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史著作中,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周锡保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服装史研究的开山之大作。后面的研究学者们则沿着前人的路,从各方面研究中国古代及近代服饰,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丰富的中国服饰史文献。总体来看,中国服饰通史著作的影响力较高、使用量较大,而断代史、专门史则相对靠后。大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中国服饰史著作。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沈从文
出版:商务印书馆,2017
ISBN:978-7-100-15148-1
其他版本: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7)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商务印书馆(香港),1992)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南天书局,1988)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1981)
图4-1-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该书为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弃文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史学研究的代表著作。该书编著历时17年,198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郭沫若作序。全书依托丰富的服饰实物及图像、壁画、墓俑等形象资料,与相关的文献记载互证,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文物的图像,对自殷商至清朝三千多年间各个朝代的服饰问题进行了抉微钩沉的研究,对中国历史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服饰制度的发展、沿革,以及它和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意识形态的种种关联,做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见解。全书共25万字、350余幅图,以“札记”的形式编写,共179篇文章(图4-1-1)。
沈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纯真的热情和喜爱,学术态度认真严谨,阅读过大量的古籍文献,并且研究了很多文物。该书的每一篇都是先生扎实研究的成果。黄能馥先生这样评价沈从文先生的服饰研究:“沈从文先生以广博的学问和坚强的毅力,将浩瀚的文史材料及历代绘画雕塑作品和考古发现的有关服饰资料进行全面的排比鉴定、归纳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科学结论,开拓了中国服饰文化史研究的正确道路。”在该书中,沈先生对服饰研究的相关文物资料做了严谨的断代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而言,这本书可贵的地方在于其引经据典,所有的文字资料、服饰实物资料及形象资料都一一详细标注其出处,使得后面的研究者可以依这些线索找到资料出处。另外,以服饰为载体,展现了中国历代朝野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可以考见中华各兄弟民族间的互相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是绝好的物质文化成果性研究文献。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学术专著,为后人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物专家和考古学家孙机先生评价《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研究中国服饰史的开山之作,是中国服饰史的第一部通史,服饰史上的许多观点是第一次在这里提出来,并被广泛认可,成为定论。
作者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县,苗族,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沈从文先生留下文学作品七十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及《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多篇。
该书的出版十分坎坷曲折。1963年12月,根据周总理指示,当时的文化部责成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中国古代服饰资料》的编纂工作,沈从文先生受命写《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他原计划编写10部。1965年完成的是200幅图及说明的试点本,选的是历代争论较多、问题较多的题目。沈先生一个人完成该书的全部文字工作,当时历史博物馆陈列部美术组的李之檀、范曾和陈大章完成临摹实物的墨线图版。全书图版200幅,文字20余万。1964年,该书作为国庆十五周年献礼著作,出版社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将画稿一一投影成放大的玻璃板负片,然后将画面的线条一根一根地修整,用墨涂去线条上的毛刺,再制成缩小的正版,每幅图的打样都非常精致。
然而,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书并没有按时出版。1967年历史博物馆工作因当时的运动陷于全面停顿状态。出版社临摹的画稿受到批判,原稿丢失。所幸玻璃板、书稿和打样留了下来,保存在历史博物馆美术组,成了在香港出版时唯一供重新制版的版样依据。
沈先生在1969年11月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在没有任何工具书的情况下,凭记忆补充《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文稿中的资料。当时他生怕自己活不长,一心一意地想把自己的知识留给后人。1972年返京后,他重新校对《中国古代服饰资料选辑》书稿,准备出版。但这次修改稿在1974年被退回来。
1975年,沈从文晚年的两位重要助手王㐨和王亚蓉进入沈从文的工作班子。其间,纺织考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加了丰富的服饰文物素材资料,尤其是王㐨、王亚蓉参与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荆州江陵马山一号楚墓、陕西法门寺唐塔地宫、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满城汉墓等多处大墓的纺织考古发掘。
1976年,周总理的逝世对沈先生打击非常大,他内心因为没能让总理看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而充满愧疚。为了表达对周总理的纪念,该书中,以“图”命名的那部分图片是周总理审阅过的。后面增加的图命名为“插图”,以示区分。这些增加的插图由王亚蓉绘制完成。
1978年,沈先生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㐨、王亚蓉两位助手也被调来帮助沈先生工作,组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室”。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全部书稿。1981年9月,历时17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终于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完成了周恩来总理的嘱托。大家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这本书在香港出版。其实,当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别来联络出版。但由于出版印刷的难度,这两个出版社都要与日本合作出版。沈先生不同意,认为中国人的书要中国人自己出版。最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的李祖泽先生亲到北京,承印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该书出版后,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尼克松、日本天皇、伊丽莎白女王。它也引起了国际文化界和出版界的关注。
这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先生的试点本。他原来计划下面还有9本,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中国历代服饰大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室为了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服饰大系》,即《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断代本,王㐨、王亚蓉奔忙于外省,进行考察研究及文物修复,沈先生给予原则性指导。然而,1988年5月,沈从文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1992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了由王㐨先生完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王㐨先生在重病中,仍在做《中国古代服饰大系》图录的工作。但他严于律己的态度,使他最终也没能把《中国古代服饰大系》交给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2.《中国古代服饰史》
作者:周锡保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ISBN:978-7-5117-0503-7
其他版本:
