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铜合金熔炼的注意事项及注意事项

铜合金熔炼的注意事项及注意事项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温度高于1200~1230℃时,Cu2O呈液态,不能阻止铜液的氧化,所以熔炼纯铜必须在覆盖层下进行。磷含量较高的铜合金,在熔炼过程中容易与水蒸气反应,从而增加氢气孔。含锌的铜合金液虽发生锌与水蒸气的反应而析出氢,但在熔铜温度下锌的蒸气压较大,使锌在铜合金液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CO、CO2对大部分铜合金来说均为中性气体。SO2对铜合金液来说是有害的气体,能使铸件形成气孔或脆性的硫化物夹杂。

铜合金熔炼的注意事项及注意事项

1.铜合金物理化学特性

(1)铜与氧之间的作用 氧能有限地溶解于液态纯铜中,但在固态纯铜中的溶解度却极小。氧溶于铜是以Cu2O的形式进行的。如果合金中含有氢,则在凝固时,氧化亚铜(Cu2O)和氢在晶界产生化学反应,反应式为

Cu2O+H2=2Cu+H2O

反应生成的水蒸气使铸件在凝固时膨胀、组织疏松和产生大量气孔或晶间显微裂纹。当温度低于1200℃时,固态的氧化亚铜层是致密的,有阻止铜液继续氧化的作用。当温度高于1200~1230℃时,Cu2O呈液态,不能阻止铜液的氧化,所以熔炼纯铜必须在覆盖层下进行。

在铜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或硅时,能在液面形成一层不溶于铜液的固态致密氧化膜,阻止铜液被氧化。加入锌、锰等元素,也能生成氧化膜,但防止氧化的作用远不如铝、硅那样显著。

(2)铜与氢之间的作用 铜与氢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但氢在铜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地增大,尤其是在铜液凝固时,氢的溶解度发生剧烈的变化,因此铜液中很容易形成氢气孔。当氢含量太高时形成针孔;当氢含量很高时,产生集中的大气泡。

铜液中的氢主要来自炉气中的游离氢及碳氢化合物。磷含量较高的铜合金,在熔炼过程中容易与水蒸气反应,从而增加氢气孔。

镍吸氢能力强,会增加氢的溶解度。因为铝生成的氧化膜起阻碍作用,所以氢在铜-铝合金中的溶解度低。含锌的铜合金液虽发生锌与水蒸气的反应而析出氢,但在熔铜温度下锌的蒸气压较大,使锌在铜合金液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当锌含量较多[w(Zn)>20%]时,即能完全阻止氢溶入铜合金液,可避免氢气孔的产生。

(3)铜与水蒸气(H2O)间的作用 水蒸气不能直接溶解于铜合金液,但在熔化状态的高温下,水蒸气能与铜合金液反应,生成的氧化亚铜和氢溶于铜合金液中。水蒸气使铜合金液中的氢含量增加,这是炉气中水蒸气造成铸件产生气孔的原因之一。水蒸气的来源有燃料中氢的燃烧、助燃的空气、炉料及耐火材料

为了生产合格的铜铸件,除去氢、氧均是必要的。所以在熔炼初期,使炉内气氛为弱氧化性,以利于防氢,然后进行脱氧。

(4)铜与其他气体(N2、CO、CO2、SO2)间的作用 氮对各种铜合金均无害处。CO、CO2对大部分铜合金来说均为中性气体。CO有使铜脱氧的能力。SO2对铜合金液来说是有害的气体,能使铸件形成气孔或脆性的硫化物夹杂。所以金属炉料及覆盖熔剂硫含量要低。其对铅青铜则例外,因为一定量的硫可以减轻铅的偏析。

2.铜合金熔炼过程的一般原理

(1)铜液中氢的去除 方法有以下几种:

1)氧化-还原法。根据铜液中氢氧平衡的原理,当增加氧的浓度时,能降低氢的浓度,反之亦然。为此在熔炼铜时可先使铜液氧化以去氢。铜液中的氧则在浇注前再用脱氧剂除去,这样便可得到无气孔的致密铸件。

为了使铜氧化,炉内应保持弱氧化气氛。为了保证铜液内含有足够数量的氧,可在坩埚底部投入占炉料质量1%~2%的锰矿(过氧化锰)或占炉料质量0.9%~1.0%的Cu2O与KNO3的1∶1混合物。

