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的起源
文字是图书的第一要素,是图书的关键部分。最初的文字形式是图画,即象形文字,而且大部分画在石壁上。中国自商朝就已经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分类和规模来看,已经算是图书的萌芽了。到了周朝,中国的文化进入第一次繁盛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多种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作为载体的图书大量出现。
周朝时,甲骨文开始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图书的材质和形式也几经改变,逐渐完善。
1.甲骨
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龟甲和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便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而作为载体的龟甲和兽骨,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载体。甲骨之上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的形状变化。
2.石版
由于甲骨文的字形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不一、刻字大小不同,并且受到甲骨形状的限制,所以在横向很难成行,发展受到限制。后来,人们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刻画文字。《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之说,又经考古发现,周代已经开始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刻画文字了。但由于材质名贵,因此使用量不大,多是上层贵族的用品。在下层社会中,人们会把文字刻在陶器等上面。
3.竹简木牍
竹和木可以说是中国正规图书的最早载体。简是将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形状多狭长,再将竹片放置在火上烘烤,使其中的水分蒸发掉,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便于保存,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即成竹简。最后,用革绳将竹简编成“册”,称之为“简册”或“简策”。牍,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木牍的计量单位是片,且一般字数不多,多用于书信。
在现代,有的出版社会模仿古代的简册制作方式来出版一些传统经典著作,但是多作为礼品或用以收藏。即使如此,作为图书装帧的一种形式,学习和了解简册的制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手法,为我们的设计提供创意的土壤。
4.帛
帛,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先秦的文献中多次提到了用帛作为书写材料。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数量裁剪,卷成一束,称之为“一卷”。帛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但因价格较贵,所以不如简牍普及。
5.纸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纸。据资料研究,早期的纸与绢帛有关,且与现今意义上的纸是不同的。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传播的重大发明。中国古代早在西汉便已有造纸术,到东汉时,蔡伦改进并提高了造纸工艺,使得纸张得以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用材工艺等进一步发展,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蔡伦纸的出现确定了图书的材质,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则促成了图书的成形,并且这种图书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印刷术代替了繁重的人工抄写方式,缩短了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图书的质量和数量,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图书的装帧形式也几经改变,先后出现过简册、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状、简装和精装等形式。
1.简册
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是简册。简册始于商朝,一直延续到东汉。用竹子做的书称之为简册,用木板做的书称之为“版牍”。将竹子截断制成统一规格的竹签,在竹签上写上字,这根竹签则被称为“简”,把许多简编连起来便是“册”;将木头锯成段,削成薄板在薄板上写上字,则称为“牍”。
简册的分量重、占地大,一本完整的图书通常由多卷简册组成,携带十分不方便。
2.卷轴装
唐朝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依然是采用帛书的卷轴装形式。轴,通常是一根木棍,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玉、紫檀、象牙、珊瑚等。卷的左侧卷入轴内,右侧在卷外,前面装裱一段纸或丝绸,叫作镖。镖头系上丝带或绳,用来缚扎。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图书形式的应用,使图书的版式更加规范化,文字行列有序。与简册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量轻,便于携带。卷轴装的图书尺寸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阅读更加方便。一张纸写完可以加纸续写,也可以把几张纸粘在一起,成为一卷。后来人们把一篇完整的书稿称作一卷。
3.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们阅读图书的需求不断增加,卷轴装的许多缺点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人们的新需求。例如,人们在翻阅卷轴装图书的后面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不方便。经折装图书的出现则解决了卷轴装图书的这个缺点,不仅方便人们阅读,也使图书便于存放。
经折装的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尾两页分别粘上硬纸板或木板。经折装的形状和今天的图书相似,装订方式却大不相同。
4.旋风装
旋风装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改造的。虽然经折装的出现改善了卷轴装的缺陷,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长期的翻阅会使图书的折扣断开,使得图书容易损坏,不便于长期使用和保存。于是,人们想出将写好的纸页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相错地粘贴在整张纸上的方法,和房顶贴瓦片的方式类似。因此,翻阅每一页都很方便。但它的外形与卷轴装的区别不大,仍需卷起来存放。 (www.xing528.com)
5.蝴蝶装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折,再以中缝为准,将所有的纸张码齐后,用糨糊依次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这种装帧形式于唐代兴起。
蝴蝶装的图书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不用线装订,而是用糨糊粘贴,但是非常牢固,是图书装帧史上的一大突破。
