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射度
在自恰束理论模型中,认为束是稳态和准稳态的,此时发射度保持守恒[5-6,16-17]。但实际上束通常不是完全平衡态的,有许多因素能够引起束流发射度的增长。在空间传输过程中,由于不存在外加聚焦装置以及传输通道结构等因素,束流碰撞等因素也可以忽略,其发射度增长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由非稳态束密度剖面引起的空间电荷非线性力。
(2)束流横纵向运动的非线性耦合。
(3)束自场/地磁场与束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不稳定性。
总体可以看出,在空间传输中,发射度的增长主要需要考虑的是空间电荷非线性力、横纵运动的非线性耦合以及地磁场/束自场的相互作用。这几种因素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有时相互依存,有时相互独立。这些过程都是非常复杂而烦琐的,通常采用理论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内容繁杂,这里仅做简要的概念介绍。
由于空间传输过程中外界的干扰并不明显,如果不考虑突发性事件(如太阳风、地磁亚暴等),其发射度的增长并不会十分显著,特别是在较低电流的束流传输过程中。(www.xing528.com)
2.不稳定性
发射度的增长往往是不稳定性开始的标志。可以说绝大多数不稳定性的产生都是由最初的发射度增长开始的,这是一个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的过程。因此,稳定性的分析与发射度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是一致的。由于空间中一般不存在强电磁波、稠密等离子体(或高气压气体)、传输通道边界以及强聚焦系统,其发射度的增长一般只依赖于空间电荷效应,其次为地磁场影响,其非线性不稳定性产生的可能性较小。
通常的研究中,束流传输的不稳定性[5-6,17]主要分为横向不稳定性和纵向不稳定性两类。其中横向不稳定性包括束流崩溃不稳定性、横向阻性壁不稳定性、软管不稳定性以及细丝化不稳定性等。纵向不稳定性主要包括双流不稳定性、负质量不稳定性以及纵向阻性壁不稳定性等。空间传输中,由于等离子体极为稀薄,也没有明确的阻性壁,因此其不稳定性可能主要为软管不稳定性和丝化不稳定性,这两种不稳定性主要发生在束流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通道)的情况下,下面分别做简要讨论。
(1)软管不稳定性一般发生在电子束通过离子通道的情况下,只要可形变的传输系统约束着粒子流,软管不稳定性就有可能发生。因此这类不稳定性只在弱流-等离子体系统或低轨(临近空间、大气层顶层)传输电子束时需要考虑到。在强流-弱等离子体(或真空)系统中这一类不稳定性基本是不会形成的。
(2)丝化不稳定性一般发生在相对论电子束被空间电荷中性化的情况下,即可以看作软管不稳定性的一个特殊情况。当没有电场存在时,束流产生的磁场扰动可以引起局部箍缩,增强的轴向电流区域中的磁场力吸引更多的电子,放大了电流,最终束流分成了电流细丝。丝化不稳定性不会使束流的平均位置发生变化——其主要效果是增加束流发射度。磁场将纵向动能耦合到横向运动。当横向速度扩展到足够高,足以抵抗箍缩力的时候,不稳定性达到饱和。
总体而言,空间束流稳定传输是可行的。当束流强时(远大于空间等离子体密度),其主要影响为空间电荷效应引起的发散,需要足够高的能量才可能实现远距离传输,其不稳定性主要为发散到一定程度引起的;当束流较弱时(与空间等离子体密度可比拟时)空间效应大幅降低,只需要MeV 量级以上的能量即可实现100 km 以上的远距离传输,但同时其不稳定性也可能发生,需要在设计传输策略时避免这一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