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土流失问题:山区生产落后和治理不力的原因

水土流失问题:山区生产落后和治理不力的原因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虽然重视、支持山区的生产和发展,但终因山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落后而积重难返,导致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水旱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事件仍然时有发生。在1949年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极易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及严重的水土流失事件。

水土流失问题:山区生产落后和治理不力的原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哺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黄河中下游的东夷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山则是东夷文明的主要发源地。省城济南南部山区的三川,地处泰山之北,北依黄河之滨,在历史上就以草茂林深、风光秀丽、人文荟萃闻名于世。在锦云川,有辅佐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的谋士张良隐居遗址“子房洞”;在锦阳川,有中国第一石佛塔的“四门塔”和唐初摩崖石刻“千佛崖”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唐末黄巢起义军屯兵、兵败的遗址及传说;在锦绣川西营镇周边,至今仍有许多口口相传的唐朝皇帝李世民率军东征中的奇闻逸事。

子房书院(2016年)

张良祠(2016年)

清代历城县人毛鸿宾(1811~1867)在《归田记》中对济南市南部山区秀丽的山水有过很生动的描述:“邑故多佳山水,而锦阳、锦云、锦绣三川为最著。重岗叠崭,蜒蜿起伏,直接泰岳,渔洋山人句云‘十万芙蓉天外落,今朝始见济南山’,殆谓此也。”并在锦绣川下游邱家庄置建别业,寄情山水。他还颇有感触地写道:“别业在城南五十里仲宫镇迤东八里之裘家庄,盖锦绣川地也。咸丰三年(1853),余奉天子命来劝团练,数至其处,爱其溪山秀丽,风俗淳古,低徊留焉不忍去。时李小湘太史偕来,与有同志,遂谋购一廛而分居焉。价不千金,得草屋三十余楹,山田四十亩,花果百二十余株。加以修葺增置,又费钱数百缗,而吾庐居然可爱矣。”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致使三川流域内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大好河山满目疮痍,水旱灾害连年不断,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广大的山区农民长期过着艰辛贫困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虽然重视、支持山区的生产和发展,但终因山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落后而积重难返,导致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水旱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事件仍然时有发生。1958年的“大跃进”和相继的三年困难时期,农民的生活极端困难,导致了乱伐林木、毁林开荒、破堰种植等等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件频繁发生,致使山区到处是荒山秃岭,地表活土层流失殆尽,人们的生产、生活又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www.xing528.com)

济南市南部山区(主要是三川区域)地处泰山北麓,因受泰山突起结构内外应力的影响,由南向北形成了低山、丘陵、山前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在1949年以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1984~1986年历城县水土流失普查资料显示,南部山区三川流域内,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次生林也所剩无几。在山区总面积950平方公里内,次生林地仅存1.2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仅占1.3%。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极易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及严重的水土流失事件。

1962年7月13日下午1时许,市南部山区突降暴雨,4小时降250毫米,是近半个世纪济南最大的一次暴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市南部山区的坡积洪水直冲市里,山水沟、柳行河、兴济河、小清河、工商河、护城河等市内排水沟道全部水满为患,山洪挟带着泥沙冲入市区,许多街道、公路上积水深达半米以上,市区北部一片汪洋,全市127条街道漫水,26座桥梁、35处涵洞遭到破坏。冲毁农田2.5万亩,倒塌房屋7219间,受淹1876户、56498人。此次暴雨洪水还导致76座工厂被迫停产、火车停驶135小时、市内公交车停驶6小时,损失粮食52万公斤、香烟1500箱、食糖730包、棉花1550包、棉布24万米、煤炭4000余吨;历城区南部山区冲淹农田38.8万亩、冲倒树木20万株、冲毁小水库2座、塘坝32座、渠道3000余米、水井2500眼,倒塌房屋8057间,损失粮食236万公斤。

1985年7月29日,早晨5~8点,柳埠镇锦阳川窝铺流域内突降暴雨,降水量达168.5毫米,导致山洪暴发。洪水横冲直撞,冲垮柳埠大桥3孔,冲毁水泥路面4段,中断交通25小时,冲毁梯田地堰3800米,冲压农田800亩。在柳埠大桥南侧不到3公里的公路上,有70余辆省内外客货汽车、数百旅客被困在路上1天1夜,不能后退,因柳埠大桥被冲垮了;前进也不行,因公路被冲毁。幸亏历城县政府得知此讯后,设法通过卧虎山水库防汛公路送来了馒头,柳埠镇政府在镇卫生院安置了饮水点,勉强解决了被困旅客的温饱问题。笔者亲历了这场暴雨,目睹了在柳埠大桥东南侧河滩地里的一片汪洋,被淹的高秆农作物只露出上半截身子在泥水中摇曳,被冲毁的梯田、地堰、河堤和从上游冲下来的杂物使得现场一片狼藉。

1987年7月26日,大众日报在社会新闻版上刊登了一篇记者王洪亮撰写的“记者观察”——《暴雨引出一个沉重的话题》:“7月24日晚6时30分左右,一场暴雨夹着豌豆般大小的冰雹袭击了济南。一时间,济南市南部浊浪滚滚,洪流裹挟着大量的泥土和生活、建筑垃圾从南部山区直泻而下,奔向市区,污泥浊水抹平了街边的沟沟坎坎,正逢下班的人们被困在水深流急的马路上。25日天气晴好,水退了,市区低洼的地上留下了一摊摊黄泥及垃圾堆,清洁工们忙着疏通下水道……”“为什么济南一遇暴雨就黄泥遍地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济南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济南市一遇暴雨就成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地理因素。济南的北面是有‘地上河’之称的黄河,南面是泰山山脉的北麓,自然坡度15°,整个地形为西南东北向的盆地形,因而一遇暴雨,洪水就‘高屋建瓴’般地涌入城区,况且小清河的排洪泄洪能力差,城市河道不畅,因而短时间内大量降水就不易排掉,往往酿成水灾。二是人为破坏的因素。南部山区经过长期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性的破坏逐步增多。一批批大楼、宾馆、房地产项目和道路的建设使许多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致使暴雨一降,泥沙俱下。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暴雨成灾形成了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