《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中国古代服饰史》(南天书局,1989)
《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图4-1-2 《中国古代服饰史》
该书是中国著名服饰史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周锡保教授于1956~1984年所著,于1956年、1961年分别被立为当时文化部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于1984年完成出版,一直是各专业院校的通用教材。全书30余万字,收有650幅插图(图4-1-2)。
该书完整、系统地勾勒出我国自上古至明清、近代服饰的形成、演变、特色以及前后的递嬗、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系统地分章分期阐述中国服饰的形成,以及其后的服饰特色和制度的承前启后、演变发展。每一章以文献和图例分述男和女的官定服饰和日常服饰,如冕、弁服、朝服、公服、常服、便服、军服等,并记述上至宫廷、大夫士人,下至阎闾百姓之家历朝的风俗、礼仪。该书着力于对我国衣冠服饰变迁发展的全历程研究,清晰地描绘出我国衣文化的发展轨迹。
全书着重以历史文献来引证史料所载的图像和著者在各地描绘服饰实物所集的形象,又以形象来核实文献,从而形成该书严谨科学性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特点。周先生在掌握了大量丰富的实物资料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辨别、甄选、比较、考证。逐件逐样、逐朝逐代地加以编排分类,再按照中国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分章分节阐述。对于具体的衣饰、鞋帽、发型等的嬗变演进,也都描绘出清晰的轨迹。
该书是大专院校服饰史专业教材和历史专业的民俗学教材,为国内外从事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等专业的研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同时,该书在编著体例方面也为诸多后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风范,后来出现的断代服饰史皆以此为蓝本。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1979~1985)。
作者周锡保,1910年出生于江苏太仓,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图案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上海戏剧学院,在舞台美术系从事装饰美术课的教学工作。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南通学院副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在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李法曾版)中担任服装顾问。所写著作有《中国古代服饰史》《我国服装的变迁》《宋代服饰备考选》《戏剧服饰及其他》等。
《中国古代服饰史》是周锡保先生数十年来从事中国历代服饰研究及教学的成果。1956年,文化部、教育部要求在文科大学中开设服饰史这门课程。上海戏剧学院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周先生。1961年,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编写会议,将这门教材列入编写书目。周先生此前并没有接触过服饰史,但因为国家需要,他欣然接受了中国服饰史的编写和教学任务。于是他从零开始,穷尽其半生精力,一点一滴地去发现和积累,广泛而认真地搜集了历代衣冠服饰的大量资料。
为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周先生到晋北的云冈、洛阳的龙门、西北的敦煌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到全国各地博物馆看人物画迹、泥塑木俑、砖刻石雕及至民间工艺、出土文物等。在现场把见到的形象资料用单线勾勒描绘下来,再根据实物当场调制颜色,涂上小块的色彩作为记号,旁边还用小字标注了细部的名称、尺寸、颜色、出处等,以便之后准确地复稿整理。
他泡图书馆,翻阅中国古今历史文献,研读大量的典籍,从二十四史开始,到各种历史传记、笔记小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图书馆都是他常去的地方。他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甚至等待开会的时候,他还取出古籍研读。
他用这种聚沙成塔的办法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总计辑录近三千万字的文献资料,画了近万个服饰实物的素描和临摹稿。到1965年,他已经完成了书稿的初稿。然而,之后由于形势变化,书稿整理被迫中断。1978年这项工作又重新开始。这时,周先生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他以更顽强的毅力,分秒必争地对《中国古代服饰史》在初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这期间的出土文物、实物资料为书稿观点提供了依据。周先生对每一个观点都极慎重,一件服饰往往要通过很多东西去考证。他不断地发现、补充,努力使书稿日臻完美。
1982年底,《中国古代服饰史》终于完稿。十分遗憾的是,1984年9月该书出版发行之时,周先生终因心脏病发,猝然去世,未能亲眼见到他为之付出了后半生心血的专著出版面世。这本著作与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起,成为中国服饰研究重要的开山之作。
3.《中国服饰史》
该书以中国服饰文化的起源、形成、繁荣、发展、演变全过程的物质性特点和精神性特点为对象,记述各个历史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其中涉及服饰门类、穿着方式、服饰制度、服饰材料、服饰纹样、发式打扮诸方面。它以人类文化学、考古科学的重要成果为依据,结合历代文史典籍的文献材料及有关的出土服饰实物,以服装学的一般原理为立足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服装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图4-1-3)。
作者:黄能馥,陈娟娟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ISBN:978-7-208-12181-2
其他版本:
《中国服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图4-1-3 《中国服饰史》
全书共11章,文字30万,图片1200多幅,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样式、纹样、佩饰等。此书在1997年元月举办的全国服装类图书展评会上荣获最佳图书奖第一名。该书是不错的中国服饰史入门书籍。
黄能馥,1927年出生于浙江义乌,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毕业,同年开始跟沈从文先生学习染织美术史及服饰文化研究。1955年在央美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后来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系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委员、院刊《装饰》杂志编委、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顾问、《流行色》杂志编委、加拿大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展览会纺织科技顾问、《工艺美术论丛》主编、苏州丝绸博物馆顾问、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总顾问、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筹建处总顾问等职。任教期间,他开创了该校的丝绸织花设计、织花工艺制作、中国染织纹样史、基础图案等课程,从事中国服装史及中国丝绸史的研究工作。主要学术著作有196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印史话》、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丝绸史话》(与陈娟娟合著)、1985年及1987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印染织绣》上下册、1995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服装史》(与陈娟娟合著)、199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通志·服饰志》(与陈娟娟合著)、199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服饰艺术源流》(与陈娟娟合著)、1999年10月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历代服饰艺术》(与陈娟娟合著)、1995年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装饰纹样大典》(与陈娟娟合编)等。
陈娟娟1936年出生于北京,1956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师从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织绣文物40余年,一直从事古代织绣文物的研究、分析、鉴定工作,亲手为故宫及兄弟博物馆分析鉴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历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顾问、苏州丝绸博物馆顾问、南京云锦研究所古代丝绸文物硏究复制学术顾问、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筹建处顾问、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刺绣顾问等。主要学术著作见黄能馥简介中的合著部分;她还与他人合著了1983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的《国宝》、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联合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宝录》等。
