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RFID技术受到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RFID的发展和应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成本、价格、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安全隐私等都是RFID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应用瓶颈。
(1)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是制约RFID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RFID的价格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天线,而且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等。电子标签想要得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就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不仅有利于电子标签的普及还有利于开拓新的RFID应用领域。一般认为价格在5美元以上的标签,主要为应用于军事、生物科技和医疗方面的有源标签;10美分~1美元左右的标签常用于运输、仓储、包装、文件等的无源标签;消费应用如零售的标签在5~10美分;医药、各种票证(车票、入场券等)、货币等应用的标签则在5美分以下,标签价格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
与过去两年相比,RFID标签的价格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据RFID世界网2005年9月报道,Alien科技最近宣布对其Class1 Gen1标签(tag)进行降价,如果购买量在100万个以上,价格可以降到每个标签19美分。Avery Dennison则于2005年9月宣称该公司的Gen 2标签(Inlay)在同样订购量的情况下,可以以每个7.9美分的价格出售。
尽管如此,对大规模推广来说,RFID标签和识读设备的价格仍显得过高。而价格与规模又是一对矛盾。生产厂商希望通过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而更多的用户则在等待价格降低后再进入。
虽然业界普遍对RFID技术看好,但真正形成规模,实际投入运营的系统却不多。AMR Research的研究报告表明,一个供货商要满足沃尔玛的RFID基本要求,大约需130~200万美元,加上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集成服务、系统测试及培训等,每年投入的成本将增加913万美元。
供应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问题。目前的RFID应用几乎都是上游投资,下游受益。零售商希望借RFID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率,而采用RFID的成本却要由制造商、运输商来承担。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RFID大规模应用会面临许多阻力,没有大规模的应用,降低RFID成本就无从谈起。
另外,厂商不能只着眼于RFID本身价格的下跌,因为这项技术还需进行企业资源规划(ERP)软件升级,而这部份的费用可能不低。
(2)技术标准
业界公认,当前制约RFID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技术标准。
目前,RFID还未形成统一的全球化标准,市场上多种标准并存,RFID标准之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标签标准全球互通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主要体现在编码不一致。日本有UID、欧美有EPC体系,中国有自己的GBl8937-2003(NPC)。编码系统本身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
二是与标准的制定相关的还有RFID所采用的频段之争。要用RFID技术实现全球物流领域的信息交换,必须有全球统一的物流RFID频段。
当前国际上在UHF频段的RFID技术主要使用430MHz左右和860~960MHz两段频率,目前美国使用915MHz,欧洲采用805.8MHz,日本定在960MHz。而中国还在讨论之中。在我国,430MHz频段属于专用频段,现阶段开放此频段的RFID业务的条件还不成熟;860~960MHz频段的主要业务为固定和移动电话,次要业务为无线电定位,这个频段上已经没有空闲的频率直接规划给RFID使用。因此,必须慎重考虑RFID业务与现有的无线电业务频率的供应问题。
三是RFID五大标准组织也存在利益之争。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
EPC Global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了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实力相对占上风。而AIM Global全球自动识别组织、ISO、UID则分别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标准组织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美国已经在RFID标准的建立、相关软硬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欧洲的RFID标准追随美国主导的EPC Global标准。在封闭系统应用方面,欧洲与美国基本处在同一阶段。日本虽然已经提出UID标准,但主要得到的是本国厂商的支持,如要成为国际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FID在韩国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但至今韩国在RFID标准上仍模糊不清。
