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已知电阻电路如图2-49所示,R1=15Ω,R2=10Ω,R3=3Ω,R4=2Ω,试求各电路的等效电阻。
图2-49 习题2.22电路
解:(1)
(2)
(3)
2.23 已知电阻电路如图2-50所示,试求各电路的ab端等效电阻。
图2-50 习题2.23电路
解:分别画出图2-50所示各电路便于观察串并联结构的等效电路如图2-51所示。
图2-51 习题2.23等效电路
(1)Rab=[(6∥6)+(4∥6)]Ω=5.4Ω
(2)Rab=[(6∥6)+7]∥10Ω=5Ω
(3)Rab=6Ω,其中图2-50c虚线框内的电路被短路。
(4)Rab=8∥[(8∥8)+8]Ω=4.8Ω
2.24 已知电阻电路如图2-52所示,R1=R2=R3=R4=R5=R6=1Ω,试分别求AB端和CB端等效电阻。
解:RAB={[(R3+R6)∥R5]+R2}∥R4+R1=1.625Ω
RCB={[(R2+R4)∥R5]+R3}∥R6=0.625Ω
2.25 已知电阻电路如图2-53a所示,R1=R2=R3=R4=6Ω,试求ab端等效电阻。
解:标出与a、c短接的另两点a、c,改画为观察电阻连接关系较清晰的图2-53b电路。
Rab=(R1∥R2∥R3)+R4=[(6∥6∥6)+6]Ω=8Ω
图2-52 习题2.24电路
图2-53 习题2.25电路
2.26 已知电阻电路如图2-54a所示,试分别求S开关闭合和断开时ab端等效电阻。
解:(1)S开关闭合时,改画等效电路如图2-54b所示。
Rab=[(6∥6)+(4∥2)]Ω=4.33Ω
(2)S开关断开时,改画等效电路如图2-54c所示。
Rab=[(6+4)∥(6+2)]Ω=4.44Ω
2.27 已知分压器电路如图2-55所示,U1=50V,U2=15V,U3=5V,R1+R2+R3=20kΩ,试求分压电阻R1、R2和R3值。
解:
图2-54 习题2.26电路
图2-55 习题2.27电路
2.28 已知电路如图2-56所示,试判断下列情况下电压表读数变化:(1)单独合上S1;(2)单独合上S2。
解:未合上S1、S2时,。
(1)合上S1:,读数不变;
(2)合上S2,,读数变小。
图2-56 习题2.28电路
2.29 已知电路如图2-57所示,R2为可调电阻,试分析R2变小时,各电表变化趋势(变大或变小)。
解:。R2↓→(R1∥R2)↓→↓。
2.30 已知电路如图2-58所示,R1=R4=20Ω,R2=R3=30Ω,Uab=25V,求US。
解:
图2-57 习题2.29电路
图2-58 习题2.30电路
2.31 已知电路如图2-59a所示,若R=0,则I=-2A;若R→∞,则I=0.333A;若I=0,则R=8Ω。
图2-59 习题2.31电路
说明:(1)R=0时,等效电路如图2-59b所示,I为流过3Ω中的电流。
(2)R→∞时,等效电路如图2-59c所示。
(3)I=0时,等效电路如图2-59d所示,此时UA=UB,。
解得R=8Ω
2.32 已知电阻电路如图2-60a所示,R=10Ω,试求Rab。
解:将图2-60a电路改画为图2-60b电路,再应用△-Y转换为图2-60c所示电路。
则有:
另解:按图2-60b电路,电桥电路平衡,c、d点可短路或开路。
图2-60 习题2.32电路
cd点短路时,Rab=(R∥R)+(R∥R)=R=10Ω
cd点开路时,Rab=(R+R)∥(R+R)=R=10Ω
2.33 已知电路如图2-61a所示,R1=R5=R6=40Ω,R2=R3=R4=30Ω,试求ab端入端电阻。
图2-61 习题2.33电路
解:先将图2-61a改画为观察连接关系较清晰的图2-61b电路。再将R2R3R4组成的△形联结转换为Y形联结如图2-61c所示。其中:
R24=R34=R23=R2/3=30/3=10Ω
Rab=R1∥{[(R5+R24)∥(R6+R34)]+R23}
=40∥{[(40+10)∥(40+10)]+10}Ω=18.67Ω
另解:按2-61b电路,R5/R2=R6/R3,电桥电路平衡,c、d点可短路或开路。
cd点短路时,Rab=R1∥[(R5∥R6)+(R2∥R3)]=18.67Ω
cd点开路时,Rab=R1∥[(R5+R2)∥(R6+R3)]=18.67Ω