4.《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作者:孙机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ISBN:978-7-5325-6945-8
其他版本: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1993)
图4-1-4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该书是对中国古代车舆、冕冠、服饰进行研究的孙机先生的论文集。书稿上编通过对实物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车舆各个细节、部位进行研究探讨。该书对通天冠、进贤冠等古代冠冕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服装若干重大的变革,如南北朝后期我国服装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辽、金、元、清服制政策的区别等,均根据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做出了较透彻的分析。书中还提出了中国古代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这为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中国服装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书稿下编是对《旧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的校释,所引文献为第一手材料和最好的版本,所引实物年代清楚、性质明确,为治舆服史者了解和利用古文献提供了方便(图4-1-4)。
孙机,1929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文物学家。1949年,孙机自青岛来到北京,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11月分配到北京市总工会工作。1950年调北京市总工会宣传部文艺科工作,任北京业余艺术学校工人部副部长。1951年,孙机开始随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对中国古舆服产生浓厚兴趣。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1960年毕业后在北大历史系资料室工作。1979年调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工作,1983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1986年评为研究馆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几十年来,孙机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在古代车舆、冕冠、服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著名的国宝级文物专家、考古学家。
5.《中国服装史(2018版)》
该书共十一章,从先秦服装开始,随朝代演进直至21世纪初,择其要点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男女服装中以女服为主,军民服装中以民服为主,成年和儿童服装中以成年服装为主。该书重视我国多民族的特点,除了叙述汉族服饰的演变外,还详细介绍了各少数民族服饰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使读者窥见了整个中华民族服饰艺术的全貌(图4-1-5)。
各章中除服装名称、款式、纹样外,特别介绍了服装形成、流行的文化背景,并提供线描图以供学生临摹。该书本次修订除保留原书特色外,另新增“服装起源”“延展阅读”及适量彩图,以提高该书的新鲜性和实物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历朝历代的服装文化。
作者:华梅
出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ISBN:978-7-5180-5012-3
其他版本:
《中国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中国服装史(修订本)》(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中国服装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图4-1-5 《中国服装史(2018版)》
《中国服装史》自1989年7月首次出版,至今4版印刷36次,附插图1036幅,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均在书中有所体现。入选“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是高等院校服装专业师生和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服装爱好者的入门教材。
6.《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作者:周汛,高春明
出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ISBN:7-224-00512-6
其他版本:
《中国服装史》(文津出版社,1989)
图4-1-6 《中国古代服饰风俗》
该书介绍了上古时期、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服饰。该书为中国风俗丛书,意在全面地介绍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服饰风俗的形成、内容和特征,帮助读者透过中国各民族纷繁多样的风俗形式,了解其固有的心理特征(图4-1-6)。
周汛,女,1935年12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先后在上海京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从事舞台美术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史论研究,出版了《中国历代服饰》《中国服饰五千年》《灿烂的中国古装》《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国古代服饰大观》《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等专著,其中部分著作已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国文字出版。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的各类奖项。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高春明先生1956年出生于上海。历任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艺术家》杂志社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服饰史和文化遗产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中国历代服饰展”“二十世纪初叶上海服饰展”“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等大型展览,任总策划、总设计。编撰和主持编撰有《中国服饰》《中国历代服饰》《中国服饰五千年》《中国服饰名物考》《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国古代平民服装》《中国传统服饰形制史》《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中国历代服饰文物图典》等40余部学术专著,曾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政府图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中国香港最佳中文艺术书籍奖、美国传艺第25届书展优异奖、德国莱比锡全世界最佳书籍奖等。其复原绘制的古代服饰展示图曾经在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展出。
7.《中国服装史(修订版)》
该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该书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服装书刊展评会最佳书刊奖(图4-1-7)。
作者:黄能馥,陈娟娟
出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ISBN:7-5032-1853-3
其他版本:
《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图4-1-7 《中国服装史(修订版)》
8.《中国历代服饰史(第二版)》
该书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组织编写的服装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本次修订做了较大的增删调整,使之更加符合专业教学的需要。修订后,该书共有十二章,内容包括衣饰起源、服饰材料、刺绣画绘,图案纹样、章服制度、制衣状况、服饰演变、面饰化妆、发型髻饰、冠制、履制以及风俗篇等。该书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行了综合详尽的介绍与分析,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材(图4-1-8)。
