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起源诸学说按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种类:基于对人体需要的人体防护学说和反映社会生活意识的人体装饰说。在这两大类别中,由于研究者的考察切入点不同,则众说纷纭,常见的有大致以下几种,如图2-10所示。
图2-10 服装起源诸学说
(一)适应气候说
所谓适应气候是基于人类生理上的一种客观需要,是针对寒冷的冬季、酷热的夏季等不同气温的较大变化及其对人体的绝对影响而言的。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学会适应大自然的各种特性,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存。基于这个原因,人们要通过使用具有多种功能的原始服装材料,来有意识地包裹自己的躯体或身体的某一部位,来保证人体的相对舒适、安全,防止自然现象和自然的变化造成人体的疾病与人体的伤害。然而这一学说也有很多研究者持反对意见,例如,在新几内亚的巴布亚人,是居住在海拔2000米以上平均气温只有10℃左右的山区的现代原始人。气温虽然很低,可是那里的男子除了包裹着阴茎套之外全身裸露,女子也只是用树叶编织成腰饰围在腰间,其他并无用于保护身体的衣物,而在某些热带地区,很多土著至今还过着近乎裸态的生活。
(二)身体保护说
身体保护说认为,衣物的产生并非仅仅由于寒冷所至,而是为了防止自然界的其他外物对身体的伤害,所以才穿着衣物来保护身体的某个部分。我们也可以推测,这对于逐渐脱落体毛的人类而言,外界物体很容易伤害到人体柔软的皮肤,如草木对人体的划刺、蚊虫对人体的叮咬等。兽类的厚实皮毛具有防护其躯体不受外伤的自然功能,而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为了保护人体皮肤或生殖器官,自然地也就会利用兽皮来包裹自己的部分躯体。我国的学者多认为服装的起源“其根本原因是出于实用”。马克思主义认为:“那些原始民族用来做装饰的东西,最初被认为是有用的,或者是一种表明这些装饰品的所有者拥有一些对于部落有益的品质的标记,而只是后来才开始显得是美丽的”。可以肯定地说,服装的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三)护符说
原始人类生活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思想意识还处于萌动状态,所以当时人类还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灾难,将其归结为受魔鬼与灵魂的影响。原始人类认为宇宙间充满了这类影响,降临在人间的各种灾难,如生病、死亡等,都是魔力的作用。为了避免这些灾难的降临,人们创造了各种抗魔法,由于人们不可能永久地不停地进行抗魔活动,人们又想到了最简单的并且是永久性的抗魔行为——在人身上佩戴各种各样的护身符,如兽皮、贝壳、虎爪等,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开恶魔的“袭击”,这种方式又省掉了各种烦琐的仪式,为此人们戴上了各种据说是有着魔性的物品,这种具有魔性的物体披挂在身上以后,不仅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人体的作用,还构成了服饰产生的动力。这种观点与人类学家的新近观点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艺术的最早形式是实用性的而不是纯粹为了追求审美,服装作为实用性的艺术,随着服装历史的发展,服装便慢慢摆脱了原来的使用目的,即抵御恶魔的目的。艺术、工具和其他物体的后期形式逐渐具有了装饰性,甚至随着文化的进步,原有的实用性也降低或消失了,而装饰功能却保留了下来。据了解,服装的后期发展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今天所穿着的服装的许多特征纯粹属于装饰性的,而这些纯粹装饰性特征过去都曾是有实际用途的。
如果赞同服装的驱魔功能先于装饰需要,那么大多数学者所持的装饰是服装的第一动机的观点就需要加以修正,也就是说保护而不是装饰成了第一动机。当然,那时的保护和今天的保护功能是不同的,原始人的保护有其特定的内涵。
服装的装饰功能和驱魔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发展,并在同一物体上实现,装饰的动机逐渐增加了其独立性,这样即使驱魔动机退居其次甚至消失,而装饰的动机依然存在。不过驱魔的动机从未完全消失过,在今天,人类仍然表现出原始人所具有的心态,仍然希望具有灵性的物品能给我们带来好运避除厄运,例如,不少人有时或终身戴项链、玉佩、手镯、宝石或其他据说有抗魔性的小装饰品,甚至还流传着许多今天作为装饰品用的黄金、宝石、玉器能够避邪驱魔的传说。
(四)象征说
象征说认为,最初佩戴在人体上的小物件是作为某种象征而出现的,只是到后来演变成衣物和装饰品。这种观点与护符说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这是由于护符说也是认为人类服装的起源是为了驱魔而穿戴在身上的一种符号,它具有一种魔力的象征。(www.xing528.com)
