经济辐射能力薄弱,众多村落仍然是不依赖于城市存在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因而这时的城市还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
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开始产生。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科学技术、生产和交换、劳动力和人口、资本和财富的集中,使城市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步被经济功能所代替,并且在一些交通要道、原材料产地兴起了不依托政治功能的新型产业城市。现代工业的兴起,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使农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交换以及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日益依赖工业化的成果,从而进入了城市引导农村的现代化过程。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第二、三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而农村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剩余劳动力也不断增加,由此促使农村人口逐步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水平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
(二)城市化的定义和机制
1.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各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
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加上可以采用比较简单易行、有一定可比性的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为相关学科较普遍接受。(www.xing528.com)
根据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城市化一词大致有四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的指标与测度
目前确定城市化指标与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即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1)主要指标法。①人口比例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其优点是有典型性、综合性,便于统计,但局限性大。②土地利用指标。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的比率。该指标统计困难,有赖于技术手段的改进。
(2)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针对性强,但通用性差。
3.城市化的机制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第一前提:剩余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当然,就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并不一定构成城市化的前提。
第二前提:农村必须向城市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人口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在城市化实践中无需考虑这一前提的遏制作用,而是要考虑城市如何消化农村剩余人口。
(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城市化与工业的区位过程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大量吸收劳动力的时代已告结束,城市发展对工业发展的依赖程度减轻。但是,就世界范围而言,工业对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依然存在,工业化仍然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现代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第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产生的过程。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后,工业化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减弱,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现代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提出新要求;经济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和新的国际分工,带来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刺激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城市居民对消费性服务业亦提出了新的要求。
3)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有研究证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城市化水平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趋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