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排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31年),汉朝人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如图1.17 所示。
图1.17 水排冶铁示意图
杜诗是河南汲县人,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担任南阳太守时,创造了水排(水力鼓风机)。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杜诗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水经注》记载: “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
水排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 后汉书·杜诗传》“……建武七年(31),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见功多,百姓便之。……冶铁者为排吹炭,今激水鼓之也。”这说明东汉建武七年河南南阳地区,首先使用了这种先进技术。南阳自战国时,就是著名的冶铁基地。汉武帝曾在此设铁官,据考证,南阳郡内有汉代冶铁和铸造作坊5 至7 处,从事冶铁者世代相传,在鼓风冶铸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水排之前,早已使用水碓舂米,杜诗正是总结了这些经验发明了水排。水排是利用水力进行鼓风的冶铁设备。王祯《农书》记载的水排构造是,在一立轴上,做上下二卧轮,用水激转下轮,则上轮用绳套带动另一个小轮,在小轮上装一个曲柄,再由一个连杆和另一个曲柄传到一个卧轴,经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木排)随来去,将风鼓进炼炉,如图1.18 所示。
(www.xing528.com)
图1.18 水排
选择湍急的河流的岸边,架起木架,在木架上直立一个转轴,上下两端各安装一个大型卧轮,在下卧轮(水轮)的轮轴四周装有叶板,承受水流,是把水力转变为机械转动的装置;在上卧轮的前面装一鼓形的小轮(“旋鼓”),与上卧轮用“弦索”相连(相当于传送皮带);在鼓形小轮的顶端安装一个曲柄,曲柄上再安装一个可以摆动的连杆,连杆的另一端与卧轴上的一个“攀耳”相连,卧轴上的另一个攀耳和盘扇间安装一根“直木”(相当于往复杆)。这样,当水流冲击下卧轮时,就带动上卧轮旋转。由于上卧轮和鼓形小轮之间有弦索相连,因此上卧轮旋转一周,可使鼓形小轮旋转几周,鼓形小轮的旋转又带动顶端的曲柄旋转,这就使得和它相连的连杆运动,连杆又通过攀耳和卧轴带动直木往复运动,使排扇一启一闭,进行鼓风。汉代水排较简单,排橐是当时的冶铸鼓风器,外部用皮革制成,内部用木环做骨架,体上用吊杆挂起,以便推压鼓风。其构造是在一横轴的顶端做一竖轮,然后在横轴中间置一拨子,水激竖轮转动横轴,使木拨子推动连杆和一个曲柄及橐前的从动杆使皮橐推压鼓风。中国历史博物馆根据《后汉书·杨璇传》和山东滕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刻复原了东汉的冶铁水排(排橐),并在中国通史陈列中展出,如图1.19 所示。
图1.19 水排模型
这种水排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装置,它通过水流来提供动能,然后通过同轴的两个转轮转化为对皮囊的推力,使皮囊对冶铁炉鼓风。这个装置解放了人力,大大提高了冶炼的效率,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