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美感的概念

如何理解美感的概念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美的概念如何理解美,这是美学史上一个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每当面对某一审美对象时,它总是以可感的外在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引起人们注意的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能触发人们的情绪、想象、理解力等,当人们的这种精神活动达到一定的激动程度时,自然地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快感,所以说美感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 件的。这正是由于美感在另一方面是与审美主体的理性密切相关的。

如何理解美感的概念

(一)美的概念

如何理解美,这是美学史上一个一直在研究的问题。自从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感叹道“美是难的”之后,历代美学研究者都曾试图找到美究竟是什么的答案,以至于只是罗列“美”的概念就可以编写出一本书。实际上直到今天,还是没有对美得出满意的和大家都能认可的答案。在众多的有关“美”的概念中,要么是过于偏颇,如美是“和谐”“美是自由的象征”“美是对称与均衡”等;要么就是过于泛泛,因为包罗万象所以意义不大,如“劳动创造了美”“美是生活”“美是协调的关系”“美是自然”等。所以,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总结了自“美学之父”鲍姆嘉登创立美学这门学科之后提出的各种定义后说:“‘美’这个词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讨论,竟还依旧是个谜”。

尽管“美是难的”,但是经过历代学者的努力,随着美学学科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类审美领域的不断扩大,这个“谜”正在逐渐被揭开。

第一,美是客观的存在。所谓客观的存在就是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属性。由此看来,不论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还是在艺术领域里,美都普遍地存在着。例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险峻是一种美;西施浣纱是一种美;董存瑞炸碉堡也是一种美;“T”型台上的模特是美的,田间地头的村姑也是美的;毕加索的抽象画是美的,安格尔的写实画也是美的。这些尽管存在的领域不同,表现的手法(或者形态)不同,但是它们的存在都是客观的,这也是事物本身的固有属性,而且不是主体“思索”创造出来的。

第二,美的存在又是与审美主体密切相关,离开了审美主体也就谈不上在审美实践中的感受、发明和创造,因为这种没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是毫无意义。也就是说美是被感觉到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但是这种被发现、被感知是有条件的。比如,盲人无法感知色彩的美丽;西施的美,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范蠡那样感受深切,并真正获得一种快感的。后人也有一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这正是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对象的欣赏是有着不同的感受。所以说,“美”这种客观存在只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才真正地有价值,否则,这种存在就只能是一种自在之物,而在这个人的世界里毫无价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是被感觉到的,这就有了“美感”的问题。

第三,“美感”与“美”直接相关,美必须在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相共鸣的前提条件下才能体现。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美感的形式离不开审美对象,即美感是以美的客观存在为前提条件。每当面对某一审美对象时,它总是以可感的外在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在引起人们注意的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能触发人们的情绪、想象、理解力等,当人们的这种精神活动达到一定的激动程度时,自然地就会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快感,所以说美感是以美的存在为前提条 件的。

(2)美感在另一方面又是与审美主体的理性密切相关。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贝多芬音乐所打动,同样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对凡·高的《向日葵》发出感叹的。这正是由于美感在另一方面是与审美主体的理性密切相关的。柏拉图那种认为只有少数由于“灵魂凭附”而达“迷狂”状态的人才能关照美的观点虽然确实是错误的,但主体因素对于美感的形成是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范蠡伴西施扬帆五湖曾令很多的后人羡慕,但是如果了解范蠡平吴霸越的事迹,了解范蠡是在功成名就之时放弃了辉煌与权势而选择了“扬帆五湖”的平静时,就绝不是羡慕而已,或许会真心感受到这种辉煌之后的行为——平静、超越自我、淡泊名利等。如果不了解凡·高的生平简历、生活的历史背景等,能够真正地理解他的美术作品及欣赏他作品的美吗?这一般是不太可能的。总之,美是普遍存在的,而美感则是在审美活动中人类特有的审美心理体验。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这样认为:美学是与感性认识有关的科学,是心理感受的反应。所谓美就是人在对某种事物得到感受时的一种内心兴奋的状态,这种状态,程度不同地冲击着感受者的综合知觉。事物美的程度(级别)不同对人冲击的程度(兴奋程度)反应也不同,在行为上往往也会做出一定的回应,这就是对美做出的反应。例如,看到蔚蓝的大海时,如果只当作是进入视线内的一般现象,就不会感受到大海的美;但也有注视大海时带有一定的感情,内心激动的时候,这时一般是感受到了大海 的美。

