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大珩:中国光学学术奠基人

王大珩:中国光学学术奠基人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如图3.7 所示。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教授是首席获奖者。1980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教授任中方主席。

王大珩:中国光学学术奠基人

图3.7 王大珩

王大珩(1915—2011年),汉族,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如图3.7 所示。

王大珩教授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

王大珩教授在英国学习期间,最早发表的一篇关于光学设计的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高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

王大珩教授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王大珩教授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人之一,曾获得过专利,他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他因此成就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后来他在国内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研制推广,至今仍是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1948年王大珩教授回国,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朝鲜到了刚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主任。

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教授到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他被任命为馆长。后改名为长春光机所,他被任命为所长。该所在他的领导下,成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制造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

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初期的重要科研成果。在研制我国第一批光学玻璃的过程中,王大珩教授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长春光机所已研制出当时属于高精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对推动我国仪器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1961年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教授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高速摄影机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为了建立国防光学工程的学科基础,他最早在国内领导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的研究;他在太阳模拟器和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他在靶场光测设备中,领导了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

20 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国防工程的要求,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在王大珩教授的号召和指导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

1980年5 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王大珩教授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和船体摇摆及挠曲与实时修正方面均有重要创造。

1979年,王大珩教授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做的贡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教授是首席获奖者。

在发展空间技术方面,1965年王大珩教授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方案探讨。1975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王大珩教授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感工作的迅速发展。1983年,王大珩教授从长春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www.xing528.com)

1988年春,以美国为首发起成立国际空间年评议会,并决定以1992年为国际空间活动年。美方邀请我国参加并作为发起国。王大珩教授受命于国家科委宋健主任代表我国出席,我国为此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委会,由宋健任名誉主任,王大珩教授为主任委员。王大珩教授不遗余力地联系国内有关利用空间技术的部门联合作战,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1989年初基于国际上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新进展,他又与王淦昌等几位核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经批准后并做出相应的规划。

30年来,王大珩教授领导并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对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0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教授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论述了我国激光技术的进展,并担任会议论文集的主编。1985年和1987年又相继在《光学学报》和我国第三次国际激光会议上,做了“我国激光科技新进展”的报告,全力推进我国激光科技事业的进步。

多年来王大珩教授一直想建立我国的色度标准系统,直至198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颜色标准委员会,由他任主任委员,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制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

王大珩教授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56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教授是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者。国家计量局初建,他被聘为技术顾问直至现在。他在长春仪器馆时,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成为计量院有关工作的基础。1977年,我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王大珩教授作为中国代表,每年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并连任三届,至1992年退休。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

为了加强计量科学的基础研究,培养后继人才,以保持我国计量科学的国际地位,经王大珩教授倡议,联合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科学系,成都测试研究院和航天总公司计量所等单位于1994年成立联合实验室。王大珩教授被推举为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大珩教授特别关心国内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建议在大学设光学仪器专业。在他的推动下,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学成立了光学仪器系。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他兼任院长。1978年王大珩教授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并兼任校长。

王大珩教授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青年科技人员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经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人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中,仍不遗余力地指导博士研究生,为长春光机所和清华大学培养博士十余名。

王大珩教授是全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学部时,他被选为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国家制订科技十二年发展规划,他是仪器仪表组的主笔。王大珩教授曾任国家科委仪表和光学专家组组长,主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他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创办了《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

20 世纪80年代,王大珩教授从长春调往北京,任中国科学院技术学部主任,此后还担任过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王大珩教授的科技活动领域涵盖技术科学的许多方面,在国家科技决策等重要方面,他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科学实验经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王大珩教授特别关心我国仪器仪表科技事业的发展。曾几次联合仪表界及有关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加强仪器仪表科技发展的建议,这些建议都先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大珩教授在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期间,为了发挥学部对国家重大科技及经济问题的咨询作用,倡导学部主动地就国家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性建议,得到各学部的赞同和决策者的赞赏。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已成为科学院各学部的主要任务之一。

1986年3 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他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并很快得到批准,此后发展成为“863”计划。这个计划选定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新材料能源、激光七个高技术领域内,跟踪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不断创造和实践,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863”计划实施30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863”计划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1993年10 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王大珩教授被选为第一届理事长。

1992年4 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王大珩教授和其他5 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1994年6 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教授被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教授曾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5年初,王大珩院士荣获何梁何利首届大奖。

王大珩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振兴祖国科学技术的宏伟事业中,走过了近六十年的奋进道路,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