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讨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实际应用可行性

探讨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实际应用可行性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RFID技术的热潮是来自于Auto ID实验室对建立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物联网”的设想。然而在实现上,RFID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进展并不如预计那么顺利。比如Wal-Mart已经推迟了它在2005年实现全球前100大供应商全面采用RFID技术的强制性要求。其成本主要是海量使用的RFID标签。3)技术的成熟性还不够。然而,把RFID技术应用于局部区域的交通智能化而形成的“车联网”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在局部采用RFID,可以不用考虑国际化标准的统一问题。

探讨RFID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实际应用可行性

近几年RFID技术的热潮是来自于Auto ID实验室对建立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的设想。其基本想法就是基于Internet的互联互通性,通过电子产品代码(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把供应链的物质网络(Network of Atoms)同Internet的比特网络(Networkof Bits)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形象地说就是在每个物品上贴上RFID标签,每个标签都赋予一个唯一的EPC码,当货物沿供应链流动时(比如,生产工厂—仓库中心—区域配送中心—零售店—货架—顾客),通过装在相关位置的RFID阅读器,可以快速地完成对产品的识别、盘点数量统计、自动补货、防伪检查等,以达到提高物流速度、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资金周转率等。该想法得到众多国际零售巨头,比如:Wal-Mart,Target,Metro的响应与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包括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OD)的支持,从而掀起了一股RFID的热潮。

然而在实现上,RFID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进展并不如预计那么顺利。比如Wal-Mart已经推迟了它在2005年实现全球前100大供应商全面采用RFID技术的强制性要求。其中的几个主要的因素是:

1)全球标准的不统一。特别是数据格式以及受政府管制的UHF频段,美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标准。中国也正在制订自己的标准。但是为了实现在全球化的供应链上都能识别采用RFID标识的物体,标准的统一非常重要。

2)成本高,投资主体不明确。其成本主要是海量使用的RFID标签。由于供应链上涉及众多商业主体,包括产品生产商、物流服务提供商、运输商、仓库管理、海关、机场或码头、分销商等,很难用一种商业模式把他们的投资与利益平衡起来,让某方或让大家共同来投资。

3)技术的成熟性还不够。目前被动式标签中的数据存储时间还有限,标签读取的成功率也受很多环境因素制约。

4)其他因素,包括隐私、安全等问题。(www.xing528.com)

然而,把RFID技术应用于局部区域的交通智能化而形成的“车联网(Internetof Vehi⁃cles)”具有更高的可行性。这是因为:

1)针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局部(全国、全省或全市)采用RFID,可以不用考虑国际化标准的统一问题。

2)投资主题明确。无论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还是公共交通服务提供者,在有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考虑进行投资。目前很多高速公路隧道的不停车收费系统,都是投资主体(或者叫服务提供者)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而进行的技术改造。

3)技术具有更高的成熟性。针对智能交通的应用中所采用的主动式、超高频标签,其读写距离远、安全性好、数据存储时间更有保障。虽然主动式标签的成本比被动式贵很多,但是针对车辆这种昂贵的物品,主动式标签的成本占的比例非常小。

4)由于采用主动式标签,对于安全性、保密性、隐私问题的处理都有很成熟的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