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内有一张开裂隙,裂隙的开度为e,假设流体的流动为稳态层流,流速不随时间变化。对于裂隙内沿x方向流动的流体,其流速只有一个非零的分量ux,而且ux仅与z坐标有关,与x和y无关,故有:
对于一段长L、宽b的裂隙,压强p仅与坐标x有关,方程(3.7)左端仅与x有关,右端仅与坐标z有关。两边恒等的必要条件是都等于一个常数,设该常数为C,则方程(3.7)相当于以下两个方程:
分别积分后得到:
其中,C′、C″和C‴为积为常数。根据边界条件可得:
式中,P0为裂隙入口流体压力,PL为裂隙出口流体压力。根据裂隙流中流速沿裂隙开度呈二次抛物线形状分布,则平行于裂隙面的平均流速为:
裂隙宽度b范围内的流量q为:
根据CT扫描成果,卸围压达到σ1-σ3的峰值强度后,大部分原煤试件内部形成单斜破坏的裂隙面,该裂隙面的剪切破坏使原煤样出现整体破坏。这种裂隙面属于互相咬合的接触面,面内隙宽大小不一,张开度变化较大。因此,可以假定一个有效张开度e′来模拟流体在裂隙中的流动,则有:
式中,e′为有效张开度,μ为动力黏度系数1.08×10-5 Pa·s,q为流量,PL为大气压0.101 325 MPa。
由式(3.13),根据达西定律流速与渗透系数的关系可知,平行于裂隙扩展方向的渗透率k和渗透系数K为:
将式(3.15)代入渗透率k,则有:
由试件2试验结果可知,动力黏度系数μ=1.08×10-5 Pa·s,b=50 mm,L=100mm,P0=3MPa,PL=0.101 325MPa,q=0.74 L/min=m3/s=1.23×10-5m3/s。将上述各值代入式(3.17)中,即可得出裂隙的渗透系数。同理,可计算出其他围压状态时的裂隙渗透率,试件卸围压变化过程中裂隙的渗透率变化规律如图3.25至图3.29所示。其中,渗透率即利用前述理论公式通过表3.3中试验结果计算得出的。
图3.25 试件1岩样卸围压变化过程的渗透率变化规律
图3.26 试件2岩样主应力差及渗透率(www.xing528.com)
图3.27 试件3岩样主应力差及渗透率
图3.28 试件4岩样主应力差及渗透率
图3.29 试件5岩样主应力差及渗透率
表3.3 部分煤岩样加卸载试验成果
为了研究煤岩试件在加卸载及断裂过程中的瓦斯渗流状态,采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模拟,模拟条件与表3.3加载路径相同。图3.30(a)所示为静水压力条件下,试验件中的瓦斯均匀分布,流量很小;图3.30(b)所示为卸围压后试件临近破坏点的径向变形图;图3.30(c)所示为试件中出现了宏观剪切带,此时剪切带上的流量急剧增大,而煤岩基质中的渗流比静水压力状态时还要小;图3.30(d)所示为试件中的流场分布状态。
图3.30 卸围压试件渗透率与径向变形耦合
试件卸压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应变-渗透率变化曲线如图3.25至图3.29所示。在卸围压状态过程中,随着围压降低,煤岩渗透率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由图3.30(a)、(b)、(c)可得出,渗透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即阶段Ⅰ——渗流减小阶段、阶段Ⅱ——稳定渗流阶段、阶段Ⅲ——加速渗流阶段。
①阶段Ⅰ:即加载轴向力至65 kN时,试件原生孔隙裂隙被压密,渗透率随压密程度增加而减小,此阶段随轴向应力的增加,渗透率减小较快;当轴向力加载到65 kN时,渗透率为最小。
②阶段Ⅱ:稳定渗流阶段,阶段II时开始卸围压,此阶段渗透率先少量增加后处于稳定状态。卸围压初期,试件未发生破断,随着继续压缩,试件原生裂隙继续被压密。与此同时,局部产生新裂隙,压密作用未能抵消新裂隙的扩张作用,但次生裂隙只是相互连接,未形成宏观裂隙,因此流量出现少量增加现象,此时轴向压力仍然为65 kN。继续卸围压时,由于试件产生宏观裂隙,试件的三轴抗压强度降低,此阶段原有孔隙裂隙一部分继续被压密,在压密过程中又产生了新裂隙,此时新裂隙产生到一定数量彼此相互连接,两种作用相互抵消,因此流量处于稳定状态。
③阶段Ⅲ:加速渗流阶段,即破坏后阶段,此阶段试件随着卸围压作用继续进行,试件发生破断,轴向力瞬间降低,流量突然增大,原生裂隙由压密转为剧烈扩张,次生的宏观裂隙扩展,连接并相互贯通,试件形成较大的贯通裂隙,渗透率达到最大(图3.31)。
图3.31 部分试件破断后照片
三轴抗压强度为试件在卸围压过程中的峰值强度。随着瓦斯压力增加,煤样的抗压强度降低,煤样破坏后强度逐渐增加,表明原煤试样破坏后还有一定承载力;渗透率呈现先减小后稳定、最后急剧增加的趋势,当开始卸围压时渗透率最小,这与国内外大多数关于试验的参考文献结论大体一致。
根据强度-时间曲线,可将试验曲线分为3个阶段:峰前阶段(第Ⅰ阶段)、微裂隙发展阶段(第Ⅱ阶段)、裂隙贯通阶段(第Ⅲ阶段)。
①峰前阶段:岩样被压密原有张开性结构面或微裂隙闭合,径向变形较小,轴向变形较大,试件体积随荷载增加而减小。
②微裂隙发展阶段:岩样出现新的微裂隙,试件体积出现扩容。
③裂隙贯通阶段:裂隙快速发展,交叉且相互联合形成宏观断裂面,岩块变形主要表现为沿宏观断裂面的块体滑移,试件承载力随变形增大迅速下降,但由于破断煤岩仍有一定承载力,所以强度并不降为零。
由原煤及岩样的渗透率曲线可知:
①第Ⅰ阶段(渗透率下降阶段),试件在初期受力作用下,体积被压缩,渗透率下降,不考虑吸附效应且由于压力作用裂隙被压密,所以初始阶段渗透率下降。此阶段瓦斯渗流特性表现为孔隙流动。
②第Ⅱ阶段(渗透率稳定变化阶段),渗透率趋于稳定,其原因是部分裂隙继续压缩而部分原生微裂隙开始扩展,两种效应此消彼长,使得渗透率稳定变化,并开始少量增加。此阶段瓦斯渗流特性表现为孔隙流动。
③第Ⅲ阶段(渗透率急剧增大阶段),应力降至约峰值应力的75%时,渗透率变化开始急剧增大,岩样裂隙网络的连通性增强,煤岩样中出现宏观裂隙,瓦斯进入加速渗流阶段,渗透率急剧增大。此阶段瓦斯渗流特性表现为裂隙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