袁杰英,1955年起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继续从师沈从文先生、雷圭元教授研修中国服装史和民间服饰,后为教授,研究生指导教师,是我国高校服装专业创建人之一,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专业顾问、《装饰》杂志顾问等职。曾被授予学术成就奖和荣誉奖章。著有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服饰》、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旗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服饰史》、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服装模特表演艺术》、辽宁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服装设计师足迹》等书。
作者:袁杰英
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ISBN:7-04-019287-X
其他版本:
《中国历代服饰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图4-1-8 《中国历代服饰史(第二版)》
9.《古代服饰》
该书为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以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线索,采用了大量的古代服饰资料,系统揭示了我国历代服饰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并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书中配有彩图6幅,插图58幅(图4-1-9)。
作者:华梅
出版:文物出版社,2004
10.《中国服饰史》
ISBN:978-7-5010-1472-9
图4-1-9 《古代服饰》
该书从原始社会讲起,介绍了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和近代各重要历史时段的典型服饰。语言精当,配图丰富,是了解中国服饰历史的优选读物(图4-1-10)。
沈从文先生曾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过《中国服饰史》词条。这本《中国服饰史》的文字大体就是该条目的原始面貌,由王㐨先生执笔。该书既是那部国礼赠品《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浓缩本,又是一部可以根据书中断代,检阅华夏服饰的工具书。
作者王㐨,1930年出生于山东莱州,沈从文助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历史所的文物考古学家、鉴定家,高级工程师。主持、参加过多处古址发掘、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包括著名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江陵马山楚墓等。著有《中国古代绞缬工艺》《八角星纹与史前织机》等论文。发明了“字书文物的桑蚕单丝网·PVB加固技术”,这一项保护古籍的新发明技术至今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沈从文,王㐨
出版:中信出版社,2018
ISBN:978-7-5086-8962-3
其他版本:
《中国服饰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图4-1-10 《中国服饰史》
这本书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重头条目《中国服饰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普及功能较强的大型工具书。服装学科内容的编纂,在1986年开春启动。1982年江陵马山楚墓的发掘明显反映出王㐨在文物学问上的卓越不凡,《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和他的有关考古发掘报告足以说明他是《中国服饰史》词条撰写的最佳人选。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组请王㐨先生来写这个条目。王㐨先生非常仔细地了解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体例要求。沈从文先生听说王㐨先生接了《中国服饰史》,非常高兴,沈夫人张兆和也破例让沈先生长时间地讲了意见,比如如何才能疏而不漏、如何断代、断代怎样写等问题。王㐨说,主要从服饰制度和衣裳制式两方面来写,最能反映多变的社会,体现民族文化。关于“断代”,则秦汉结合着写,明清对照着写,春秋战国单挑写百花齐放,隋唐五代联系写繁荣隆盛等,不千篇一律,但也非故弄玄虚。就这样,有了沈从文、王㐨联名编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服饰史》词条。但因篇幅有限,《中国服饰史》初稿超过三万字,图太多,超出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的字数限制,王㐨不得不压缩文字。由于长年奔波积劳成疾,在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写词条的后期,王㐨先生已沉疴染身。为了让他活下来、坚持住,医院一趟趟给他做“透析”。就这样,他完成了载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服饰史》词条工作。
《中国大百科全书》服装分支副主编王晓梵先生看到最初王㐨执笔的一大本变成不足两万字的定稿,不免有些遗憾。因此,他一边整理故人王㐨先生的文字底稿,一边补配精当的插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本《中国服饰史》。
11.《中国服装史》
该书对中国自上古以来直到现代中国的服饰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各个朝代的历史背景做了概述,主要分为原始社会服饰、先秦服饰、秦汉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服饰、宋代服饰、辽金元服饰、明代服饰、清代服饰等。其创新之处在于,在各个章节都设置了不同的“阅读材料”,包括文中的许多“链接”与“小资料”,能让学生直接阅读大家、名家的论述,这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更可以拓宽学生的相关知识面,提高其中国文化修养。《中国服装史》是普通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图4-1-11)。
作者:袁仄
出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ISBN:7-5064-3240-4
图4-1-11 《中国服装史》
作者袁仄,198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完成服装设计硕士研究生学业,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学硕士;1996完成服装史论研究,获香港理工大学哲学硕士。历任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等职。从事服装设计、服装史学、设计理论的教学科研20余年,研究领域为中国服装史、服装理论和艺术设计史学。主要研究中国服装断代史,如中国20世纪服饰演化史研究、唐代服装研究、设计艺术史研究、服装理论等方面。先后参与国家项目流行色研究、纺织部项目服装人才培养研究、北京市项目中国服装史学研究、中国第七届戏剧节闭幕式服装指导、宁波国际时装节开幕式策划及服装等科研项目。独著、合著及主编多册专业书籍,有《服装设计学》《世界时装大师》《服装设计系列丛书》《人穿衣与衣穿人》等。
12.《中国丧服制度史》
作者:丁凌华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ISBN:7-208-03306-4
图4-1-12 《中国丧服制度史》
丧服制度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分为正统文化与俗文化两大类。正统文化是历代统治阶级所颁行的各项制度规范,如礼仪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也称为制度文化。而俗文化则是民间的风俗流习。该书研究的“丧服制度”属于正统文化的范畴(图4-1-12)。
丧服制度实际上分为服饰制度、服叙制度和守丧制度,是“五礼”中的“凶礼”。服叙制度是确定亲属关系的内在规范,而服饰制度和守丧制度则分别是符号标记和行为准则。该书从这三方面入手解释丧服制度,论证有力,论据充分,值得细读。该书为社会转型与法律学术丛书之一。
丁凌华教授,195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82年1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曾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法制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国法制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他开设了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家庭法、中国民法史、中国法制史研究、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国法制史源学等课程。已出版专著及主编、参编著作和教材有《中国丧服制度史》《中国法制通史》《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法律三百题》《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文化》等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司法部优秀论文奖、司法部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合作)、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上海市育才奖、华东政法学院论文一等奖、法律系论文一等奖等。曾多次被学生评为华东政法学院十佳教师。
13.《中国服饰通史》
作者:陈高华,徐吉军
出版:宁波出版社,2002
ISBN:7-80602-563-4
图4-1-13 《中国服饰通史》
全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及少数民族十三编。每编分述服饰制度与社会风尚、服装式样、化妆、发式首饰等。该书系统地反映了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图4-1-13)。
