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放电效应具有空间分布特性和时间分布特性,并与空间环境扰动密切相关,不同轨道高度会有不同充放电效应特点。在地球轨道空间,空间粒子辐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空间等离子体、高能电子随高度和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图3-8 所示。表面充放电效应与等离子体的温度相关,深层充放电效应与高能电子的能量和总积分通量相关。
图3-8 自然空间等离子体特征[5]
1.表面充电效应分布特点
LEO 轨道(低地球轨道,从100 km 到2 000 km,低倾角)航天器经历的等离子体环境与GEO 轨道(地球静止轨道,36 000 km)、极区航天器不同。该轨道等离子体密度大、温度低。LEO 轨道航天器表面充放电问题不严重,表面充电只需要考虑暴露在航天器外部、大于150 V 的高压系统(例如,高压太阳帆板)的表面充放电问题。
GEO 轨道、MEO 轨道(从8 000 km 到25 000 km)和极区的空间等离子体温度高、密度小,并伴随有地磁亚爆活动,运行于这两个区域的航天器将面临严重的表面充电问题。
图3-9 给出了航天器表面电位随高度和纬度的分布情况,即表面充电的主要区域为GEO 轨道、MEO 轨道。在1 000 km 以下,表面充电主要发生在极区。
(www.xing528.com)
图3-9 表面电位等值线图与高度和纬度的关系[6]
2.深层充电效应分布特点
图3-10 给出了赤道径向的电子注量率分布。高能电子存在两个分布峰,称其为内、外辐射带。MEO 轨道正好覆盖了外辐射带的中心高度(20 000~30 000 km),运行于该高度的航天器将面临最恶劣轨道环境,面临着最严重的深层充电效应。GEO 轨道位于外辐射带的中心高度之外,接近外辐射带外边缘。在空间环境扰动时,辐射带所处的高度会有较大变化,相应的高能电子通量会有数量级的变化,该轨道也易发生深层充电。对于不同轨道深层充电危险的严重性,GEO 轨道和MEO 轨道深层充放电危险等级最高,LEO 轨道航天器不存在深层充放电问题。
图3-1 0 赤道径向的电子注量率分布[7]
对卫星在不同等离子体环境下的充电情况的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如金属)的航天器表面,充电电位在几伏至几十伏;而对于绝缘表面,充电电位可高达10 000 V。暴露于太阳光的表面将充到几伏至几十伏正电位;处于阴影的介质或绝缘表面可能充到1~10 kV 的负电位。此外,航天器运行轨道对表面充电也有重要影响,因为轨道不同,等离子体参数(密度、温度、电子电流、离子电流)差别很大。在较低的高度(<2R,R 为地球半径),航天器充负电;相反,在较高的高度(>3R),光电子流占优势,航天器将充正电。
如果航天器表面材料选用了绝缘材料(如Kapton、Teflon 等)会发生差异,航天器表面的不同部位会充有不同的漂浮电位。在GEO 轨道,因等离子体密度很低,太阳辐射产生的光电子发射电流在电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航天器光照面发射的光电子会抵消入射的电子流作用,使光照面电压为0 V 左右;在背阳面,没有光电子存在,航天器表面充有负电位。随着背阳面负电位增加,会阻止向阳面光电子发射,从而整个航天器开始充负电位。这样航天器表面不同位置会带有约千伏的差异电位,差异充电比绝对充电更具有危险性,其会导致航天器表面电弧或静电放电(ESD),从而引起航天器各种在轨异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