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视线流动轨迹有一定的方向性,在这里借用一下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是“心物同型”(异质同构)说,即认为外部事物的结构样式和人的(视)知觉活动都是“力”的作用模式。外物呈现出自然界重力场的运动痕迹,而人的大脑皮层也存在一个电化学力场,当物体的力结构呈现在眼前时,它通过视觉神经系统传到了大脑皮层,在这个区域形成一种力场,使内外两个力场达到同形同构。这个过程不需要联想、想象和推理,而是直接感知。格式塔心理学家还证实,人的情感(兴奋状态)也是一种力的结构,同样可与外界的力的结构达到同形同构。“就是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在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
一个信息点在图书封面上时,它应受到来自书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首先,书的每条边都对其产生知觉力。近的边对其产生排斥力,远处的边对其产生吸引力。每个力使信息点获得指向书中心部位的合力,从而使信息点产生向心(图书封面中央)的动感。信息点越接近书的边角,这种力就越大,动感也就越强。当然在同一本书上,每个信息点也有相互间的知觉力存在。当两个信息点靠近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之间将产生相互排斥的知觉力,距离越近力越强,但过于靠近时这种力将消失,而成为一个信息点。当两个信息点远离到一定距离时,它们之间将产生相互吸引力,在一定距离内这种力可达最强,超过这一距离时,力将逐步消减,直至消失,而使信息点毫无关联。信息点之间的知觉力的作用,还与信息点本身的图形、色彩、结构、大小等特性有密切关系。(www.xing528.com)
如何使读者感知图书封面这个力场,抓住重要信息是阅读的关键所在。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地心引力,即重力关系,人们习惯了从上向下观看,在水平面上,人们习惯从左向右观看,这与文字从左向右常见排列方式是一致的,这样形成了在有限平面里,读者视线落点为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规律。相应的,这个平面不同部位成为对读者吸引力不同的视阈,据其吸引力大小依次为左上部、右上部、左下部、右下部,所以平面左上部和中上部可以称“最佳视阈”。当然,这种划分受文化制约,比如阿拉伯文书写从右向左横行,中国古汉字从右向左排列,这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会有所改变,最佳视阈就会成为右上部了。根据这些,可以把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诉求点放在最佳视阈之内,让读者最先注意到主要诉求点,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次要的诉求点可以根据视线流动轨迹的规律进行排列,形成构图有序、明确的排列。[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