陈高华,1938年出生于浙江温岭。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历史研究所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隋唐宋辽金元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中国史研究动态》主编;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1990年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学部委员称号,2007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2007年起),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08年起)。主要研究方向为元史,兼攻明史、中国绘画史。独立著作或合著有《元史研究论稿》《宋辽金画家史料》《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等。
徐吉军,浙江宁波人。从1983年8月起,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担任研究员。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馆长;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学刊》常务副主编。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曾独著或合著有多部学术著作,并与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高华先生、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国务院古籍整理小组原秘书长傅璇琮先生、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等合作主编多部大型学术著作。
14.《中华历代服饰艺术》
该书运用丰富的考古材料,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从原始社会至现代7000年来的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佩饰诸方面的发展演变和艺术成就,特别着重于考古科学的成果,集服饰文物史料之精华,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图4-1-14)。
作者:黄能馥,陈娟娟
出版: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ISBN:7-5032-1648-4
图4-1-14 《中华历代服饰艺术》
15.《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该书上自商周,下至明清编纂了中国古代的铠甲戎服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中国古代军戎服饰进行了历史性的系统描述。除了提供实物彩图外,该书的最大特点是作者根据出土实物、塑像及相关资料,亲手绘制了400余幅复原图。这些图片采用了最写实的画法,完全按照真实比例复原出历朝历代的军人造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迄今为止,它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史的第一本学术专著。该书材料丰富,论述严谨,图文并茂,插图精美(图4-1-15)。
军戎服饰,按现代的说法就是军服。现代的军服主要由服装和标明军衔、军种的标志组成。而古代军戎服饰则至少包括两大类型的服饰:一是戎服,二是防身护体的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着的便服,武官还要加上表示官职的官服。甲胄是军人作战时用于防护的装备,有时也会在一些重要典礼上使用。因为甲胄是穿戴在军人身上的,直接影响到军人的服饰造型,所以它又是军戎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刘永华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ISBN:978-7-302-30594-1
其他版本: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图4-1-15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军队在国家政治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朝历代的帝王、政治家无一不对军队的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这其中包括督造、制定最能发挥军队战斗力、便于指挥的军戎服饰和服饰制度。所以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是比较系统、规范的服饰,这种系统和规范的程度,能体现出历代的战争、军队的建设和武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该书曾获第十届中国图书奖,再版中增加了新的考古资料和复原图。
作者刘永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具有深厚的写实绘画功底,主要从事绘画教学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兵器、车舆马具、仪仗仪典方面的考古复原研究。
16.《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作者:孙机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ISBN:978-7-5325-8141-2
图4-1-16 《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该书收录了孙机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其中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久,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亦有“华带飞髾而杂襳罗”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还有对中国古代带具的系统梳理,上溯先秦法服,下及元明绦带,述型式之演变,评纹饰之发展,叹工艺之精湛,惜霞帔坠子制作之精巧,式样之纷繁,更喜其所蕴绵绵心意;更有备受推崇的明代束发冠与头面,若分心般叠曲萦回,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其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图4-1-16)。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
17.《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
该书通过《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原生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反映的是周朝政权与神权的分配,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促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落。《周礼》六冕礼制的漫长兴衰变异,折射出了服饰与权力、学术与政治在传统中国的复杂关系(图4-1-17)。
作者:阎步克
出版:中华书局,2009
ISBN:978-7-101-06685-2
图4-1-17 《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
作者阎步克,1954年11月生,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1993年起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论文90余篇。
阎先生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2005年春的那个学期,他打算在古代官阶的课上加入等级舆服的内容,为此开始阅读历代《舆服志》。从最初动笔至2009年,这个课题他做了四年。内容所涉时段广,史料浩瀚,主要是历史后期的相关史料。阎先生病后出院,精力大不如前,视力明显变坏,无力遍检通读。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他感觉个人的能力太有限了,做到哪儿就算哪儿。另外,该书文风比较随意,他说:“如果有人认为那不是学术著作的应有写法,没关系,别把它看成学术著作就成了。既然写,就宁愿按自己开心的样子写,不会为别的什么委屈了自己。”
18.《中国历代服饰》
作者:周汛
出版:学林出版社,2002
ISBN:7-80616-421-9
图4-1-18 《中国历代服饰》
该书以文物为依据,结合文献记载,综合比较和介绍了中国历代的服饰沿革、服饰特点和服饰制度。全书分为前言、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共10个部分,16万字,图834幅,其中彩图346幅,并附有《中国服饰沿革简明图表》(图4-1-18)。
19.《中国历代服饰艺术》
该书将学术性与鉴赏性完美结合,对中国服饰艺术的历史和精华做了集中的展示。该书第一部分为导言,简明介绍了中国历代服饰的发展史、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第二部分为正文,以服饰形制门类为序,分为首服篇、上衣篇、下裳篇、足衣篇、发式篇、妆容篇、饰物篇、工艺篇、纹样篇共九部分。在每个门类下又按历史沿革编排,详尽地展示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与艺术风格;第三部分为附录,收录了图片索引以及中国历史年代表(图4-1-19)。
作者:高春明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ISBN:978-7-5006-8906-5
图4-1-19 《中国历代服饰艺术》