2.34 已知电路如图2-62所示,R1=8Ω,R2=4Ω,R3=6Ω,R4=3Ω,R5=8Ω,试求AB端等效电阻。
图2-62 习题2.34电路
解:本例有两种求解方法,一种是按Y-△变换求解,另一种是由于本例特殊结构和参数而产生的等电位概念方法求解。
(1)Y-△变换。
按Y-△变换也有多种变换,可以由R1R3R5或R2R4R5组成的Y形联结转换为△形联结,也可以由R1R2R5或R3R4R5组成的△形联结转换为Y形联结。本例分析其中一种,即由R1R2R5组成的△形联结转换为Y形联结,如图2-62b所示。
(2)等电位概念。
由于,UC=UD。因此,可用短路线代替,如图2-62c所示。
RAB=(R1∥R2)+(R3∥R4)=[(8∥4)+(6∥3)]Ω=4.67Ω
又由于UC=UD,R5中电流为0,因此,相当于开路,如图2-62d所示。
RAB=(R1+R3)∥(R2+R4)=[(8+6)∥(4+3)]Ω=4.67Ω
需要指出的是,桥式电路应用等电位概念必须满足条件。
2.35 已知电路如图2-63a所示,R1=R2=R3=6Ω,R4=R5=3Ω,试求ab端等效电阻。
解:本题有多种解法,现推出两种。
方法(1):将R1、R2、R5组成的△形联结电路转换为R12、R15、R25组成的Y形联结电路,如图2-63b所示。
图2-63 习题2.35电路
方法(2):将R1、R3、R5组成的Y形联结电路转换为R13、R15、R35组成的△形联结电路,如图2-63c所示。
2.36 试化简并分析图2-64所示电路。
解:电源等效变换过程如图2-64所示。
图2-64 习题2.36电路
2.37 利用电源等效变换化简图2-65所示电路。
解:电源等效变换过程如图2-65所示。
图2-65 习题2.37电路
2.38 已知电路如图2-66a所示,R1=R2=100Ω,R3=50Ω,US1=100V,IS2=0.5A,试利用电源等效变换求电阻R3中的电流I。
图2-66 习题2.38电路
解:将图2-66a所示电路依次等效变换图2-66b、c所示电路。其中:
US2=IS2R2=0.5×100V=50V
R=R1+R2=(100+100)Ω=200Ω
US=US1-US2=(100-50)V=50V
2.39 已知电路如图2-67a所示,R1=R2=R3=6Ω,R4=R5=3Ω,US=12V,IS=3A,试利用电源等效变换求解I5。
图2-67 习题2.39电路
解:(1)将图2-67a电路改画为容易看清连接关系的电路如图2-67b所示。
(2)ab端和bc端分别等效变换如图2-67c所示。
RS1=R1∥R2=6∥6=3Ω,
RS2=R3∥R4=6∥3=2Ω,US2=ISRS2=3×2V=6V
(3)ab端电压源与bc端电压源串联合并,如图2-67d所示。
US=US1+US2=6+6=12V,RS=RS1+RS2=(3+2)Ω=5Ω
(4)计算I5:
2.40 已知电路如图2-68所示,试按图中Ia、Ib、Ic绕行方向列出网孔电流方程。
解:
2.41 已知电路如图2-69a所示,试列出网孔电流方程。
图2-68 习题2.40电路
图2-69 习题2.41电路
解:标出网孔电流Ia、Ib、Ic和Id,列出网孔电流方程。
也可先将电路中电流源转换为电压源,如图2-69b所示,然后列出网孔电流方程。
2.42 已知电路如图2-70所示,US1=20V,US2=10V,US3=13V,R1=R3=5Ω,R2=4Ω,试用网孔电流法求解各支路电流I1、I2和I3。
解:先标出网孔电流Ia、Ib参考方向如图2-70所示,则有:
代入数据得
联立求解得:Ia=2.8A,Ib=3.8A
I1=Ia=2.8A
I2=Ia-Ib=(2.8-3.8)A=-1A
图2-70 习题2.42电路
I3=Ib=3.8A
2.43 已知电路如图2-71所示,试以O为参考节点,列出A、B节点电压方程。
解:列出节点电压方程时,与理想电流源IS4串联的电阻R4对IS4支路以外的电路不起作用,因此此节点电压方程中不应列入。
2.44 已知电路如图2-72所示,US1=6V,US3=4V,US5=11V,R1=2Ω,R2=R3=R4=R5=4Ω,试用节点电压法求解各支路电流I1~I5。
图2-71 习题2.43电路
图2-72 习题2.44电路
解:以O点为参考节点,列出A、B两节点的节点电压方程:
代入数据得即
