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夏、商朝起,中国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经基本完善。在整个服饰的演变史中,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女性穿着较多,使用的时间较长。从我国整个服装发展的过程来看,上古时期的服装色彩比较单纯、鲜艳,那时的服装色彩和同时期的陶罐装饰大体相似。(二)缝制衣服的发端——仰韶文化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我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阶段。

中国服装业的发展历程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饰的产生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战争与和平、文化与宗教、生活习俗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茹毛饮血,过着极其简陋的穴居生活,大多赤身裸体,还不存在什么服饰。进入石器时代以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这样也就开始出现了原始的服饰。

自夏、商朝起,中国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西周时,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帝王后妃、达官贵人、黎民百姓的衣冠服饰均有严格的区别。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战国时期,诸子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的思想活跃,表现在服饰上也是日新月异。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服饰富丽华贵,服饰形制更加开放,尤其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服式。宋明以后,理学泛滥,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服饰渐趋保守。清朝末叶,西洋文化东渐,服饰日趋适体、简便。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期思想意识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衣冠服饰上有所反映(图4-36~图4-44)。

图4-36 商周时期服装式样

图4-37 秦汉妇女裙裾

图4-38 魏晋时期女服

图4-39 隋代时期短襦长裙

图4-40 唐代早期女装

图4-41 中晚唐女服

图4-42 宋代服饰

图4-43 明代女装

图4-44 清代女装

纵观5000年的中国服饰史,尽管千变万化各有特色,但在服饰的款式、装饰图案、色彩等方面,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服装的款式上,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式和衣裳连属式,两种形制的服装交相使用,兼容并蓄。商周以前的服式,一般多用上衣下裳式。上下相连的服装最初出现在春秋战国之交,称为深衣,以后的袍服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在整个服饰的演变史中,上衣下裳式的服装,女性穿着较多,使用的时间较长。男子在隋唐以后,一般多穿上下相连的袍服。

在服装的装饰纹样方面,采用最多的一般是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纹样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写实、规范和抽象等几个阶段。

从我国整个服装发展的过程来看,上古时期的服装色彩比较单纯、鲜艳,那时的服装色彩和同时期的陶罐装饰大体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文化的扩展,人们对色彩的理解和认识等都有较大的变化,繁多而协调的色彩逐渐代替了鲜艳和单纯的色调,红绿、黄紫、蓝橙等对比色调逐渐减弱,而红黄、黄绿、绿蓝等邻近色彩开始较广泛地使用。色彩趋向于稳重、整体,但又不失对比。通常采用的是整体协调,局部对比,浑朴大方,富丽堂皇。

(一)史书中有关我国服装起源的传说

1.伏羲氏时代的传说

古书《易·系辞传》记载有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驯养牲畜,以供庖厨,并用截、磨、钻、挖等技术制作骨器和装饰品,用骨针缝兽皮作为衣服。

2.神农氏时代的传说

据《中国古代史常识》描述:“神农氏用木料砍、削、揉制成起土和锄地的农具等,教人种植五谷。”还有“人们在‘耕而食’的同时又能‘织而衣’”。这些传说说明,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人们已经学会织布缝衣,这比以前用兽皮缝制衣服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缝制衣服的发端——仰韶文化

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以前,我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繁荣阶段。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东至山东东部,南达汉水中上游,出现了仰韶文化。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河南陕县庙底沟、西安半坡村等地,都发现了这个时期的遗址。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继而出现了原始农业和原始的纺织。最早的织物材料是野麻纤维,经过石、陶纺轮的搓捻变成了麻线,然后再织成麻布。这时人们的纺织技能已经基本具备,并且发明了织机。

(三)中国冠服制度的建立

中国冠服制度究竟在什么时候建立的,现在还不能完全确定。稍早一点的史料记载,大多认为在黄帝尧舜时代,如《易经·系辞下》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种说法被历代统治阶级利用了几千年,这实际上并不太可信。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在原始社会,人们的衣冠服饰尚未完备。考古发掘证实那时只有简单的纺织,人们刚刚摆脱兽皮裹身的状态,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出一套服制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