20.《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敦煌石窟位于中国甘肃敦煌。敦煌是驰名世界的石窟画廊。这里保存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和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佛像及壁画、彩塑,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并形象地记录了各时期的社会风俗、地理、山川、交通、生活、建筑、服装、音乐、舞蹈等极为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资料(图4-1-20)。(www.xing528.com)
作者:常沙娜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ISBN:978-7-302-49429-4
其他版本:
《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图4-1-20 《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在酒泉郡下设置敦煌郡,并在敦煌设置玉门关以后,敦煌地区便成为古代中国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枢纽,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丝绸出口的名城、“丝绸之路”上的要道。
“丝绸之路”这个美称,代表了古代西方世界对以生产蚕丝而著名的古老国度的憧憬。中国特产的质地轻柔、华丽美观的蚕丝织物在古代被视为人间珍宝。轻盈华美的中国丝绸上还有丰富的民族风格纹样图案。中国古代丝绸的图案在敦煌石窟中的佛像、飞天和供养人的衣饰上都有所反映。在佛座、宝盖、藻井、庙堂内的幡灯、边饰以及善男信女发愿捐献给佛堂做供养品的织物上,也都保存着完好的图案。这些纹样图案,是研究中国服饰图案和染织工艺历史的宝贵资料。
敦煌石窟中,佛教图像的服饰、衣冠、璎珞佩戴等,各因其塑造或绘制的时代以及所塑出的善男信女的身份而异。有一部造像度量经,上面除规定塑造佛像的比例尺寸,还规定了佛像的衣着形式和色彩。所以敦煌石窟各时代佛像衣着的彩绘和用色都不一样。而佛与人所穿着的衣服装饰图案,随着不同的时代风格、民俗习惯和流行风尚而有所创造和发展。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各时代佛像及供养人服饰图案的具体内容。织物演变的历史,尤其是作为“丝绸之路”上流行的染织图案演变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生产工艺技术的智慧和创造。
《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对敦煌壁画及彩塑上反映出来的服饰图案做了系统的整理,重现了各朝代服饰图案的原貌。光看敦煌的艺术品也许看不出来,但是经过艺术家原样呈现之后,敦煌画中那些人物身上的服装的花纹和纹理极其精美。
作者常沙娜,女,满族,祖籍浙江杭州。1931年3月生于法国里昂,1937年随父母回国,1945~1948年在甘肃敦煌随其父(著名画家常书鸿)学习敦煌历代壁画艺术。1948年赴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学习。1951年在清华大学营建系工艺美术教研组任助教。1953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任染织美术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1998年1月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五届执行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常沙娜教授是著名的敦煌艺术和艺术设计研究专家,同时又是当代富有开拓精神的工艺美术教育家,从事教学50年,培养了一批艺术设计的中坚力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她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设计和首都“十大建筑”中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民族文化宫以及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燕京饭店、中国大饭店等重点工程的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并参与了首都国庆三十五周年庆典活动的总体设计顾问和组织工作。1997年她主持并参加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赠香港特区政府的纪念物“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以及装饰性的刺绣花卉挂屏、敦煌风格的壁饰等作品。
她潜心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倡导艺术设计的现代探索必须根植于中国民间艺术与传统美术,她著述或编著的《敦煌历代服饰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和《敦煌壁画集》等,既是敦煌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不可缺少的教科书。
21.《大明衣冠图志(Q版)》
该书用Q版形象绘制了中国明代的服饰,详细介绍了相关的历史知识,使对明代服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更通俗形象地了解明代服饰文化。该书的分类和体例参考《大明会典》,将不同服饰按照穿着者的身份(等级)分为皇帝冠服、后妃冠服、皇子冠服、内使冠服、文武官冠服、命妇冠服、军校冠服、生员吏员巾服、士庶巾服、士庶妻冠服、婚丧冠服、仆役巾服、乐舞巾服、僧道杂流巾服等十四大类,每类各成一卷。另外,还将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服饰绘制成示意图,单独列为一卷。书中所有漫画形象和图示均参考明代服饰实物、绘画以及典籍文献绘制,同时用文字的形式加以详细说明(图4-1-21)。
作者:董进(撷芳主人)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ISBN:978-7-301-26731-8
其他版本:
《大明衣冠图志(Q版)》(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图4-1-21 《大明衣冠图志(Q版)》
22.《中国历代传统纹样》
该书共分八章,描述了从史前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国历代的纹样。我国的传统纹样源远流长,从原始图腾、彩陶艺术,到历朝历代品种繁多、各式各样的器物装饰纹样,均见证了我们民族装饰艺术发展历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审美意识和特征。即使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传统纹样仍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该书选图精细,十分实用(图4-1-22)。
作者:张羿正南,潘明歌,陈宁
出版: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
ISBN:978-7-5401-1628-6
图4-1-22 《中国历代传统纹样》
23.《中国旗袍文化史》
虽然旗袍的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亦是为当今世人所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图4-1-23)。
《中国旗袍文化史》介绍了旗袍文化的发展历程。全书共六篇,分别为:东北篇(1644年以前),源头——山林中的粗犷与实用;北京篇(1644~1919年),入关后——皇城里的精致与奢华;上海篇(1920~1949年),西化——洋场中的妩媚与时髦;港台篇(1949~1977年),余存——西化的性感与怀旧的优雅;全球篇(1977年以后),变革——多样化与符号化。
作者:刘瑜
出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ISBN:978-7-5322-6705-7
图4-1-23 《中国旗袍文化史》
24.《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作者:黄能馥,陈娟娟,黄钢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ISBN:978-7-302-31762-3
其他版本: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图4-1-24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图4-1-24)。
该书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的具体面貌。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书正文及图的说明约86万字,附图精美,有彩图2708幅,黑白图528幅,各图均有详细说明,是内容全面、图片丰富,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的学术巨著。
25.《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
作者:吴昊
出版:东方出版中心,2008
ISBN:978-7-80186-773-5
图4-1-25 《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
该书描述了民国期间(1911~1935年)中国妇女服饰变化。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35年抗战前夕,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政治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当时的妇女服饰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这个时期的妇女服饰就像是一出漫溢喜怒哀乐的通俗剧,包含了“梦想”——截发男装,渴求取得与男性一样的地位;“痛苦”——束胸,阻止胸部发育;“恐惧”——因衣着触犯封建禁令,受到惩罚;“欲望”——解放身体,衣着暴露;“愤怒”——断发短衣,加入社会改革运动,甚至从军北伐以及抗日。该书在侃侃而谈中引述了大量的报刊资料和文献,并附上当年的图片资料,让读者在轻松浏览中观赏到一幅中国妇女时装变迁的社会风俗画卷(图4-1-25)。
26.《中原女子服饰史稿》