解得 UA=5V,UB=4V
2.45 已知电路如图2-73所示,R1=R2=5Ω,R3=R4=10Ω,R5=15Ω,US1=15V,US5=65V,试用节点电压法求解各支路电流I1~I5。
图2-73 习题2.45电路
解:以O点为参考节点,列出A、B节点电压方程:
代入数据得
即:
解得:UA=10V,UB=20V
2.46 已知电路如图2-74所示,R1=R2=R3=R4=R5=R6=10Ω,IS3=2A,US4=20V,US5=50V,试用弥尔曼定理求UA。
图2-74 习题2.46电路
解:
2.47 电路和元件参数同图2-70和题2.42,试用弥尔曼定理求支路电流I1、I2和I3。
解:
与题2.42要求用网孔电流法求解相比,用弥尔曼定理求解的方法要简洁方便得多。因此,凡两个节点的电路,一般宜用弥尔曼定理求解。
2.48 已知电路如图2-75a所示,US=24V,R1=200Ω,R2=100Ω,IS=1.5A,试用叠加定理求解电流I。
图2-75 习题2.48电路
解:通过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75b、c所示。
2.49 已知电路如图2-76所示,R1=10Ω、R2=50Ω、R3=40Ω、US1=28V、US2=5V,试分别用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叠加定理和弥尔曼定理求解支路电流I1、I2和I3。
图2-76 习题2.49电路
解:(1)支路电流法。
代入数据得联立求解得
(2)网孔电流法。
画出网孔电流Ia、Ib及其绕行方向。
代入数据得联立求解得
因此:I1=-Ia=-0.8A
I2=Ib=0.3A
I3=Ia-Ib=(0.8-0.3)A=0.5A
(3)弥尔曼定理。
标出节点A、B,则有:
(4)叠加定理。
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77所示。
图2-77 习题2.49叠加定理求解电路
I1=I1′+I″1=[(-0.869)+(-0.069)]A=-0.8A
I2=I2′+I2″=[0.386+(-0.0862)]A=0.3A
I3=I3′+I3″=(0.483+0.01724)A=0.5A
2.50 已知电路如图2-78a所示,R1=R2=10Ω,R3=20Ω,US1=3V,IS2=1.2A,试用叠加定理求支路电路I1、I3,并求各元件功率。
解: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78b、c所示。
图2-78 习题2.50电路
I1=I1′+I″1=[0.1+(-0.8)]A=-0.7A
I3=I3′+I3″=(0.1+0.4)A=0.5A
PUS1=-US1I1=[-3×(-0.7)]W=2.1W(吸收功率)
PR1=I21R1=(-0.7)2×10W=4.9W(吸收功率)
PR2=I2S2R2=(1.2)2×10W=14.4W(吸收功率)
PR3=I23R3=(0.5)2×20W=5W(吸收功率)
PIS2=-IS2US2=-IS2(IS2R2+I3R3)
=[-1.2×(1.2×10+0.5×20)]W=-26.4W(发出功率)
PIS2=PUS1+PR1+PR2+PR3,功率平衡。
2.51 已知电路如图2-79a所示,IS1=2A,IS2=4A,R=2Ω,试用叠加定理求各支路电流I1、I2和I3。
图2-79 习题2.51电路
解: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79b、c所示。
因此,
(www.xing528.com)
2.52 已知电路如图2-80a所示,与图2-79a相比,电路中多了一个电压源US3=6V,其余部分均相同,试再求各支路电流。
图2-80 习题2.52电路
解:本题可利用上题电路解答,将上题解答作为I1′、I2′、I3′,将US3单独作用作为I″1、I″2、I″3,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80b、c所示。
2.53 已知电路如图2-81a所示,试用叠加定理求解6Ω电阻中电流I。
图2-81 习题2.53电路