根据文献资料及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大约是在夏商以后,直至到了周代才逐步趋于完善。西周的社会生产力,比商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周礼》记载:西周时,纺绩、织造、炼漂、染色以及服装的制造,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机构。

(四)冕服的形成与形制

1.冕服

在西周以前已经有了冕服。冕服的形制多样,根据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穿着场合,冕服的形式各有区别(图4-45)。

图4-45 冕服

2.十二章纹

以十二图形为鲜明标记的礼服、祭服。这十二种章纹是为宫廷官府而用,经过精选确定,都是寓意深邃、造型独特的图形。在周代以前施之于冕服上,到了周代,因日、月、星已画于旌旗上,乃不复施之于服饰上,所以变其章数为九章。纹饰的次序,除日、月、星外的九章,首以龙,次则山、华虫、火、宗彝,皆画之,又次为藻、粉米、黼、黻,借以绣,是为九章。周代前则加日、月、星,乃为十二章(图4-46)。

图4-46 十二章纹

3.十二章纹样在冕服上的含义和它的象征性(www.xing528.com)

日:即太阳,太阳当中常绘有乌鸦,这是汉代以后太阳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日中有乌”“后羿射日”等一系列神话传说。取其照亮、光明

月:即月亮,月亮当中常绘有蟾蜍或白兔,这是汉代以后月亮纹的一般图案,取材于“嫦娥奔月”等优美的神话传说。

星:即天上的星宿,常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各星星间以线相连,组成一个星宿。

龙:体魄巨大无比,有稳重之感,取其“变化无方”的含义。

山:表示巅。取其能云能雨,稳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华虫:一种雉鸟,近似凤。表现文气,取其“文采昭著”之意思。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古代宗祠庙宇中的盛酒器皿,是祭祀的器具。在器具内各绘一虎一猴,各取其勇猛和忠孝之意,以表示有勇、有谋、有孝道的意思。

藻:水草,深水中的水草,象征洁净。

火:取其光明,兴旺之意。

粉米:白米,洁白的米粒,取其滋养,有济养之公德。

黼:与“斧”字同音,用黑、白二色绘成斧形图案,表示可以砍断,象征权威

黻:两兽相背形,常作两弓相背形,用青、黑二色绘成图案,表示可以见善背恶,取其能辨明是非之意。

在《尚书》中记载了十二章服之图,说明天子冕服上章纹的分布,是在上衣上画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在下身的皇裳上绣有水藻、宗彝、火、粉米、黼、黻六章。这种六对六的纹饰分布,也象征天地乾坤、尊贵无比、至高无上的威严,采用十二章服图案,以区别官品等级。

(五)我国服装史上最早的改革者——赵武灵王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服装史上最早的一位改革者,他就是坚决果断地推行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著名的军服改革创举(图4-47)。

这次服装的改革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战争方式的发展变化所驱使的。在战国七雄相互征战中,武灵王领悟到在山地、丘陵环境中战车不便使用,改用骑战,当时的军装极不适应。发现胡人着装具有极大长处,毅然倡行“胡装”,改服适宜骑射的短衣装束,窄袖、衣束腰带、长筒靴。

图4-47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为了这次服装的改革,亲身穿着胡服上朝,却遭到贵族们的反对,但武灵王说服众人坚决推行,军服改革取得成功,疆土扩大,实力壮大。成为七雄中强国之一,也为中原人的生活方式注入了外族的因素。

“胡服”即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当时称“胡人”)的服装,他们的服装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较大的差异,“胡人”一般多穿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紧窄,这种装束便于活动。

思考题

1.试举例说明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是如何影响服装的变迁的。

2.试举例说明对服装发展起重大影响的国际事件。

3.试分析流行现象中的着装心理因素。

4.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服装的民族化与国际化的问题?

专业实践—

服装设计

课题名称:服装设计

课题内容:服装艺术设计不仅仅要进行衣物的造型及色彩的搭配,还要进行整个着装状态的设计。人的外在形体特征和内在心理因素制约着服装的造型,不同的服装款式是由不同的造型来实现,不同的造型是由不同的工艺制作方法来实施的。

课题时间:6课时。

教学目的:从理论角度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要素及设计方法,在课程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教学方式:实践教学。

教学要求: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设计训练。

课前课后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实践。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