四是全球现有117个针对数据交换的RFID协议标准。由于协议过多过滥,导致术语不统一,限制了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本来制定国际标准是ISO技术委员会的责任,但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制定标准的工作很复杂。(www.xing528.com)
另外,各个厂家的产品技术性能是由其自有的知识产权所决定的,其中技术封锁与专利保护也制约了RFID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技术标准的不统一已经带来很多弊端,影响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积极互动与合作。RFID投资者和应用商担心自己的产品标准如果与“最终的统一标准”不一致的话,则自己的努力与付出都将付诸东流。
所以随着全球物流行业RFID大规模应用的开始,RFID标准的统一和技术的兼容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
(3)市场需求
据有关机构调查,32%的受访者认为需求不明确阻碍了RFID在物流管理上的应用。用户对RFID的积极关注和消极应用说明了RFID潜在需求大、现实需求小的现状。
中国企业应用RFID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应用后的效益。从成本价格层面讲,RFID和条形码相比成本过大、价格过高,严重制约了RFID的普及应用;从技术层面讲,RFID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RFID产品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工艺还比较粗糙,其功能、式样、体积、重量、色泽、手感、安装等有待优化,读取识别率较低,标准缺位,各国使用的频率不统一,编码方式不统一等,这些都导致了对RFID的现实需求不旺的局面,进而阻碍了RFID技术对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促进作用。
虽然RFID应用面临许多障碍,但RFID的试探性应用仍在许多领域进行。目前国内已经有了一些成功应用案例。
(4)安全隐私
RFID存在的安全隐患。基于RFID技术的德州仪器公司的Immobi llizer系统(注册与认证系统)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汽车电子防盗系统,德州仪器销售数据显示至少出售了1.5亿套该系统。该系统相对于早期的电子钥匙,很难被伪造。但是几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却将该安全系统破解了。他们宣称,只要从真正的汽车电子钥匙中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提取数据,再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运算,该电子钥匙的密码就可被破译。
或许,将来通过一种相对简单的电子设备,犯罪分子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获得电子标签隐含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获得或破坏电子标签密码。随着应用的扩展,未来遍布全球各地的RFID系统安全可能会像现在的网络安全难题一样考验人们的智慧。
RFID带来的隐私问题。RFID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人们的隐私易被暴露就是RFID的缺陷之一。将RFID标签贴到单个产品上,当顾客带着商品离开超市后,零售商仍然能够追踪到产品的去向,部分消费者认为可跟踪个人购买商品的RFID标签,是对其隐私的侵犯,这也导致了对电子标签的拒绝使用。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议院对此曾提出了法案,要求在本地区限制RFID标签的使用,这个法案适用于任何使用RFID技术跟踪商品或人的企业和政府部门。
在欧洲,意大利成衣制造商Benetton公司曾计划在其生产的服装中嵌入Philips公司提供的RFID标签。不过,该计划宣布后招来一片批评之声,还促成了一个抵制组织。Benet⁃ton公司最终被迫宣布撤消该计划。
隐私保护人士要求做好数据保护,而现在这项技术又多了一项论战的战场——这种追踪芯片何时该销毁?RSA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兼总监Burk Kaliski认为,有很多有力的证据显示不“销毁”芯片可能会比较好。不过这并不表示它是永远开启的,相对于一般芯片这有点像“休眠芯片”(zombie chips)——芯片是有效的,但没开启时不会有任何活动。当芯片离开销售点之后,它们可能从“非私人”转为“私人”,所以芯片还是完整的,而且在特定的距离内可以回到可读取的状态,但其它时候则无法被商店或别的阅读器所读取。暂时让标签休眠的确有其用处,例如要把商品回收比较容易,一些瑕疵或危险的商品要回收也会很简单,而在药品的流通上,用RFID来扫描可能危险的药品成分,也有助于提高安全性。
但仅让芯片休眠也有隐患,若是让芯片原始制造商重新激活它,可能更危险。因为容易让人认为芯片已经死了,放松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随着远距离RFID设备的问世,当你在某地转移你的商品时,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正拿阅读器对着你。
不过,现正研发“选择取消(Opt-Out)”模式、“销毁(Kill)”模式、“休眠(Sleep)”模式或“干扰”模式的自毁型标签或消磁型标签来解决隐私问题,同时推进针对RFID应用的安全性立法,将为该技术的安全应用、市场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