氧化法除气适用于纯铜及Cu-Sn、Cu-Pb等合金,对于含有Al、Si、Mn等合金元素的铜合金,只能在加入合金元素及回炉料以前采用。

2)通氮法。氮气与铜合金不能起化学反应,也不溶于铜液,所以用来在铜液中形成气泡以除氢。其操作为:钢瓶中的氮气经减压后,通过干燥剂(如氯化钙)除水,再经带小孔的石墨管(或不锈钢管)通入铜液。通氮速度为20~25mL/min,压力(指压差)为(2~4)×104Pa,持续时间为1.5~3min。对锡青铜,通氮除气应在1200℃左右进行。锡锌铅青铜通氮后,力学性能提高,致密性好,还有细化晶粒的作用。其工艺参数为:通氮压力为(3~5)×104Pa,持续时间为3~5min,温度为1150~1250℃。

由于氮气处理只能排除氢气,因此合金在浇注前还需要用磷铜脱氧。用氮除气适用于熔池较深的坩埚熔炼。对于反射炉,用氮除气效果不显著。

3)加氯化锌法。该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铝青铜的熔炼,反应生成的AlCl3和ZnCl2气泡有除氢作用。

4)沸腾法。对于锌含量高的黄铜,可将其过热片刻,所产生的锌蒸气泡具有除气作用。

在熔池中加入炉料质量0.25%~1.0%的碳酸钙,受热分解后生成的CO2气泡以及磷铜脱氧产生的P2O5气泡均有除气作用。

(2)铜液吸氢的防止 炉料不应沾有油污。当无法控制炉内气氛时,在坩埚上加盖或在铜液表面用熔剂覆盖。若用木炭覆盖,则应先焙烧,以除去吸附的碳氢化合物。加入铜液中的电解铜(或电解镍),最好先在400~450℃预热4~5h,以去除吸附的氢。

水蒸气对纯铜液中的氢含量影响不大,但当铜液中含有铝、硅等元素时,由炉料、工具或覆盖剂所带入的水分,仍是铜合金液中氢的来源之一,故在使用前应充分预热。

(3)铜液的脱氧

1)脱氧原理:氧化亚铜(Cu2O)溶于铜液中,不能用机械的方法将氧除尽,但Cu2O稳定性差,可使铜被还原出来而生成不溶于铜液的新氧化物,并将它从铜液中排除,这个过程称为“脱氧”。用于去除铜液中氧的物质称为“脱氧剂”。

2)脱氧剂的种类:主要有表面脱氧剂和可溶于金属液的脱氧剂两种。(www.xing528.com)

①表面脱氧剂。这种脱氧剂本身不溶于金属液,为了避免混入金属液而成为夹杂,仅停留在金属液面上进行脱氧,故称为表面脱氧剂,如木炭、碳化钙、硼化镁、硼渣等。这种脱氧剂的优点是在金属液中不会溶有过剩的脱氧剂,因而可获得高度纯净的合金。其缺点是反应速度缓慢,一般不常使用。

为了加速反应,在采用固体脱氧剂时,应在加入前将其研成粉末。对于在熔炼温度下呈液态的脱氧剂(如硼渣),则应不断搅拌,使其与金属液充分地接触。用液态脱氧剂时的反应速度比用固态脱氧剂时高得多。

②可溶于金属液的脱氧剂。这种脱氧反应在整个熔池内进行,因此反应速度较快。其缺点是可能有剩余脱氧剂留在金属液中,影响金属的性能。这类脱氧剂的有磷、锂和锌。

磷脱氧后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和亚磷酸铜,呈液态,密度小,很容易排除。其缺点是降低铜的导电性。磷通常以磷铜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

锂不但有脱氧的能力,而且具有除氢作用。用锂脱氧后需静置一段时间,以使反应产物能充分地排除。锂加入前应去油,加入时必须用石墨钟罩压入铜液深处。锂以金属锂或锂-铜、锂-钙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

氧化亚铜很容易被锌还原,氧化锌在铜液温度下虽为固态,但由于锌蒸气泡的浮游作用,很容易被带出液面,故锌含量较高的铜合金(黄铜),一般就无须采用其他脱氧剂了。

3)铜液的脱氧操作。磷铜中磷的质量分数为8%~14%。磷铜除了使铜液脱氧以外,五氧化二磷气泡还有除气和去除夹杂的作用。因此,它是铜液的精炼剂。磷铜的加入量一般为铜液质量的0.2%~0.4%,并使铜液中剩余有质量分数为0.005%~0.02%的磷。

在生产中,磷铜分两次加入铜液:第一次是在炉料中纯铜熔化后加入约为炉料质量0.3%的磷铜,以进行脱氧,再加其他元素以减少夹杂和损耗;第二次是在铜液浇注前加入炉料质量0.1%的磷铜,以起辅助脱氧和精炼作用。