(二)美的分类

“美”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从古至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其概念所赋予的定义都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的概念中所指的对象的范畴也极为广泛,似乎凡是值得人去欣赏或崇敬之物皆可被认知为美。为此,若要真正的理解美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客观地将这些观点进行分类,这样美的概念在研究过程中才不会被混淆。

1.绝对美与相对美

肯定绝对美由来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肯定了绝对美。他认为有一种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柏拉图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出发来论述这种绝对美。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也主张绝对美。他认为上帝就是绝对美、最高美、无限美。在他看来,美就是“整一”或“和谐”,只有上帝才是唯一的“整一”,感性事物只是有限的、可分裂的、繁多的。路德威希·费尔巴哈曾从哲学人本学出发批判宗教,认为所谓上帝是虚幻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费尔巴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哲学基础:既然上帝是人们头脑中的虚幻之产物,那么建筑于上帝之上的绝对美那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了吗?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美学区分为“自由美”和“附庸美”两种。他的自由美是“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为自由而存在的”美。实际属于“自由美”的事物是很少的。张德兴先生说:实际上,他的“自由美”也就是绝对美。因为在他看来,“自由美”是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并不说明对象应该是什么。对象本身并不表示什么,并无意义。那么有意义的是什么呢?康德认为,只是对象的形式才有意义,实际上,“自由美”是一种脱离内容的形式美

从古希腊至近现代,还有一种关于绝对美的理论是从形式出发的。比如许多人提出了所谓“最美的线条造型”“最美的比例”等,并把它们作为一种公式,让人们普遍地、永恒地使用。张德兴在《美学探秘》中写道:近代实验美学曾把“黄金分割”当作最美的比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塔索也认为:自然美在于比例和色泽,这些条件本身原本就是美的,也就会永远是美的,习俗不能使它们显得不美。事实上,被认为是永恒美的比例,色泽等,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美的。比如“黄金分割率”,如果生活中的一切物品都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话岂不是会单调乏味,显得不美了吗?朝霞的红色是美的,但是在残酷的战场上,人与人刀枪残杀,红色的血迹洒满战场,这时的红色还是很美的吗?所以说把某种形式和色彩硬说成是绝对的美是站不住脚的。

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关于绝对美理论的立足点,有的是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出发,有的是从神学出发,有的是从形式出发,还有的是从普遍性出发。尽管它们的路子各有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凡是主张绝对美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走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死胡同里。这是由于,绝对美的提法本身是不科学的。从辩证法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世上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东西。作为客观事物的美也是一样的,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如果否定了绝对美的存在,那么理所当然的结论就是:美是相对的存在。最早看到相对美的是赫拉克利特,他曾说:“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中国汉代的《易传》中也强调了艺术中“物”的首要地位和“心”的主观能动性两者的相对关系。古往今来,前人曾从各种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论述过相对美问题。大致说来,主要是从如下这几个方面出发论述相对美的。

(1)从功能性出发:从美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客观事物对人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益处而言,即美的客体必须具备能够被使用的属性,以苏格拉底为例,他认为:“盾从防御来看是美的,矛则从射击的敏捷和力量看是美的”。所以说苏格拉底是主张美在于功用。这样,美就只能是相对,即相对于一定的功用则美。

(2)从宗教性出发:美的宗教性多数是从唯心主义理论出发,以圣·奥古斯丁为代表,在他看来,上帝是绝对美。相对于上帝而言,感性事物的美则是有限的美、相对的美。他认为,上帝所创造的感性事物是可分裂的、繁多的,感性事物只有在反映上帝的“整一”时才能美。所以,感性事物的美只是相对美。张德兴先生说:他的这种观点立足于神学唯心主义,以上帝为标准来看待美的相对性,这是他的根本错误。张德兴认为奥古斯丁看到了感性事物的易变性、繁多性,从而主张相对美,这多少是有些合理的因 素的。

(3)从社会性出发:美的社会性最大体现在环境因素上,它在不同的环境下往往能体现出不同的感情色彩。狄德罗在论述他的“美在关系”说时指出:要把凡能唤起与应作比较的东西之间的恰当关系的一切叫作相对的美。(www.xing528.com)

(4)从主体能力出发: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万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我们看不出它的整体面貌如何”。由此可以看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件事物的美与不美,人的主体感觉能力是很关键的。他正是从人的主体能力出发看出了美的相对性。但是由此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美是否必须依赖于人的主体感觉能力?如果是这样,那岂不是说,美是由主观的感觉能力决定的?这不就走入了唯心主义的圈内吗?张德兴在研究美学时认为: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论点的薄弱环节,他实际上混淆了美与美感的区别。他这里所说的美,其实是指美感。所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说明的并不是相对美,而是美感的相对性。