解: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81b、c所示。
图2-81b中,4/8=2/4,电桥平衡,A、B等电位,I′1=0
图2-81c中,
因此,
2.54 已知电路如图2-82a所示,试用叠加定理求UAB。
解: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82b、c所示。
(先求3Ω上分压,再求1Ω上分压)
(分流后求1Ω上电压)
UAB=UA′B+U″AB=(1+0.2)V=1.2V
图2-82 习题2.54电路
2.55 已知电路如图2-83所示,US2=4V,US3=6V,S开关在位置1时,毫安表读数I=40mA;S开关在位置2时,I=-60mA,求S开关在位置3时毫安表读数。
解:(1)S在位置1时,US1单独作用,I′=40mA
(2)S在位置2时,US1与US2共同作用,I=-60mA,设US2单独作用时为I″,则
I=I′+I″,I″=I-I′=[(-60)-40]mA=-100mA,因此,US2单独作用时I″=-100mA。
(3)S在位置3时,US1与US3共同作用,设US3单独作用时为I″′,与US2单独作用相比,可根据齐性定理推出,,I″′=kI″=(-1.5)×(-100)mA=150mA
因此,US1与US3共同作用时,I=I′+I″′=(40+150)mA=190mA
2.56 试用齐性定理求解图2-84所示电路中各支路电流I1~I5。已知US=100V,R1=R3=R5=4Ω,R2=R4=R6=10Ω。
图2-83 习题2.55电路
图2-84 习题2.56电路
解:设I5′=1A,则UB′=I5′(R5+R6)=1×(4+10)V=14V
I3′=I4′+I5′=(1.4+1)A=2.4A
UA′=I3′R3+UB′=(2.4×4+14)V=23.6V
I1′=I2′+I3′=(2.36+2.4)A=4.76A
US′=I1′R1+UA′=(4.76×4+23.6)V=42.64V
因此,I1=kI1′=(2.345×4.76)A=11.16A
I2=kI2′=2.345×2.36A=5.534A
I3=kI3′=2.345×2.4A=5.628A
I4=kI4′=2.345×1.4A=3.283A
I5=kI5′=2.345×1A=2.345A
2.57 试求图2-85中各电路的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
2.58 已知电路如图2-86所示,试求其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
说明:其中图2-86(4)中,与理想电流源串联的电阻(2Ω)对外电路不起作用,与理想电压源并联的电阻(3Ω)对外电路不起作用,因此对外电路来讲可将其删除。
2.59 已知电路如图2-87a所示,试求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
解:首先将电路改画成容易看清连接关系的电路,如图2-87b所示,然后依次等效变换,如图2-87c、d所示。
图2-85 习题2.57电路
图2-86 习题2.58电路
2.60 已知电路如图2-88a所示,R1=1Ω,R2=4Ω,R3=3Ω,R4=4Ω,US=12V,试求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
解:有两种解法。
方法(1):将R1R2R3组成的△形联结电路转换为Y形联结电路,如图2-88b所示。其中:
图2-87 习题2.59电路
据此,画出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2-88c所示。
方法(2):将图2-88a电路改画为图2-88d电路,则有:
图2-88 习题2.60电路
求RAB等效电路如图2-88e所示。
RAB=R1∥[R3+(R2∥R4)]=1∥[3+(4∥4)]Ω=0.833Ω
相比之下,方法(2)更清晰简便些。
2.61 已知电路如图2-89a所示,
US=8V,R1=R2=R3=2Ω,R4=1Ω,
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R4中电流I。
解:将电路依次等效为图2-89b、c所示电路。