该书以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中原汉族妇女服饰为研究对象,将该地区汉族妇女服饰的演变特点,以“锦绣中原”“胡风入华”“两宋风流”“金缕曲”四方面内容作为概括,为人们了解相关知识、研究问题提供了帮助(图4-1-26)。
作者:孟晖
出版:作家出版社,1995
ISBN:7-5063-0963-7
图4-1-26 《中原女子服饰史稿》
27.《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
北传佛教,也称为汉化佛教,即在中国中原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传播,并经由中国传入古代朝鲜、日本等地的佛教。该书主要讲述汉化佛教所用的法器和服饰的具体样式、使用特点及用途等。其中所介绍的法器包括寺院、殿堂内的幢、幡、香炉、烛台、花瓶等以及僧人所用的钟、磬、铃、数珠、禅杖等。服饰则介绍了僧人服饰及尊像服饰。作者是佛教研究的名家,作品深入浅出,生动可读(图4-1-27)。
作者:白化文
出版:商务印书馆,1998
ISBN:7-100-02632-6 978-7-100-02632-1
图4-1-27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
28.《清宫服饰图典》
该书收录故宫博物院典藏清宫帝后礼服、吉服、常服、行服、戎服、便服和衣料、衣盒、纽扣、绣品佩饰等共214件(套),完整展示了清代皇帝和后妃在重大礼仪、常朝理政和日常起居中穿戴的各种冠服、佩饰(图4-1-28)。
作者:严勇,房宏俊,殷安妮
出版:紫禁城出版社,2010
ISBN:978-7-5134-0004-6
图4-1-28 《清宫服饰图典》
29.《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该书概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收录了清代(1644~1911年)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中国传统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这些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中国京剧戏衣图谱》并非中国戏曲服饰史专著,而旨在补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图4-1-29)。
作者:陈申
出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ISBN:978-7-5039-3626-5
图4-1-29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30.《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
与以往通史式的服饰著作对宋代服饰点到为止的叙述相比,傅伯星先生的《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正如该书序中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郑朝先生所评价的,可谓一部“画家演述的服装断代史”。《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作者在阅读大量宋人记载后,以三十余年的形象资料搜集,从美术切入,凭借画家的功力,以画入史,以图说史,以大量翔实形象的美术资料,独辟蹊径地对宋代服饰进行图解研究。全书内容宏富,具体而微,不仅涉及帝后、官员、文人、武士、庶民、僧道、女子、小儿等的服饰,还细分为冬夏服饰、出行与居家之服、制服、便服、工作服等。更有相关的发式、鞋帽、带扣等诸多细节,搜罗之广、开掘之深由此可见(图4-1-30)。
傅伯星,1939年生,浙江省湖州市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在浙江日报社任美术编辑三十余年。长期从事插图、连环画、历史人物画与界画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兼事写作,喜研宋史,著有《南宋的杭州》《南宋皇城探秘》《岳飞正传》《宋画中的南宋建筑》等书。
作者:傅伯星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ISBN:978-7-5325-7765-1
图4-1-30 《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
31.《中国古代服饰图典》
该书以朝代为纲,图文并茂地综述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与源流,揭示了我国古代服饰的风格和特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远的文化意义。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该图典力求从文化学、美学角度来描述服装服饰史的发展变化(图4-1-31)。
作者:赵连赏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ISBN:978-7-222-04946-8
图4-1-31 《中国古代服饰图典》
32.《清代宫廷服饰》
该书共11万字,100余幅图,介绍了清代宫廷服饰的历史渊源、清代宫廷服饰制度的确立、清代宫廷服饰制度及应用场合、清代宫廷服饰的违制及产地和缝制机构四个方面,并详细描述了清代皇帝、皇后以及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在各种场合穿着的服饰,主要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便服等。读者可欣赏到清代宫廷服饰的华美、复杂,并了解清代的服饰等级制度(图4-1-32)。
作者:宗凤英
出版:紫禁城出版社,2004
ISBN:7-80047-469-0
图4-1-32 《清代宫廷服饰》
33.《大羽华裳》
该书是由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曲阜文物局三家举办的“大羽华裳——明清服饰特展”参展文物的精品图录,共收录明清两代顶尖服饰藏品一百多件(图4-1-33)。
作者:故宫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曲阜文物局
出版:齐鲁书社,2013
ISBN:978-7-5333-2810-8
图4-1-33 《大羽华裳》
34.《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
作者:故宫博物院
出版:紫禁城出版社,2008
ISBN:978-7-80047-445-3
图4-1-34 《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
该书介绍了故宫博物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举办的清代宫廷服饰精品特展。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余年来举办的规模大、质量精的服饰展览,其中绝大多数是经年深藏宫中的珍品首次面世(图4-1-34)。
35.《中国消失的服饰》
该书梳理了服饰文化发展的脉络,将已然消失的服饰重新拉回到读者的面前,在褒衣博带、行云流水的延续之中寻找逝去的美丽与庄严。衣食住行,衣居其首。从最初的蔽体御寒,到后来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再到现在作为潮流时尚的风向标,服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早已远远超出了其产生之初的范畴(图4-1-35)。
作者:吴欣
出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ISBN:978-7-5474-0008-1
图4-1-35 《中国消失的服饰》
36.《中世纪服饰》
帝王冕服像为什么出现在边疆?官员服饰有什么等级规范?金刚经变为什么有许多故事画?军人戎装如何科学发展?异国服饰为什么在敦煌大放异彩?边陲妇女有哪些时尚装扮?底层百姓服饰为什么短小?该书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介绍了敦煌壁画以及雕塑中所见中世纪的服饰,解释精到,文字深入浅出,配以大量精美的原始图片,是研究敦煌服饰之上乘之作(图4-1-36)。
作者:谭蝉雪
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ISBN:978-7-5617-7954-5
图4-1-36 《中世纪服饰》
《中世纪服饰》是解读敦煌丛书中的一部,为敦煌研究院编纂。敦煌研究院为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他文物的文博单位。丛书主编樊锦诗为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四十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中世纪服饰》作者谭蝉雪为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论著还有《敦煌岁时掇琐》《三教融合的敦煌丧俗》《曹元德、曹元深卒年考》及《敦煌婚姻文化》等。
37.《中国服饰画史》
该书作者在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与妇女内衣等前人关注不足的课题中探索,提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学术新观点,为古代服饰研究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图4-1-37)。
作者:黄强
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ISBN:978-7-5306-4748-6
图4-1-37 《中国服饰画史》
38.《图说中国传统服饰》
该书是我国服装史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的弟子郑婕女士所编。该书通过大量的图片,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民国为止,对中国传统服饰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图4-1-38)。
作者:郑婕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
ISBN:978-7-5062-8387-8
图4-1-38 《图说中国传统服饰》
39.《中国传统服饰图案与配色》
