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测超高频海洋表面动力学参数的雷达研究历史与现状

探测超高频海洋表面动力学参数的雷达研究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高频地波雷达在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相比,超高频雷达对于海洋环境和目标监测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当时Curry等在马歇尔群岛上,利用TRADEX雷达对海洋和云团进行了杂波强度探测。探测雷达为UHF和L-波段双波段相干脉冲雷达。并指出在小于13海里并且雷达入射角小于3°使雷达杂波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回波的结论。Lentz用求解精确的谐波边界值问题来进行海洋表面的数字模拟。图1-7Soriano采用不同的UHF频段海洋模型模拟的L-波段多普勒谱对比

探测超高频海洋表面动力学参数的雷达研究历史与现状

与高频地波雷达海洋领域的广泛应用相比,超高频雷达对于海洋环境和目标监测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

最早出现使用UHF波段对海洋观察的报道是在1964年的太平洋区域电磁特征研究中。当时Curry等在马歇尔群岛上,利用TRADEX雷达对海洋和云团进行了杂波强度探测。探测雷达为UHF(425MHz)和L-波段(1.32GHz)双波段相干脉冲雷达。使用84英尺的蝶形天线,发射功率为4~5MW。通过实验,他们得到海洋杂波在使用垂直极化时最强,探测云团杂波时使用圆极化更好。并指出在小于13海里并且雷达入射角小于3°使雷达杂波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回波的结论。

1990年,Chan在对X-、S-、L-、UHF和VHF的海洋回波进行了分析,指出海洋回波系数是雷达掠入角的函数,并证实了水滴或浪花、波浪表面和Bragg共振是形成海洋回波的三个主要机制。而在X-和S-波段水滴和浪花是主要成因,L-波段以下以Bragg共振为主。相应的在X-和S-波段的多普勒谱中只有一个谱峰,而且有很大的展开,如图1-2所示,而在L-波段以下在正负Bragg共振频率上都出现了谱峰,如图1-3所示。并且提出了海洋回波幅度的分布规律符合K分布,而当使用垂直极化,频率较低时,可以用瑞利分布近似;而当使用水平极化,频率较高时,则近似为对数正态分布了。

图1-2 X-波段垂直极化海洋多普勒谱

图1-3 VHF垂直极化海洋多普勒谱

1993年,Ekstrom对VHF和UHF在海面传播的衰减过程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在垂直极化、低掠入角情况下对应的传播衰减公式。

1999年,加拿大的纽芬兰纪念大学联合C-CORE公司在加拿大海岸警备部门等的资助下,投资34万美元成功研制用于近海监测和海上营救以及海洋低速移动目标(如冰山等)监测的陆基/船基超高频相干多普勒雷达系统。雷达采用工作频率450MHz,发射峰值功率100W的单基地雷达系统。采用32元的宽波束收发天线,工作体制为简单脉冲体制,动态范围为40dB,最大探测距离为4.5公里,如图1-4所示。

(www.xing528.com)

图1-4 C-CORE公司的UHF雷达实验现场图

1999年6、7月间,C-CORE公司在纽芬兰Twillingate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初步验证现场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雷达系统的软硬件是否工作正常;同年9月,又在阿拉斯加做了4个星期的现场实验,主要包括海洋中的各种移动目标(船、冰山和金属反射物)监测、各种海态下的海杂波测量以及将UHF雷达放置在商船上监测冰山等移动目标,如图1-5所示。实验表面,在1km范围内,UHF雷达收到的海杂波和常用的航海雷达相似;在距离大于2km时,UHF雷达收到的海杂波小于常用的航海雷达;随着风速的增加,UHF雷达接收到的海杂波增幅小于X-波段和S-波段的商用雷达接收海洋波的增幅。另外,UHF雷达的相关处理可以用来监测其他雷达无法监测的低速移动目标,如自由浮动橡皮救生艇或其他救生艇等。

图1-5 C-CORE的船基UHF雷达实验现场图

2003年9月,法国的CNRS大学的地球环境电磁波探测实验室使用Degréane Horizon公司生产的L-波段(1.238GHz)相干脉冲雷达在法国南部土伦市郊进行了为期9天的对海洋表面流和风场探测的现场实验。实验雷达采用两组同极化方式的雷达天线系统,分别采用HH和VV极化方式。收发天线采用8×8个25dBi增益的偶极子组成8组平行天线阵,如图1-6所示。发射功率为4kW,经过组合可以方便得到VV、HH、VH和HV极化数据。雷达距离分辨率为75m,最远探测距离为1km。实验表明在低风场条件下,L-波段的多普勒谱由电磁波与表面重力波相互间的Bragg散射决定。Bragg波速的最大频移可以认为是表面流引起的,但在高风场情况下,由于风沉积流(wind-induced drift currents)和流体的非线性影响导致Bragg散射不再是回波谱的主要因素。

图1-6 雷达天线

为了观察海洋环境的小尺度变化,我们必须将雷达的工作频率提高到UHF频段。从电磁学角度看,标准低频或混合海洋表面模型在超高频段并不适用,为此,人们开始转向对其进行严格的数学建模。Lentz用求解精确的谐波边界值问题来进行海洋表面的数字模拟。Kolev针对窄波束脉冲雷达使用二维数字递归方法对UHF雷达的海洋回波模型。Rino等根据Creamer的非线性模型进行表面多普勒谱模拟。之后,Toporkov等结合快速多极点理论和高阶相互作用理论定义了UHF海洋模型的工作频段和掠入角。Soriano提出在Creamer二阶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新的理论算法在UHF频段生成了多普勒谱图,以此来构建UHF频段的新的海洋模型。同时研究不同的极化方式以及风速和掠入角对模型的影响。图1-7所示为Soriano用不同的UHF海洋模型得到的Doppler谱图。

图1-7 Soriano采用不同的UHF频段海洋模型模拟的L-波段多普勒谱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