图2-89 习题2.61电路
2.62 已知US1=24V,US2=-6V,R1=12Ω,R2=6Ω,R3=4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图2-90a所示电路的电流I。
解:将图2-90a电路等效变换为图2-90b电路,其中:
图2-90 习题2.62电路
2.63 已知电路如图2-91a所示,US=8V,IS=2A,R1=R2=R3=2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I3。
图2-91 习题2.63电路
解:将由R1、US、R2和IS组成的部分电路戴维南等效变换为图2-91b所示电路。
2.64 已知电路如图2-92a所示,US=20V,IS=1A,R1=R2=10Ω,R3=R4=5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电流I。
图2-92 习题2.64电路
解:按电源等效变换分别得出图2-92b、c电路:
2.65 已知电路如图2-93a所示,US=48V,R1=2Ω,R2=R4=3Ω,R3=6Ω,RL=5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IO。
解:将图2-93a画成图2-93b形式,看起来更清晰些,求出开路电压UOC。
图2-93c为求入端电阻的等效电路。
RO=(R1∥R3)+(R2∥R4)=[(2∥6)+(3∥3)]Ω=3Ω
最后化为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2-93d所示。
图2-93 习题2.65电路
2.66 已知电路如图2-94a所示,US1=20V,US2=10V,R1=4Ω,R2=6Ω,R3=12.6Ω,R4=10Ω,R5=4Ω,R6=6Ω,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电阻R3中电流I。
解:将R1、R2、US1、US2组成的部分电路等效为R12、US组成的电路,将R4、R5、R6组成的电阻网络等效为一个电阻R456,因此图2-94a电路等效为图2-94b电路。
图2-94 习题2.66电路
R12=R1∥R2=4∥6Ω=2.4Ω
R456=R4∥(R5+R6)=[10∥(6+4)]Ω=5Ω
2.67 已知电路如图2-95a所示,试用戴维南定理求解I。
解:首先将电路改画成较容易看清连接关系的电路,如图2-95b所示,然后再求出其AB端等效电路,如图2-95c所示。
2.68 已知有源两端网络N的实验电路分别如图2-96a、b所示,试求该网络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
解:图2-96a,开路电压UOC=UAB=100V
图2-95 习题2.67电路
图2-96b,,
据此,画出该网络AB端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2-96c所示。
图2-96 习题2.68电路
2.69 测得一含源两端网络的开路电压为10V,短路电流为0.1A,试画出其戴维南等效电路。
解:开路电压即为该戴维南电路内电压源电压UOC=10V。
戴维南电路内阻(或称入端电阻、输出电阻):
因此,画出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2-97所示。
2.70 测得一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为50V,将R=20Ω的电阻接到该网络输出端,测得R两端电压为40V,试求该网络戴维南等效电路。
解:画出加负载20Ω的测试电路如图2-98a所示。
则:,解得 RS=5Ω
据此,画出该网络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2-98b所示。
图2-97 习题2.69电路
图2-98 习题2.70电路
2.71 已知某含源二端网络,测得其开路电压为100V,短路电流为10mA,试求:
(1)戴维南等效电路。
(2)外接负载RL应为多大才能获得最大功率?最大功率是多少?
