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结构较为复杂,但是均采用凸透镜放大成像,存在两种成像原理。一种就是几何成像原理。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作图方法确定凸透镜放大成像的尺寸与位置。作图时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从物点射出的平行于主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必穿过透镜的背焦点。
(2)从物点射出的穿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不发生折射。
根据上述原则作图如图2-63 所示。
图2-63 光学透镜几何成像原理
根据这样的成像原理,可以看到物体经过透镜后就放大了。同时自然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如果多加凸透镜镜片,再将图像进一步放大,似乎可实现采用多加镜片的方法实现“无限放大”。但是实践表明这种推论并不正确。这是因为上述的几何成像原理对一些宏观的物体成像是合理的,如拍人物照等。但是因为材料的显微组织很细小,上述的几何成像原理就不能适用。
1873 年阿贝在蔡司光学公司任职期间,根据波动光学理论,提出了一个相干成像的新原理,这就是阿贝成像原理。下面以珠光体组织成像为例说明该原理。典型的片状珠光体组织如图2-64 所示。
在实际的组织观察前要进行下面一系列的工作。首先要磨制金相样品,经过抛光后进行腐蚀。由于铁素体与渗碳体的电极电位不同,所以样品经过腐蚀后表面呈现出高低不平。然后再放到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将样品的表面理想化,如图2-65 所示。
图2-64 珠光体组织的光学显微镜图片
(www.xing528.com)
图2-65 珠光体组织经过腐蚀后的表面形貌
将这样表面形貌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入射的光照射到表面后,反射出来的光经透镜成像,模型见图2-66(图2-65 组织旋转90°,d 表示珠光体的片间距)。
图2-66 说明阿贝成像原理的示意图
如果珠光体的片间距的d 值远大于光线波长的情况下,几何成像原理可以适用。但是d值很小时,从两个渗碳体片间反射出来的光,就类似物理光学中的光从光栅中传播出来。根据光的波动原理,平行光通过光栅必然要发生衍射,分解成沿各个不同方向传播的光。物点G1 发出的K=0,1,2…的同方向平行光发生干涉现象,有些加强,有些减弱。
满足衍射公式dsinθ=Kλ,同方向的平行光衍射加强,在背焦面上形成衍射斑点。式中d为光栅常数,在这里就是代表珠光体的片间距,θ 为衍射角,λ为入射光的波长。同一物点G1 可以形成多个斑点,它们又作为波源发出次波传播,又产生相互干涉形成像点P1。因此,物点是经过两次衍射干涉形成像点的。物点在背焦面上首先要形成多个衍射斑点S0,S1,S2…每个斑点发出的次波仅代表图像的一部分。
根据这样的成像原理,推出物点与像点完全一致的必要条件是:物镜背焦面上必须得到物点发出的所有的衍射斑点(图2-66 中背焦面上不能得到K2 衍射斑点)。
为了得到所有的衍射斑点,从图2-66 中可以看到,衍射角θ应该尽量小,根据衍射公式可以有:
从式(2-21)中可以看到,如果要求θ小,就应该d>>λ,此时衍射角基本为零,衍射线基本平行于光轴,背焦面上可以得到所有的斑点,物与像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对应。在上述的分析中d 值代表珠光体的片间距,一般情况下可以代表金相组织的细化程度。d 越小代表材料的组织也越细,这样衍射角θ就变得很大,由于物镜孔径有限,所以背焦面上一定要失去一些衍射斑点,就会使物与图像有较大的差别,也就是所谓的“组织分辨不清”。由于衍射斑发出的次波减少,图像的亮度降低。
根据上述原理可以得到提高分辨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波长较短的光。一般显微镜上有滤波片,可以滤掉一些波长的光而采用紫光。但是由于显微镜是用可见光作为光源,所以分辨率最高是200 nm。电子显微镜之所以会有很高的分辨率,其主要原因是采用电子束作为“光源”,而电子波长仅有0.001 n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