该书收录了隋唐时期和明代的服饰图案以及历代云锦图案等。从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明代服饰是华夏近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图4-1-39)。
作者:邹加勉,苏煜,崔进山
出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ISBN:978-7-5611-4188-5
图4-1-39 《中国传统服饰图案与配色》
40.《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该书对清代至清末民初女性服饰的演变过程做了全面的研究,用历史的眼光阐述了清代汉族和满族女性服饰的源流及在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作者基于女性服饰自身的文化特性,侧重分析汉族女性传统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的冲突与交流,包括对各自文化传统的固守、标新及交融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对满汉服装、身饰的演化历程的回溯,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全书附图近150幅(图4-1-40)。
作者:孙彦贞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ISBN:978-7-5325-4950-4
图4-1-40 《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
41.《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
该书通过现代考古发掘、民族学研究成果等材料,结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与大量考古文物图片,从人类衣着的起源开始,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的衣装与饰物是什么样的,怎样穿戴它们,有过什么样的演变等内容(图4-1-41)。
作者:赵超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ISBN:7-220-06554-X
图4-1-41 《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
42.《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
带钩与带扣是古代的束带用具,最早发现于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浙江良渚文化,当时的玉带钩已有了比较成熟的造型。自春秋时代开始,带钩的使用已经普及,经战国到两汉,成为先人不离身的小饰品。汉晋之际,带扣逐渐取代带钩,成为主要的束带用具。从良渚文化至今,带钩与带扣已经有了将近五千年的历史,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多种材质的带钩与带扣。在此之前学者做过一些研究,但由于考古资料零散不成系统,学者多集中于对带钩和带扣的文献释名研究,难有综合性考古学研究(图4-1-42)。
该书前半部分结合考古学材料,利用考古学方法对带钩的起源、分类与演变,带扣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了带钩与带扣的名称,同时根据带钩的出土位置,目前所见壁画、陶俑等人物佩戴带钩的图像,分析了带钩的使用方法等。后半部分作者借用史料,引申论述了带钩与带扣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意义,其中春秋时的公子小白(齐桓公)、管仲、孔孟庄三位圣人、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等,都与钩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钩扣在王位继承中演绎的历史故事尤为精彩,值得一览。
作者:王仁湘
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ISBN:978-7-5325-6201-5
图4-1-42 《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
43.《中国服饰史略(新版)》
该书以服饰发展的线索为主,重在讲述各朝各代的典型服饰,以简御繁,并辅以一定量的插图,使之图文对照,便于阅读。在讲解某个朝代服饰发展轮廓的同时,尽力探索该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倾向,所寄寓的审美特征、美学价值等,借以说明服饰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图4-1-43)。
作者:黄士龙
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ISBN:978-7-80740-119-3
其他版本:
《中国服饰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
图4-1-43 《中国服饰史略(新版)》
作者:陈芳等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ISBN:978-7-108-05070-0
其他版本: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图4-1-44 《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修订本)》
44.《粉黛罗绮: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时尚(修订本)》
服饰史即文化史。该书不是研究中国古代女子服饰的通史,而是选取先秦、汉代、六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之际七个时代中古代女子服饰、妆容等特色做了详细论述。《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高腰掩乳”、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卧兔儿”、领口处纽扣透出的低调奢华。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该书由六位专门从事艺术史研究的学者分别完成,将考古发现、古代文献、艺术史资料合为一体,所涉及研究方式和叙事内容各有不用,各有特色,但都聚焦于古代女子日常妆容和服饰,从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以往侧重于研究礼服的不足(图4-1-44)。
45.《时裳》
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搭子宽阔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描述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以及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全书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典型时装轮廓。作者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记录了时尚这百年的改变和轮回,配合着手绘精美的图画,使得阅读此书可以获得审美和文化双重享受(图4-1-45)。
作者:陈美怡
出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ISBN:978-7-5153-1381-8
图4-1-45 《时裳》
46.《明代服饰研究》
明代作为古代服饰文化发展集大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其服饰制度以及服饰发展特征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中具有标志性影响。《明代服饰研究》系统完整地对明代帝王后妃服饰、亲王宗室服饰、文武百官服饰、庶民百姓服饰、军戎服饰、少数民族服饰、赐服、各地的服饰风俗以及衣料的织造等作了详尽考证和论述。作者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民族、外交以及地理、气候、风俗、科技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明代服饰发展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具有独到的学术创见,对研究和了解明代的服饰发展史、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该书被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图4-1-46)。
作者:王熹
出版:中国书店出版社,2013
ISBN:978-7-5149-0837-4
图4-1-46 《明代服饰研究》
47.《明朝首饰冠服》
这是一部展示明朝上层社会礼俗妆饰文物的专题性图录,同时又是一部展示明朝服饰的经典性图录。南京明朝以功臣及其家族为代表的王公贵族墓葬,是明朝历史上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明朝文化的重要遗产。该书所录200余件典型文物,是南京市博物馆所半个世纪考古之重大收获。它们几乎全部出土于南京明朝功臣勋族墓葬,分为带饰、冠饰、头饰、臂饰、佩饰、扣饰、服饰等类,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具有特殊价值(图4-1-47)。
作者:南京市博物馆
出版:科学出版社,2000
ISBN:7-03-008233-8
图4-1-47 《明朝首饰冠服》
48.《古代西域服饰撷萃》
该书为图录。精选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珍藏的古代西域各时期的服装和饰品等珍贵文物140余件,较为详尽地向我们展示了丝路西域文化。分“暖裘毛褐巧装扮——西域先秦服饰”“锦帛素棉典雅风姿——西域汉晋服饰”“万千威仪雍容气度——西域隋唐五代服饰”“回鹘风范蒙元英姿——西域宋元服饰”“丝路奇葩民族瑰宝——西域明清服饰”五个部分(图4-1-48)。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出版:文物出版社,2010
ISBN:978-7-5010-2839-9
图4-1-48 《古代西域服饰撷萃》
其他著作见表4-1-1。
表4-1-1 中国服饰史其他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