解:开路电压:UOC=100V,即为其戴维南等效电路电压源电压。
内阻:
画出其戴维南等效电路如图2-99所示。
外接负载RL=RS=10kΩ时,能获得最大功率。
最大功率
图2-99 习题2.71电路
2.72 已知电路如图2-100所示,R1=6Ω,R2=50Ω,RL=5Ω,UO=9.8V,试求UI。
解:UO=0.98IRL,
UI=IR1+(1-0.98)IR2
=(2×6+0.02×2×50)V=14V
图2-100 习题2.72电路
2.73 已知电路如图2-101所示,R1=6Ω,R2=2Ω,IS=4A,试求电流源IS两端电压US。
解:代入数据得:
解得:I=2A
因此,US=IR1=2×6V=12V
图2-101 习题2.73电路
2.74 已知电路如图2-102a所示,试求8Ω两端电压U。
图2-102 习题2.74电路
解:将图2-102a电路依次等效变换如下:
a)→b):将受控电流源2I、2Ω等效为受控电压源;
b)→c):2Ω与2Ω串联相加;
c)→d):再将受控电压源4I,4Ω等效为受控电流源;
d)→e):受控电流源I与独立电流源1A并联合并。
按分流公式:,解得:I=0.5A
U=8I=8×0.5V=4V
受控源电路在等效变换过程中,被控量可等效变换,但控制量不能等效变换,例如图2-102a中,8Ω中的电流I为控制量,而受控电流源2I则为被控量。
2.75 已知电路如图2-103a所示,R1=R2=R3=10Ω,试求R2两端电压U。
解:将图2-103a电路依次等效变换如下(控制量U支路不能改变)。
a)→b):受控电流源0.5U、R1等效为受控电压源;
b)→c):10Ω与R3串联相加;
c)→d):再将受控电压源5U,20Ω等效为受控电流源;
d)→e):受控电流源0.25U与独立电流源1.2A合并。
U=(1.2-0.25U)×(10∥20),解得U=3V
图2-103 习题2.75电路
2.76 已知电路如图2-104a所示,试求5Ω电阻两端电压U。
解:将图2-104a依次等效变换如下(控制量I1支路不能改变)。
图2-104 习题2.76电路
a)→b):受控电流源0.5I1、10Ω等效为受控电压源;
b)→c):10Ω与5Ω串联合并;
c)→d):受控电压源5I1,15Ω等效为受控电流源;
d)→e):10Ω与15Ω并联合并;
e)→f):受控电流源I1/3、6Ω等效为受控电压源。
据此,列出KVL方程:(4+6)I1=8+2I1,解得:I1=1A
从图2-104a可得:
I=I1-I2=(1-0.4)A=0.6A
U=5I=5×0.6V=3V
2.77 已知电路如图2-105所示,R1=R2=10Ω,R3=15Ω,US=37V,试求电流I。
解:参阅例2-9。
2.78 已知电路如图2-106所示,R1=2Ω,R2=3Ω,R3=5Ω,试求ab端等效电路。
解:(1)先将图2-106a等效为图2-106b电路。
R1∥R2=2∥3Ω=1.2Ω
(2)列出图2-106bKVL方程:
Uab=(1.2+R3)I+1.8I=6.2I+1.8I=8I
上式表明,该电路为一个8Ω纯电阻,流过电流I时,两端电压为8I。据此画出等效电路如图2-106c所示。
2.79 已知电路如图2-107所示,US1=10V,R1=2Ω,R2=5Ω,R3=3Ω,试求戴维南等效电路。
解:参阅例2-10。
图2-105 习题2.77电路
图2-106 习题2.78电路
图2-107 习题2.79电路
2.80 已知电路如图2-108a所示,IS1=2.5A,IS2=5A,R1=5Ω,R2=4Ω,R3=2Ω,试求解U1、I3。
图2-108 习题2.80电路
解:根据KCL,有:,即:
代入数据得:,解得:I3=-1A
U1=3I3+I3R3=3I3+2I3=5I3=5×(-1)V=-5V
2.81 已知电路与参数同上题,试用叠加定理求U1、I3。
解: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108b、c所示。
(1)图2-108b中:U′1=3I′3+I′3R3=3I′3+2I′3=5I′3
I′3=1A,U′1=5I′3=5×1V=5V
(2)图2-108c中:根据弥尔曼定理,
代入数据得:,解得I3″=-2A
U″1=3I″3+R3I″3=5I″3=5×(-2)V=-10V
U1=U1′+U″1=(5-10)V=-5V
I3=I3′+I3″=(1-2)A=-1A
2.82 已知电路如图2-109a所示,US1=-4V,IS2=2A,R1=R2=2Ω,R3=3Ω,试用叠加定理求I。
解:画出叠加定理求解电路如图2-109b、c所示。
(1)图2-109b中:US1=I′R3+5U1-U1=I′R3+4U1=I′R3+4(-I′R1)=I′(R3-4R1)
(2)图2-109c中:U1=I″R3+5U1,即:I″R3+4U1=0,I″R3+4(IS2-I″)R1=0
解得:
I=I′+I″=0.8+3.2=4A
图2-109 习题2.82电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