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应用涉及很多技术,还涉及一系列的标准问题,包括无线电频率、数据格式、编码等。目前,RFID还未形成统一的全球化标准,市场呈现多种标准并存的局面,但随着RFID全球大规模应用的开始,RFID标准的统一问题已经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
RFID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和后台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目前已经发布或者正在制定中的标准主要是与数据采集相关的,其中包括RFID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接口、阅读器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RFID标签与阅读器的性能和一致性测试规范,以及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等。后台数据库网络应用系统目前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国际标准,只有少数产业联盟制定了一些规范,现阶段还在不断演变中。
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EPC Global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的,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了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和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而AIM、ISO、UID则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厂商的利益;IP-X的成员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的厂商为主。比较而言,EPC Global由于综合了美国和欧洲的厂商,实力相对占上风。
当前国际上在UHF(超高频)频段的RFID主要技术使用860~960MHz频段,因为它最具有适用于国际间物流管理的特性,因此这一频段下的标准之争也最为突出。虽然我国的标准还没有正式发布,但由于目前国内的RFID应用大多是在闭环下的应用,所以标准已经不是障碍。
我国在RFID标准的建立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标准建立的缺陷
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大多是参照国外标准制定国家标准,或者直接采用国外标准。标准是知识产权的最集中的体现,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我国标准,或者直接采用国际标准,这相当于强制实施国外标准,导致我国产业界掉入国外的专利陷阱,跳出陷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是标准推广的缺陷。我国的标准审定以行政审批为主,企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只能被动执行,几乎没有发言权。
(2)产业发展的滞后(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仅有少数企业已有能够规模化生产基于13.56MHz频段的芯片,而国际上应用最广的UHF芯片则还在研制之中。HF频段的标签封装技术和生产已经成熟,但还不能进行UHF频段的标签封装,封装设备还依靠进口。基本具有HF频段阅读器设计和集成制造能力但还没有UHF频段以上阅读器设计和制造能力。RFID的特性要求整个产业链必须同步发展,而我国在超高频技术、芯片制造、封装等关键环节跟不上,造成成本居高不下,从而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3)相关应用的落后
我国RFID潜在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的,这些用户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库存控制难,数据采集效率低下等,而RFID技术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方式,另一类是被动的,传统的生产商对RFID技术原本没有特殊的需求,但迫于进入国外市场的要求或销售渠道如沃尔玛的要求而不得不考虑实施RFID。目前,国内只有极少数单位在试点应用RFID,如铁道部利用RFID进行列车调度,中国邮政利用RFID分拣邮包,上汽集团将RFID应用于汽车制造质量管理中等。这种初级闭环小规模的应用无法充分体现RFID的优势。
(4)使用频率的限制
当前国际上RFID在UHF频段主要使用430MHz和860~960MHz两段频率,但在我国860~960MHz已分配给专用业务、集群和公众移动通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无线电业务,没有空闲的频率直接划给RFID使用,这就决定了现阶段该频段的RFID无法使用。
发达国家以标准为依据,采用以技术标准、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如果我国试图建立自己的RFID标准,对标准背后的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施加决定性影响,必然遭到标准先发国家的强烈抵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