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合凹模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1)预应力分析与计算。组合凹模受到预紧圈的接触压力P2′k,将产生切向预应力σt′和径向预应力σr′,两种应力的计算式为
式中,r1≤r≤r2(r1、r2分别为内、外半径)。由式(4-23)可知,σt′和σr′是压应力,分布情况如图4-42a所示。由图可知,切向压应力σt′绝对值的最大值产生在内壁,径向压应力σr′绝对值的最大值产生在外壁。凹模的外半径r2在预应力圈的接触压力P2k作用下缩小,如图4-42a中的虚线所示,其压缩量的计算式为
图4-42 组合凹模内预应力分布及径向位移
a)凹模内预应力分布及径向位移 b)预应力圈内预应力分布及径向位移 c)组合体内预应力分布
式中 E——弹性模量;
μ——泊松比。
预应力圈同凹模压配后,对于预应力圈而言,其接触压力P2′k为内压力,所产生的切向应力σ″t和径向应力σ″r的计算式为
式中,r2≤r≤r3(r2、r3分别为中、外半径)。由式(4-25)可知,σ″t为拉应力,σ″r为压应力,其分布情况如图4-42b所示。由图4-42b可知,最大切向应力σ″t产生在内壁,最大径向应力绝对值也产生在内壁。预应力圈的内半径r2在P2′k的作用下扩大,如图4-42b中的虚线所示,其扩张量Δr″2的计算公式为
凹模与预紧圈压配后组合体的切向预应力和径向预应力,分别等于凹模内和预紧圈内相应的预应力相叠加,其分布情况如图4-42c所示。
2)工作应力分析与计算。首先把组合凹模当作整体凹模,仅考虑由挤压力P1所产生的切向应力σ‴t和径向应力σ‴r,两种应力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r1≤r≤r3。由式(4-27)可知,切向应力σ‴t为拉应力,径向应力σ‴r为压应力,其分布情况如图4-43a所示。
3)综合应力计算。将工作应力与相应的预应力进行叠加,即可得到组合凹模内总的切向应力和径向应力。对于凹模:
σt=σt′+σ‴t
σr=σr′+σ‴r (4-28)
对于预紧圈:
σt=σ″t+σ‴t
σr=σ″r+σ‴r (4-29)
其应力分布情况如图4-43b所示。
(2)组合凹模的优化设计具体内容[27]
1)凹模内壁不允许出现拉应力的优化设计。凹模常用高强度模具钢或硬质合金制造,为了防止破裂,要求在内壁不出现拉应力。在这一前提下,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是:当承受最大的单位压力时,凹模内壁不出现拉应力,而预紧圈处于许用力状态下。需优选的设计变量为凹模外径d2、过盈量Δd2以及预紧圈外径d3,并满足d3/d2=4~6。
①凹模外径和预紧圈外径的确定。组合凹模工作时,凹模是由内压力p1、外压力p2作用,如图4-44所示。P2是组合凹模工作时的实际外压力,不等于接触压力P2k。
按厚壁圆筒理论,可采用拉美(Lame)公式求得组合凹模内壁上即r1处的切向应力σt(r1)和径向应力σr(r1)为
图4-43 工作应力分布情况
a)工作应力分析与计算 b)综合应力计算
图4-44 内层凹模的受力情况
令r1/r2=d1/d2=m1代入上式,得
为了在内壁上不出现拉应力,应使σt(r1)=0,由式(4-30)中的第一式得
根据第三强度理论可知
σt(r1)-σr(r1)≤[σ1]
式中 [σ1]——凹模的许用应力。
将式(4-30)代入上式得
即
图4-45 预紧圈的受力情况
预紧圈只受内压力p2的作用,如图4-45所示。设预紧圈的许用应力为[σ2],则根据式(4-32)得
或
因为,代入上式得
根据极值原理,求p1对m1的导数,并使,便可求出m1的最优解:
即
将式(4-35)代入上式得
化简后,得(www.xing528.com)
将式(4-36)代入式(4-34),得
化简后,得
因此,当p1为最大工作压力时,由式(4-37)可得m1的最优解:
将式(4-38)代入式(4-36),得m2的最优值:
求出m1、m2的最优值后,便可求得d2、d3。
②接触预应力p2k的计算。作用在凹模壁上的切向应力σt(r1)可由下式计算:σt(r1)=σt+(r1)+σt-(r1)
式中 σt+(r1)——凹模组合体在内压力p1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切向拉应力;
σt-(r1)——凹模组合体在接触预应力p2k的作用下内壁上所产生的切向压应力。
现分别按式(4-40)计算:
令切向应力σt(r1)=0,得
③过盈量Δd2的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E——模具材料的弹性模量。
④组合凹模内壁的强度核算。凹模同预紧圈压配后,内壁上的切向压应力不能超过许用应力[σ1],即
σt(r1)≤[σ1]也就是
或
将式(4-41)代入上式并化简,得到凹模强度的核算公式:
2)凹模内壁允许出现拉应力的优化。这种情况下的目标函数是:当组合凹模承受最大压力P1时,凹模和预紧圈正好达到许用应力[σ1]和[σ2],而不考虑凹模内壁是否出现应力。约束条件是:组合凹模外、内径之比为4~6;设计变量仍为凹模外径d2、径向过盈量Δd2和预紧圈外径d3。
①凹模外径d2和预紧圈外径d3的确定。将式(4-32)和式(4-33)相加并化简,得
根据极值原理求m1的最优解,即
化简,得
[σ1]m21=[σ2]m22
将m=m1m2代入上式,得
将式(4-45)代入式(4-44),得
由式(4-46)可得最优的m1值:
将式(4-47)代入式(4-45),并利用就可以求出最优的m2值。那么,最优的d2、d3也就可以求出,但应满足约束条件d3/d2=4~6。
由式(4-47)可知,为使该式有意义,应使
即
式(4-48)是凹模内压力P1已知时,合理选择凹模和加强圈材料的必要条件;当已选定凹模和预紧圈材料时,也可核算凹模允许的承载能力。
②接触压力P2k的计算。组合凹模工作时,作用在内壁处的切向应力σt(r1)可由式(4-40)求得
作用在内壁处的径向应力σt(r1),可参照式(4-27)得
σt(r1)=-p1(4-50)
将式(4-49)、式(4-50)代入由第三强度理论建立的关系式,经化简得
③过盈量Δd2的计算。
④组合凹模内壁强度计算。组合凹模压合时,其最大过盈量不能使切向压力大于许用应力,即
σt(r1)≤[σ1]也就是
将式(4-51)代入上式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