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包袋发展史:从随身物品到时尚配饰

包袋发展史:从随身物品到时尚配饰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外包袋发展的历史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起源于盛放随身物品的需要,作为服装配饰的一种类型随服饰的发展而发展演变的。“手包”的名称使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包袋,比如旅行包,它们的款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皮革染色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到20世纪早期,皮包被染成各种各样的明亮色彩。

包袋发展史:从随身物品到时尚配饰

中外包袋发展的历史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起源于盛放随身物品的需要,作为服装配饰的一种类型随服饰的发展而发展演变的。

中国最早的有实物可考的包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叫作“囊”,或者“荷囊”。荷者,负荷;囊者,袋也;意思是用来装零星细物(如汗巾、印章及钱币等)的小袋,大多用动物的皮制成,使用时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擎囊”。

汉代出现了挂在腰间的荷囊(图1-1),就是后来荷包的雏形。唐朝前后人们佩囊已是很平常的事,除了实用的目的,装饰性的功能也日益凸显出来。材料上不仅采用动物毛皮,也用上了光滑精美的丝织物,并且在丝织物的表面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图案。囊的形状也从较单一的方形或矩形衍生出了圆形、椭圆形、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更为丰富的形状。并且,通过在其上装饰的图案和绣线颜色的区别,囊开始和服饰一样成了不同社会身份等级的象征,最明显的等级标志就是鱼袋。鱼袋里面装有鱼符,是隋唐至宋代朝廷官员佩戴的用来验证身份的证物。唐朝时规定官员三品以上需佩戴金鱼袋,五品以上佩戴银鱼袋。至武则天授元年间,将唐初的“鱼符”换为“龟符”,相应的鱼袋换成了龟袋,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饰“黄金龟”,四品饰“白银龟”,五品饰“青铜龟”。

图1-1 荷囊的大抵形制

宋代荷囊进一步发展,正式出现了“荷包”的说法,这也是现代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对古代包袋的称呼。明清时期,荷包的发展趋向多元化,款式繁多,特别是在清代,火镰袋、扇袋、荷包等都很盛行。火镰袋本是储存火镰(一种古代的取火器物)的盒子,有前盖,防止物品掉出。而彼时火镰袋渐渐演变成为一种装饰品,最为出名的是赫哲族的火镰袋,如图1-2所示;折扇清朝文人雅士随身携带的配饰,历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在折扇上题诗作画,为了不让扇子上面的字迹模糊,保护好折扇,人们用丝绸制作的扇袋来装折扇。扇袋上有彩绣花纹等,可以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和趣味,通常以丝织物制成,施以彩绣。在人口聚集的地方,还开始有了专门生产荷包的作坊。

图1-2 清代缂丝桃福纹火镰袋(www.xing528.com)

而国外主要是欧洲,手包或者钱包是由服装上的口袋进化而来。1800年前后新古典主义服饰的出现使得服装变得轻薄、合体,以至于没有办法再把口袋隐藏在服装上,于是把这些通常用棉布制成的口袋与服装分离,吊挂在缠于腰部的棉布带上,手可通过裙侧开衩处伸进口袋。手包逐渐变得流行起来,成了妇女们重要的随身物品。

早期的手提包用丝绳编成,呈扁平形,一般由妇女在家中自制。织物手包的装饰手法丰富,刺绣、珠绣和花边都可,有些装饰非常精致,使得手包不只是用来装东西的功能性配件,也用来展示女士审美和针线技巧,如图1-3所示。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丝线十字绣的粗帆布包十分流行;19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又喜欢上了柏林的毛线手包;法国珠绣零钱包如图1-4所示。不久之后,制作手包的材料不仅仅用织物,还开始用金属、皮革、酒椰树纤维和象牙等多种不同材料。19世纪60年代,有硬布衬架的裙子十分流行,伴之而来的是挂在腰间的装钥匙、剪刀和硬币的短链手包和钱包。“手包”(Handbag)这个专有名词从19世纪中期开始出现,通常指有金属框架或者木框架的真皮包,这种手包最早是由马具店的皮革工人制造的,而不是在制作服装的时候一起制作的。“手包”的名称使它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包袋,比如旅行包,它们的款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皮革染色和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到20世纪早期,皮包被染成各种各样的明亮色彩。20世纪20年代开始手包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不再是时装的附属品。款式花哨的珠绣包与牛羊皮包、蜥蜴皮包、鳄鱼皮包成为时髦女郎的必要配饰,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潮都可以影响手包的设计风格,包袋也以更为独立和显著的姿态作为十分重要的配饰类型之一不断发展。

图1-3 1690—1760年间的铜胎珐琅画像丝质新娘包(法国)

图1-4 1827年间的珠绣零钱包(法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