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服装的发展规律是研究服装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和服装、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运动、如何发展变化。因地域、时代、民族、文明程度、宗教信仰、民俗等因素,服装的变迁状态是很复杂的。经过研究,把这些变化的原因系统地加以整理,可以发现它们的共通点和同质的东西,从而推断出服装的基本变迁规律,找到这种规律,就能正确认识几千年服装发展史的本质以及当今服装发展的由来,也能科学地预测出未来服装发展的方向。
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本身就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无时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是在这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织的状态中孕育、诞生。所以,服装作为一种文化,也必然是放到这种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考察。在人、服装、环境(自然的、社会的)三种元素中,人是主体元素,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通过服装反映出来,脱离人这一因素而谈论的服装是毫无意义的;服装在三元素中是一种中间介质,它既折射出人所处时期的历史文化状态又反映出环境和人的关系;环境元素因其丰富的内涵,它的变动性极大,它可以制约人和服装,同时也接受人的干预和调节。三个元素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及彼此间的关系,是构成服装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因此,服装发展规律是研究服装发展共性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三大元素所构成的关系中,总结出服装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环境的规律与内因支配的规律
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遵从是不容否定的事实,顺应自然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存、生活的基本前提,顺应社会环境是维护社会稳定无可厚非的手段。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正是这个道理。如生活在极地寒带人们的着装必须使服装具有防寒、暖体的功能;生活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域的人们必须要穿着适合四季气温的服装。自然环境除气候、地质、植被等天然环境外,还有人类赖以生活的自然经济环境、劳动环境,它们制约服装样式的变化。适应社会环境是集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风俗、宗教、法律、战争与和平等对服装提出意识形态层面的要求,人们一旦接受这种思想意识,服装则是这种意识的直接反映。社会环境的变化比自然环境更显著,直接影响着服装的变化,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服装式样的改变等。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人是内因,当内因受到的制约较小而处于优越地位,即内因的意愿占主导地位时,环境的制约力下降并妥协,服装会受到内因支配,排挤外因环境的影响,以求两者的平衡,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服装的变化速度最快。内因和外因交替着出现,服装也就得以发展。而当外因的两种因素,出现交织性波动时,内因就会波动起伏,影响服装的发展速度。如当政治变革引起科技滞后、思想动荡进而导致环境恶化时,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会出现抵制心理,反之则欣然接受。
(二)优势支配和无用退化的规律
优势支配是人类的一种心理在起作用。服装是人的心理意识的物质载体,所以,服饰往往是从优势文明集团向劣势文明集团传播、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传播。
我国著名服装学者李当岐教授指出:“集团势力的优劣比文化高低对服饰的传播更有影响力。”例如,文化落后的新兴优势民族集团,推翻具有高度文明但处于腐败的民族集团而居支配地位的例子,在中外历史中是很多的。西欧4世纪末日耳曼民族大迁移,劣势文化的日耳曼民族终于灭掉了优势文化的西罗马帝国,成为西欧中世纪历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为形成近代欧洲文明打下基础,他们那种自然发生的四肢分离的体型服饰就是现代西欧服装的雏形。我国历史上的清朝用武力灭掉处于优势文化地位的明朝,清朝作为新兴势力统治中国以后,对于支配下的汉民族积极的强制推行他们的风俗。这种优势支配的规律既满足了人类和社会的需要,又促进了服装向优质化方向发展。
无用退化的规律是从主观的角度来讲,人们发现,动物的一部分器官和组织如果不用就会退化。服装现象更是如此,主要是指民族服装在比较、竞争中,抛弃过时的东西,或因制度的更替、战争、革命等人为因素取消,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过时的、功能性差的服装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那部分就必然会退化,直至消失,这就是服装上的无用退化。保留下来的是在功能上和审美上有优势的服装或者服装构件。
(三)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
模仿和从众都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人际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的人通过行为、意识、方式、概念的同一或类似与他人或群体做出一致反应的心理和言论。服装的模仿是个体通过穿着同一种服饰,以达到与被模仿者同样的社会价值的服饰行为,模仿者一多,就会形成社会的流行趋势,这会引起少数人的心理变化,即出现从众心理。他们放弃自我价值而选择群体价值,以求心理平衡。这时社会流行服装成为主流,从而推动了服装的向前发展。到了一定时期,流行的刺激减少或消失,就会出现标新立异的个别服饰行为,创造出新的服装,这种行为得到人们的认可,就会出现新一轮的模仿、流行、消失。
(四)渐变俗化的规律
服装的变化往往是循序渐进的,它在慢慢地变化中能使人们在心理上和习惯上容易接受。