3.铜合金的熔剂

铜合金的熔剂主要有覆盖熔剂和精炼熔剂两类。

(1)覆盖熔剂 为了减轻铜液的氧化,熔化铜及铜合金时都采用覆盖剂。常用的覆盖剂有以下几种。

1)木炭。碳在大部分铜合金液中的溶解度极小。木炭在高温下与大气中的氧生成一氧化碳(CO),因此,能阻止大气中的氧进入铜液。一氧化碳对铜液也起着辅助的脱氧作用。

木炭对酸碱性炉衬都无侵蚀作用。它常用作纯铜(紫铜)的覆盖剂,也用作铝青铜、铅青铜熔炼时的覆盖剂。为了减轻锰等元素的烧损,常将木炭与硼砂、碎玻璃联合使用。

木炭覆盖层的厚度一般为20~30mm,块度为10~30mm,用量为金属料质量的0.5%~0.7%。

熔化黄铜时,较少单独用木炭作覆盖剂。熔炼ZCuZn40Pb2铸造黄铜时,用占金属料质量0.1%的冰晶石粉和占金属料质量0.3%木炭粉的混合物作覆盖剂效果良好。

木炭中含有挥发性的碳氢化合物,且易吸潮,在使用前应进行烘干,以减少氢含量,并去除水分。

2)碎玻璃。它在液态下隔绝气体效果好,一般不单独使用,而常加入碳酸钠或硼砂以降低其熔点和黏度。常使用的熔剂成分(质量分数)为:50%碎玻璃+50%碳酸钠,作锡青铜、黄铜、铝青铜及铜-镍合金等的覆盖剂,还加入5%~10%的氟盐以提高熔剂对Al2O3的精炼能力;用质量分数为37%的碎玻璃+质量分数为63%的硼砂作硅青铜及硅黄铜的覆盖剂,也可用于其他铜合金;Cu-Ni合金用质量分数为90%~95%的碎玻璃+质量分数为5%~10%的石灰石的混合物作覆盖剂。

这些熔剂均为酸性,适用于酸性或中性炉衬,覆盖层厚度为4~5mm,碎玻璃也可用硅砂代替。

3)食盐。食盐由于黏度小,故覆盖作用良好,还有去除氧化夹杂的能力,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硼砂等配合使用,常用作黄铜及锡青铜的覆盖剂。由于食盐呈中性,因此可用于各种炉衬,用量为金属料质量的0.4%~0.5%。

(2)精炼熔剂 熔炼铜合金时,铜液中的SiO2、Al2O3、SnO2等氧化物夹杂极难用脱氧的办法还原,而且在熔铜温度下大多呈固态。PbO虽为液态,但其密度略大于铜液,故难以自行排除。用浮游法除气也有去除夹杂的作用,但夹杂较多时,较彻底的办法还是用精炼剂来精炼。

铜液中的氧化物可分为酸性(如SiO2、SnO2、Sb2O3、B2O3等),中性(如Al2O3)及碱性(如ZnO、MnO、FeO、PbO等)三类。为了去除酸性夹杂物,应加入碱性熔剂。去除碱性氧化物用酸性熔剂。去除中性氧化物则用强碱性或强酸性熔剂。这种形成复合化合物再排除铜液的作用称为“造渣”。

铜液中不溶氧化物有SiO2、Al2O3、SnO2,一般用碱性熔剂,常用的是碳酸钠及生石灰

去除SnO2的精炼剂为质量分数为50%的Na2CO3+质量分数为50%无水硼酸或CaO与硼酸的混合物。值得注意的是:精炼剂中不得含有SiO2,否则会形成高熔点产物,难于从铜液中排除。

去除SiO2及Al2O3时,单独用Na2CO3即可。在去除Al2O3时还常用质量分数为55%的Na2CO3+质量分数为45%的SiO2的精炼剂。熔炼铝青铜、铝黄铜时,为了去除Al2O3,常用含氟盐的精炼熔剂,如质量分数为45%的Na2CO3+质量分数为55%的CaF2,以及质量分数为60%的CaCl2+质量分数为40%的Na3AlF6等。熔炼铝青铜时,也可用质量分数为60%的光卤石+质量分数为40%的氟化钠,或80%冰晶石+20%氟化钠组成的熔剂。这两种熔剂用前要干燥,且加入一定的食盐混匀。食盐应在200℃烘4~6h,加入量为金属料质量的0.6%~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