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逐流行的心理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一种共有心理,对陈旧的东西的厌倦和审美“疲劳”,向往新鲜的事物,这种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在衣着的穿戴方面特别突出。这正是人类审美变化、审美观的进步、和心理上不甘人后所致。“流行之神”克里斯丁·迪奥(Christian Dior)说:“流行是按一种愿望开展的,当你厌倦时就会改变它。”皮尔·卡丹对于时装的流行说得更透彻,他说:“时装就是推陈出新,这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树木每年脱去枯叶,人也要脱去使其感到厌倦的旧装。当一些款式的衣物成为司空见惯的东西时,人们就会产生审美疲劳的心理,甚至开始厌倦旧装。流行装使人免受单调乏味之苦,人们愿意相互给予美好的形象印象,所以穿着漂亮、精神面貌良好,这正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追逐服饰流行的心理古已有之。葛洪在《抱朴子·饥惑篇》中就曾描写过东晋时期服装流行变迁的情况:“丧乱以来,事物屡变,冠履衣服,袖袂财制,日月改易,无复。乍长乍短,一广一窄,忽高忽卑,或粗或细,所饰无常,以同为快。其好事者朝夕仿效。”《晋书·五行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孙休后,衣服之制,上长下短,积领五六而赏居一二;武帝泰始初,衣服上俭下丰,著衣皆压腰;元帝太兴中,是时为衣者又上短,带才至于腋。”由此看来,服装的流行现象自古就有,有了流行现象必先有流行之心理。
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也是人类所具有的一个基本的特性。当一种新的服装款式的出现并被人们接受时,它便会形成一种流行,说到底这种流行就是人的一种模仿心理所产生的一种服装效应。从人本身的欲望上来讲,一方面,人们会按照习惯保持着稳定的穿着心态;另一方面也会追求能够接触到的新事物。流行虽然只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模仿的媒介,但反过来说流行也给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压力。在生活中的每个人往往都想与其他人一样成为一个整体的进步者、成为强者,得到他人的认同,那么,这种思想意识就会在服饰上有所反映或体现。但是,人在本性上都期待自己能与众不同,会下意识的突出自我,这种逆反心理所造就的个人“英雄主义”、自我个性表现的行为,使得许多被刻意追求的与众不同的服装在历史上不断展现在人们面前。正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着这类不同服装风格的“试穿先行者”和各种潮流的领潮人,为之后的流行的普及有引导作用,才会使服装流行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在现代社会,服装的流行已经不拘泥于固定的传播形式,它虽然以从社会上层穿至社会下层为主,但也不乏从社会下层阶级往上层阶级传播的流行形式,同样也能在平等阶级中互相影响。尽管这些传播形式方向不同,但归纳成一句话就是:服装流行是不显眼的人模仿引人注目者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时期,服饰流行的发源地一般是在贵族阶层中和皇宫帝王的周围。王安石在《风俗》中写道:“京师者,风俗之枢纽也”。陈舜卿在《都宫集·敦化》中写道:“所谓京师则如何?百奇之渊,众伪之府。异装奇服,新朝于官廷,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到近现代,牛仔裤的流行和青少年对日韩歌星服装的模仿则体现出流行的由下至上和水平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www.xing528.com)
(二)多种现实因素对人们心理趋同的影响
有效的由地位或权威很高的人物推出的新的服饰风格,最终会成为大众模仿的目标或参考。服饰中的顺从应该说是很常见,而且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大大强化了模仿他人的一种心理,许多人都有依赖他人的审美判断,特别是在对服饰的规范理解不全面的时候,这种趋同往往都带有盲目性。
服装流行与变化的速度不仅在于人们心理的驱使,它往往还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特别与现代生活中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有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妇女服装,大约600年间在服饰的形式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詹穆斯·拉弗曾经这样说道:“在14世纪时期,地主的穿着与11世纪地主的穿着大致上是一样的,14世纪的放牛娃所穿的服装与打扮也许是与他的七代曾祖父的服装打扮差不多”。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服装相对长时间不变的现象基本上是不再有了。在近100年的历史中,世界的服装有了很大的变化,流行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由于现代交通、通信的日益发达,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这样也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无疑也影响到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服饰的新的需求,这些都是有着连带关系的,从近10年的服饰变化就能说明这一些。19世纪初,黑格尔就曾对服装“受时髦式样的摆布,变得很快”而深有感触地说:“时髦样式的存在理由就在于它对有时间性的东西有权利把它不断地革旧翻新。一件按照现成样式剪裁的上衣很快就变成不时髦的了,要讨人喜欢,就得使它赶上时髦。一旦过时了,人们对它就不再习惯,几年前还让人喜欢的东西,一瞬间就变成滑稽可笑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