6.包背装
蝴蝶装虽然改善了图书的装订方式,有很多方便之处,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蝴蝶装的图书,因为文字朝里,每翻阅两页的同时必须翻动两页空白页。到了元朝,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最大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朝外,背向相对。具体做法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外对折,两页的折口在外侧即书口处,将所有的折好的书页放在一起,以折口处为基准码齐,书页内侧的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张贴在表面,即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将图书裁切整齐,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包背装的图书除了内页是单面印刷,且每两页的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他特征均与今天的图书相似。
7.线装
线装是中国古代图书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图书内页的装订方法和包背装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护封。线装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和锁线外露。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有的图书需要特别保护,就在图书的书脊两角包上绫锦,称之为包角。线装是中国印本图书的基本形式。
8.简装
简装,也称平装,是出现铅字印刷术以后近现代图书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简装的装订方式又分为锁线钉和无线胶钉两种。简装书的书内页纸张是双面印,大纸折页后把每个印张于书脊处戳齐,骑马锁线,装上护封后,裁齐除书脊以外的其余三边。这种方法便是锁线钉。锁线钉步骤较烦琐,成本较高,但是比较牢固,适合较厚或重要的图书,如词典,多采用这种装订方式。
现在,图书装订多采用先裁齐书脊然后上胶,不锁线的方法,这便是无线胶钉。相对于锁线钉来说,无线胶钉经济快捷,节约成本,但却不是很牢固,适合较薄图书或普通图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很多图书采用铁丝双钉的形式。另外,一些很薄的册子,则是将封面和内页折在一起后直接在书脊处穿铁丝,成为“骑马钉”。
9.精装
精装图书在清朝就已经出现,其装帧方法来自西方。清朝光绪二十年,美华书局出版的《新约全书》就是精装书,封面镶有金字,非常华丽。精装书的最大优点是护封厚实坚固,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页,使图书经久耐用,且容易长时间保存。
精装书的内页与平装一样,内页双面印字,装订方法多为锁线钉,书脊处还要粘贴一条布条,使内页粘贴更牢固,具有保护作用。封皮的用材厚重且坚硬,封面和封底分别与图书首尾页粘合,封皮的图书与书内页的图书多不粘连,能够较好地保护书的内页,比较灵活。
(三)中国图书装帧设计的近现代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我国传统的雕版印刷逐渐被机器印刷取代,产生了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图书装订工艺,出现了平装和精装,图书装帧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除去传统的封面、封底,内页还出现了扉页、版权页、护封、环衬、目录页等新的图书设计元素。设计者对于图书装帧设计的范围也加大,新元素不断应用到图书设计和印刷工艺里。
1.20世纪20年代的图书装帧艺术
20世纪20年代前后,图书装帧艺术也进入一个新纪元。当时的出版物为了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因此打破了陈规陋习,从技术到艺术表达形式都是采用可以为新文化运动服务的内容,具有现代的革新意义。当时的图书装帧设计师大胆开放,勇于接受世界文化中先进的东西,并将之融入自己的设计。这一时期,鲁迅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先锋作用,他不仅亲身实践,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还引导了一批青年画家大胆设计创作。
当时的设计家们博采众长,勇于尝试新事物,加入新的元素。丰子恺用漫画制作图书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影响深远。陈之佛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到为天马书店做图书装帧,一直坚持采用古典工艺图案和几何图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钱君甸认为,图书装帧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仍不可抛弃民族文化。他个人虽然运用过多种主义和流派的创作方法,但是依然坚持图书装帧设计中的民族化。
在这一时期,除了画家以外,还有不少作家直接参与书刊的装帧设计。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与当时文人办出版社的情况有很大关系。鲁迅、沈从文、巴金、艾青、萧红、闻一多等当时的很多名人都参与过封面设计。
2.20世纪50年代的图书装帧艺术
20世纪50年代前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全国形成不同的区域。虽然条件各有不同,但是印刷条件都比较困难,解放区的出版物,不仅纸的质量很差,甚至有一本书由几种杂色的纸印成的情况。
当时的印刷条件分布很不平衡,在大西南也只能用土纸印书。没有条件以铜版、锌版来印制封面,画家只好自己绘制或由刻字工人刻成木版后上机印刷。印制出来的封面具有原拓套色木刻的效果,形成一种朴素的原始美。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书装帧艺术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出版事业快速发展,印刷技术提高,印刷工艺进步,为图书装帧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图书装帧形式摆脱单一,呈现多种形式和风格并存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国际设计理念的涌入、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使得中国的图书装帧艺术更加趋向于个性鲜明、创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4.图书装帧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装帧设计和其他设计界一样受到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从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联系在一起,变成马歇尔·麦克卢汉所称的“地球村”。现代图书形态设计追求对传统装帧设计观念的突破,提倡现代图书形态的创造必须解决两个观念性的前提。第一,图书形态的塑造并非图书装帧设计者的专利,它是出版者、编辑、设计者、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第二,图书形态是包含造型和神态的二重构造。前者是书的物理构造,它以美观、方便、实用的意义构成图书直观的静止之美。后者是书的理性构造,它以丰富易懂的信息、科学合理的构成、新颖的创意、有条理的层次、跌宕起伏的旋律、充分互补的图文等构成图书活性化的流动之美。造型和神态的完美结合才能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具有生命力和保存价值的图书。[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