象征说还特别强调了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早期人类,他们并不担心寒冷的袭击,也没有羞耻的意识,那么他们为什么也要穿衣呢?正是由于某些材料或形状代表了某种寓意,从而使他们产生了穿戴的愿望和冲动,如羽毛在某些人的心中象征着美丽,兽骨或兽皮在一些人心目中象征着威猛和力量,有些物品象征着神灵,某些造型又象征着性爱和追求等。将这些东西披挂在人体上便成为衣服的初始,只是到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服装。
(五)审美说
审美说认为,服装的起源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果所导致的,是内心感情的物质外化。人之所以要穿衣物就是为了美化自身,这是人类想使自身更具有魅力,用自己认为美的物体来装饰自身的一种本能的冲动。
原始时期的人类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来保护,至今还有一些民族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不穿衣服,但懂得装饰自己。原始人类运用飞禽的羽毛、植物的枝叶来装扮自我,甚至用赭石、白垩土和彩色的泥土涂抹身体,用刺青、疤痕、损伤或改变身体等手法都可能是出于对审美的需要。审美说强调:对于原始人来讲,装饰身体是他们的第一需要,保护身体是第二需要,是人类开化和文明以后的事。
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绝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有人曾做过实验,年幼的孩子对装饰的快感比裸露的羞涩感发展得更早些。小孩子对于装饰物表现出来的兴趣往往是自发的、先天的,而对于保护和遮羞的需要却是在成人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是被动的、后天的。
(六)性差说
也有人把“性差说”称为“异性吸引说”。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要用衣物来包裹和装饰自己,是因为性的差别,即因为男女两性为了相互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故而把性的特征装饰得非常突出(有的是夸张,有的是美化)。性差说体现的是原始人类个体通过外观的整饰及自我吸引力的表现,以达到吸引异性和自我肯定的目的。这一学说和遮羞说正好相反,因为遮羞说认为:人类为了遮羞才进行穿衣行为。遮羞就是性的掩盖,但是性差说则是强调性的表现、两性特征的区别。正如格罗塞(Ernst Grosse)在《艺术的起源》艺术书中说道:“原始身体遮护首先而且重要的意义,不是一种衣着,而是一种装饰品,而这种装饰又和其他大部分的装饰一样,为的是要帮助装饰人得到异性的喜爱。”这也证明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有着最原始的本能和天性。
(七)遮羞说
遮羞说认为,人类之所以要进行穿衣行为,用各种方式来遮盖身体,是出于羞耻的心理要求。在《旧约全书》的“创世篇”中,有关于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他们本来是无忧无虑地、一丝不挂地生活在上帝的伊甸园里。由于蛇的引诱,他们偷吃了禁果(善恶果),这才开始知道善恶、辨真假,有了羞耻心,因此亚当和夏娃便用无花果的叶子来遮羞。上帝知道后很发怒,把他们二人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去生儿育女,去劳动去受苦,之后便产生了人类,临走时上帝还送给他们每人一身衣服。据我们了解,多数人们都认为这个学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羞耻心对于自然裸态的原始人是不存在的。反方观点者认为:羞耻心不是产生服装的原因,而是服装产生后的结果。
这种遮羞的说法不仅在西方被提出,在东方亦然,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自古便强调服饰的伦理功能,认为衣裳就是为了遮羞蔽体。班固在《白虎通义·衣裳》中就这样解释衣裳的含义:“衣者,隐也,裳者,障也,所以隐形自障闭也。”又有《说文解字》中记载道:“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这些都表明在古代中国,人们或是用“遮”,挡住身体的部位,或是用“隐”,淡化人体的曲线,以此来消除对于人体裸态的羞耻感。
关于服装的起源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相互连带的,这是由于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地缘的,我们不应该将某些现象独立化、个体化,它往往不是某一个独立的点的起源和发展。日本学者小川安朗先生把这些多元的起因归纳为自然科学性的人体防护和社会心理学性的装饰观念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维护身体的生活之必然;后者则是集团生活中的对他意识的发现。对他意识包括性别意识、阶级意识、社交意识、对敌意识等对人的关系和对神灵的信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