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台PLC(可编程序控制器)问世以来,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PLC的种类在不断地更新,应用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目前,PLC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化设备的象征,并且PLC已经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的基础控制设备之一。
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装配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
1971年,日本从美国引进了这项新技术,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欧国家也研制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我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1977年开始工业应用。早期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为取代继电器控制线路、存储程序指令并完成顺序控制而设计的。主要用于逻辑运算,以及计时、计数等顺序控制,均属开关量控制。所以,通常称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PLC采用了通用微处理器,这种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当初的逻辑运算了,功能不断增强。因此,实际上应称之为PC,即可编程序控制器。但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常简称为PC(机),为了避免混淆,在大多数期刊书籍上,仍把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为PLC。(www.xing528.com)
至20世纪80年代,随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16位和32位微处理器构成的微机化PLC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使PLC在概念、设计、性能、价格以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仅控制功能增强,功耗和体积减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编程和故障检测更为灵活方便,而且随着远程I/O和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以及图像显示的发展,使PLC向用于连续生产过程控制的方向发展,成为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的一大支柱。
现在所说的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是1980年以来,美、日、德等国由先前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进一步发展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