2.外在美与内在美

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是指事物的外部形状、材料材质等,使人能感受到的形式美。形式美可以根据美学原理加以论述,色彩的、造型的、动感的等诸多不同的现实存在;内在美是指由于内在因素而感受到的美,内在美不是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到,而是从内心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并不矛盾,而互成一体,从而产生完整的美。

3.自然美(天然美)与人工美(人造美)

美还可以分为自然美和人工美。

自然的美就是自然事物,未经过人工策划和修饰的天然的美。人类的孕育、生产、发展等,都与大自然密切相关,人类的实践活动就很自然地包括对自然的审美活动。大自然无时无处不在向人类展示着它的美:季节变化、潮起潮落、蓝天白云、高山流水、绿色的森林、蔚蓝的海洋、牡丹花、玫瑰花、日月星辰、孔雀展翅的形态和色调的内容等,这些都是属于自然的美。

人工的美是指为了美观的需要,从而人为设计、修正、改造后的事物与现象的美(图13-1)。如人类为表现美而做出的绘画、雕塑、人造景观、整容美容、面部化妆等,这些美就属于人工美,人工美是寄托人的内心感受后创造出来的。另外,在追求使用方便的形态和效率高的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种美。

人工美包括单纯追求美的纯粹美和可以同时达到满足使用目的的应用美,同时满足用途和美的设计,可以作为应用美的领域考虑。

图13-1 人工美

(三)美的性质

在现在日益进步的社会中,美在人的观念中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对美的反应各不相同,如站在花丛面前、观看贵州黄果树瀑布、攀登黄山的途中、看到五彩缤纷的广告、注视七色的彩虹、观看埃及的古文明遗址时等,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当然对事物的美,认识也是差异很大的。究其根源,差异性是由美所特有的性质造成,而它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美有具象性。这一点毋庸置疑,或者说,这就是科学美的基本属性。具象性指的是美的载体有一定具体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空泛的概念。这不仅包括现实中可被触摸的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包括了如思想、音乐这类的同样可以被人们所感知到的形象。像平常人们所说的上帝、神,看似抽象,实质上也是建立在文字、对话等载体上让人得以感知其中之美。常常赞扬某人心灵美,而这种美也是通过在日常生活过程的具体形象之中体现出来才能让他人感知并认同。

第二,美的形象必须存在某种属性能与人产生共鸣。这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密切相关,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如人们往往会被大自然的景色所吸引,这种美对人的吸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事物本身是否具有美的特质也成了其是否能够被人从情感上认知的基础。

第三,美的事物必须拥有人本性,必须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对象。从美的起源上来看,最初的审美是人们劳动后的成果,这也印证了马克思的那句话:“劳动产生美。”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新的美的认知往往都建立在新的技术产生的基础之上,像20世纪初包豪斯的兴起就带动了当时社会产生新的设计思潮并开始追求功能美。“现代技术产品的美正是技术本身的合理性的自然流露。”E.苏里奥这一观点也印证了美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四)美的评判

美是一个人在特定条件下对某个对象感觉到的一种愉悦的感受。从这一点上看,由于不同时代不同个体的审美经验的不同,所以,对于美的价值判断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回顾漫长的历史长河,可以发现,美的评判标准很明显受到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观点有所不同。在某一时代大多数人将特有的形式和形态定义为美,这种方向相对一致观点就形成时代特有的美的意识,也就是主流的审美观念。换言之,生活在那一时代的人存在感性的共鸣。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美的理论强调美的客观性,但到了启蒙运动时,美学中的“主观主义”就开始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这类的示例充分证明了美的评判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

对美的感受同样与社会状况有关。在同一时代中,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科技政治环境,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人们的审美思想也会受周围的影响。在现代,亚洲地区人们喜欢女性身材苗条,而欧美则更偏向女性身材丰满,同理,家庭条件好的人比家庭条件差的人更容易接触到奢侈品,其品位也更为超前。

对于个人而言,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也就是审美经验的差异性,造成了在对美的评判上也各有所异。人们从各种各样的现象中要感知美就需要很多对美的经验,而这种人生经验通过一定的时间改变了人的内心世界,使得心态有所成长。这时,不同的成长方向和成长程度造就了人们在美的认识上有高度差。因此,人们在同一种环境之下对美的认识的大方向可能相同,但绝不会一模一样,每一种审美观点对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