李当岐教授认为:“服装的进化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所以服装的变化不太会很突然的大变,突然的大变人们会看不惯,有抵触心理。在短的时间内服装也是有变化的,只是不太明显,经过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服装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100年前的服装和今天的服装相比,无疑变化还是很大的。
(五)服装“异化”流行的规律
自然产生的服装和人类意识形态下制作的服装,其发源、原型是相反的,其变化的方向也是相反的,其结果是一方的结果正好成为另一方的开始。
服饰“异化”流行的规律与哲学中的“事物的异化”规律是共通的,它包含的变化道理可以在哲学中学习、理解和解释。
(六)极致反转的规律
服饰的流行往往是朝着有特色的方向逐渐地进行着。比如,短款是特色,服装便会越来越短,如20世纪60年代超短裙等;露体是特色,也会越来越暴露,像今天的低腰裤现象,裤腰再低下去就会出现反转,因为低腰裤的低度是有限度的;宽大是特色,就会越来越大,像19世纪的欧洲蓬大的女裙,20世纪70年代的喇叭裤等。这样越来越走向极端的服装,最后一定会达到极点,并随之出现不经济、不美观、不健康、不自然、没效率的状态,于是自生自灭就成了必然,或者又反转发展,向原来的方向回归,这就是极致反转的规律。
(七)内衣外化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更迭,人们原来的外衣脱下来被内衣所代替,而这种新的外衣经过一定的时间推移,也逃不掉再次被脱下来的必然,随之更新的内衣将会取代它的地位,正如昆虫和爬虫类的脱皮现象一样。
衣服有穿和脱两个操作过程,穿衣,是对人体进行包装,是包裹人体的一项活动;脱衣,则是显露躯体,解放人体,使人体自由的一项活动。穿脱这两种逆向的变化,即相当于“逆向变化规律”中复杂装饰化和简单机能化的对比。
(八)形式升级的规律
在逆向变化的规律中,服饰变化有上升和下降两个相反方向的变化,其中朝着上升方向变化时就是“形式升级”。如服装从简朴走向高贵、从放纵走向端庄、从粗野走向优雅、从低劣走向高贵等,即一切从低位向高位发生升级的变化。(www.xing528.com)
(九)形式下降的规律
形式下降与形式升级是相反的变化,两者的关系即是逆向变化的规律。
(十)系列分化的规律
李当岐教授指出:“服装的系列分化就如同生物的种类分化一样,在同一品种内,母型生出子型的兄弟姐妹,之后子型又分别会生出孙型。”服装也是如此,它可以从形式上、功能上、精神上、实用性上……来进行系列分化组合。
(十一)无缘类同的规律
无缘类同是指地球上隔绝无缘的各地域,存在和发展着几乎类似的文化现象。在服装上,由于环境的类似、文化水平的类似,人类构造机能和营造生存空间的共通性等原因,可能发生无缘类同的现象。
(十二)性别对立的规律
人类性别的差异是客观的存在,这种客观的存在必然使人产生主观上的不同认识,那么,为了强调这种主观的内容或表现两性的不同,服饰的性差异就自然地出现。从生活环境上来看,一般平和民富的年代服饰性别对立比较大,战乱贫困的年代服装性别对立相对较小;社会上层集团之间的服装性别对立较大,社会下层百姓之间的服装性别对立相对较小。
一般服装性别对立大时,服装的装饰化趋向明显;对立小时是趋向于重视服装的机能化。
从服装史的角度来看,两性服装的相互交流和转换是有的,但极少。如19世纪,原男性一直穿的紧身长筒袜就慢慢地过渡为女性所用,直到现在基本上成为女性的专用服饰品。
当人们轻视或无视服装的装饰效果而重视服装的功能作用时,两性的服装就有接近的倾向,甚至会出现同化的现象。如宇航服、潜水服、登山服等,因为工作环境的需要,这时的服装功能性要求指数已经占据了第一位,而服装的装饰性在这时已经相对显得不那么重要。
(十三)融合消化的规律
人是在不断地流动着,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从古到今人类对于自身的行动是积极的,善于发现新的空间、新的领域,这样也就给人类的相互融合和交流提供了主观上的主动和客观上的存在。当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活中出现了外来的服饰时,它会与本地区、本民族的现有服饰存在相互融合或混合并存,在服装史上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旗袍就是融合了汉、满、蒙等民族的服饰特点,而今天的改良旗袍更是加入了西方的服饰文化因素;中山装也正是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服饰文化的创新性接受;同样,日本的和服也是对外来服饰文化的创新性接受。
(十四)停滞残存的规律
在偏僻的地域,人们的服装变化进度十分缓慢,它和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大都市的服饰速度相比是一种典型的对立。都市服装的变化周期短暂,而那些偏僻地区的服饰一般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往往是被长时间地停滞下来或发展缓慢,这就使得那里的服装长期地旧态残存。因此,许多交通、通信极其落后的地域,至今还保留着、残存着本民族原有的服饰风貌即停滞残存现象,如非洲的桑人服饰和萨尔玛人服饰现象、澳大利亚土族人的服饰现象、南美洲雅诺马米人的服饰现象等。
(十五)孤立烂熟的规律
有的环境相对孤立,但是天然条件优越,又没有来自外界的威胁,长时间处于和平状态,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特定的环境中独自地发展很快,逐渐高度地发达,不久就内部成熟,其结果是发酵、烂熟,然后就会走向颓废和分解,这就是孤立烂熟的规律。如公元前3000年爱琴文明中的克里特岛服饰、日本德川锁国时代的服饰等都可看出孤立烂熟的倾向。
(十六)不变固定的规律
不变固定的规律和停滞残存的规律有非常相近的因素,它们同属于那种相对不变的现象,但是它们又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变固定的规律具体是指服饰的变化流动,在一定的区域出现持续较长时间的停止不变的状态时而出现的服饰风俗化现象。现在存在的民族服饰和民俗服饰大多数都属于这类情况,也可以说不变固定是停滞残存的结果。
(十七)础型复归的规律
服装的根本在于人体,础型就像地球的重力一样,即使远离它,但是最终还是要被吸引回来的,这也是规律性的。
李当岐教授在论述这一规律时说:“础型是指以人的体型、生理和心理为基础而形成的服饰本来的基础模式。体型的础型是服饰最初的形式,它也应该是最终归结的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造型千变万化,有的庞大、有的长至拖地、有的奇形怪状等,但是它的变化总是不断地向心性地回归到础型上。
(十八)全球化的规律
“艺术无国界、流行无国界。”不少人都这么认为,从历史上看,世界大同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交通工具普及,世界在无形中日渐缩短其距离,借助这日益加速的交通工具,以及电视、计算机、卫星等的传播,使整个地球上人类的思想与情感也越来越密切、越来越融合。在衣生活之中也是如此,服装的国际同化也是必然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