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科圣)。
张衡从小就爱思考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东边的,已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是不是在跑动?”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一把勺子,很容易找到。”“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兴奋地又问道:“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上面;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好几次爬起来看北斗星。当他看到那排成勺子样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着,他非常高兴!心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张衡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掌管天文历法方面的事务。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创立了浑天说,并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制造了浑天仪。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
漏水转浑天仪是一种用漏水推动的水运浑象,可以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自动仿真,如图1.20 所示。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利用漏水转浑天仪引燃圣火。据记载,东汉杰出科学家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之后,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漏水转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这个大铜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的星象。漏水转浑天仪可以完整地演示浑天说思想。它对中国后来的天文仪器影响很大,唐宋以来就在它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复杂、更完善的天象表演仪器和天文钟。远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可以造出如此复杂的仪器,这是很值得自豪的。但是,这套复杂的传动系统因为年代久远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图1.20 漏水转浑天仪(www.xing528.com)
漏水转浑天仪用一个直径四尺多的铜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恒显圈、恒隐圈等,成一浑象,再用一套转动机械,把浑象和漏壶结合起来,如图1.21 所示。以漏壶流水控制浑象,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以显示星空的周日视运动,如恒星的出没和中天等。它还有一个附属机构即瑞轮冥荚,是一种机械日历,由传动装置和浑象相连,从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叶片;月半后每天落一叶片。
图1.21 漏水转浑天仪模型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象是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张衡将浑象与漏壶相结合,利用水力推动,使浑象自动与天球同步运转,演示天体运动,功能类似现代的天球仪,如图1.22 所示。
图1.22 漏水转浑天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